胸悶,是缺氧,還是血管不通暢的表現?

胸悶,覺得氣不夠用,呼吸有點費勁,或者胸口有壓迫感,喜歡長長吁氣。這類情況,是缺氧,還是提示血管不通暢,心臟有問題?感覺胸悶,需要做什麼檢查?應該如何面對呢?咱們現在來解析。

胸悶,是缺氧,還是血管不通暢的表現?

胸悶,是非特異性症狀,意思是說,這種情況,並非是某1種或某類疾病的特殊表現。胸悶,屬於自我感覺,因此,會與不夠劇烈的胸部疼痛類似。導致胸悶的原因很多,有些是心臟或肺部疾病引起,有些則僅僅是主觀感覺不適。近年來,由於反覆胸悶或胸痛,存在著較高的誤診率,引起了更多關注。有學者提出了所謂的雙心模式,認為胸悶需要從心血管及心理等2個層面進行確認及干預,這樣才能準確地判斷病情,改善患者的預後,並降低可能發生的心血管意外事件。

胸悶,是缺氧,還是血管不通暢的表現?

胸悶,如果偶然發生,比如在擁擠且密閉的房間開會,時間久了,人們會感到壓抑,有人會出現胸悶,這種情況,較多與缺氧有關。及時開窗透氣,就可以恢復正常。如果胸悶症狀發生的中老年人中,特別是具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吸菸史者,並且經常在勞累或情緒波動後發生胸悶,就要引起高度警惕。這類表現通常提示存在心肌缺血的可能,需要及時進行心電圖及心臟超聲等檢查。如果胸悶的同時,還伴有咳嗽、氣喘、發熱等症狀,就要考慮呼吸系統的疾病可能,需要做血液常規檢查,以及胸部拍片或CT。中青年女性,在沒有特別誘因的情況下,經常莫名其妙出現胸悶,感覺氣不夠用,到室外活動後能夠減輕。這種情況,通常是由焦慮或抑鬱引起。

胸悶,是缺氧,還是血管不通暢的表現?

胸悶胸痛,可以分為心源性和非心源性,非心源性胸悶的識別難度更大,比如,中老年人患有交感神經型頸椎病,可以引起類似冠心病發作的胸悶、胸痛、呼吸困難、頭暈、偏頭痛等表現,容易造成誤判或誤治。此外,心理因素及精神障礙引起的胸悶比率也較高,需要仔細分析。有研究發現,胸悶胸痛患者中,近60%屬於非心源性,其中14%為驚恐障礙;14%為軀體化障礙;5%為重度抑鬱。因此,經常出現胸悶胸痛,經過檢查排除心血管疾病後,要重點考慮胸悶是由焦慮和抑鬱引起的軀體化症狀。因此,經常胸悶,除了做心血管及呼吸方面的檢查外,還應該瞭解心理方面的健康狀況。

胸悶,是缺氧,還是血管不通暢的表現?

胸悶,是否與血管堵塞相關,可以從3個方面來識別。首先,突發勞累後胸悶,在休息後緩解,或者出現夜間胸悶,提示心臟的血管可能出現狹窄或阻塞;胸悶頻繁發作,伴有乏力或頭暈,可能是心肌梗塞的先兆;胸悶伴有肢體疼痛及腫脹,要防止發生肺動脈栓塞。其次,睡覺打呼嚕,醒後胸悶,可能是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徵所導致。再次,經常胸悶,同時出現肢體水腫,需要考慮血管阻塞因素。最後,如果胸悶還伴有暈厥,可能是腦血管供血不足或血管閉塞引起,需要及時就醫檢查。

胸悶,是缺氧,還是血管不通暢的表現?

心理因素引起的胸悶,相關機制尚不明確。目前學界認為,焦慮容易引起自主神經功能失調及內分泌功能紊亂,從而導致胸悶;抑鬱則引起大腦功能失調,發生植物神經調節障礙,釋放過多的兒茶酚胺,引起交感神經過度興奮,進而導致心臟收縮增強和心律加快,冠狀血管的緊張度增強,從而誘發血管痙攣,造成心肌缺血缺氧,導致胸悶或胸痛的發生。

胸悶,是缺氧,還是血管不通暢的表現?

經常出現胸悶胸痛,需要仔細記錄部位、持續時間、發作頻率、緩解方式等,將這些信息提供給大夫,並安排相關檢查。比如,懷疑心源性疾病,需要做心電圖、冠脈造影、心肌酶譜等檢查;胸骨部位有燒心感,伴有胃內容物反流,不適感的出現與體位有關,吃抑酸藥可緩解,需要做食管酸鹼度測定等檢查;如果胸悶伴有呼吸困難,持續30分鐘以上,與用力或運動無關,並且存在情感障礙等表現,就需要考慮是精神心理障礙引起,需要通過心理量表進行評分和判斷。因此,胸悶不能只守著心血管專科看病,還需要看看消化內科及精神心理專科。


愛誰,就把健康傳給誰。

你的健康,我的關注。專業人員以科學與人文視角觀察健康,包括快報、細節、提醒、釋疑、觀察、觀點、史話、逸事等系列,內容為作者魏宏嶺及團隊原創作品。拒絕未經許可的一切形式的盜用、盜鏈及轉載,否則將依據相關法律予以追究。

#清雲計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