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继盛:明朝第一谏臣,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死磕严嵩,流芳古今。

杨继盛:明朝第一谏臣,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死磕严嵩,流芳古今。

杨继盛:生平未报国,留作忠魂补

杨继盛应该是很不喜欢参加同学聚会的,在他同年的进士中,有真正的抗倭英雄殷正茂,有文坛魁首王世贞,更牛的是,还有大明第一宰相张居正。

但他当时的名声可远比上面那几位要响亮得多,他被誉为“明朝第一谏臣”,他写的那《谏马市》和《请诛贼嵩》,在当时可谓是石破天惊,后世的张岱甚至说,“几几乎踞秦汉而上之,虽《治安策》弗能过也。”可见评价之高。

杨继盛如果按官职来说,实在是个小官,在文学或学术上也无甚建树,没有传世名篇,没有点滴军功,也就是一个普通的低级官员,但明史上却是大书特书,讲明史也是个绕不开的人物。

现在很多人对明史的了解,是缘自于一本叫《明朝那些事》的一本小说,我是没看过,据说作者在里面有句话是:“即使再过500年,杨继盛这个名字仍将光耀史册”,这个我倒是很认可。

杨继盛:明朝第一谏臣,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死磕严嵩,流芳古今。

他被誉为“容城三杰”,但今人知道杨继盛的真是不多,在他死后,好友王世贞曾写过一出戏曲,名为《鸣凤记》,将杨继盛等反对严嵩的十位大臣称为“双忠八义”,把他们前仆后继的斗争精神喻为“朝阳丹凤一齐鸣”。

但我在网上查了一下,似乎只有一出河北梆子在演此剧,当然,也许我孤陋寡闻。

杨继盛,字仲芳,号椒山。直隶容城人,进士出身,历吏部主事,兵部员外郎,因上疏弹劾仇鸾开马市之议,被贬为狄道典史;后以被起用,担任过诸城知县等一类官员。

他因上疏力劾严嵩“五奸十大罪”而下狱,备经折磨,年40时遇害,明穆宗即位后,以杨继盛为直谏诸臣之首,追赠太常少卿,谥号“忠愍”,故后世尊称为“杨忠愍”,有《杨忠愍文集》传世。

杨继盛出身贫寒,母亲早亡,继母对他也不好,赶他去当了放牛娃,但他好学上进,每天都去私塾窗下听课,一听六年,终于感动了父亲,让他入学,算来他正式接受教育还是比较晚的,至少应该十几岁了。

杨继盛:明朝第一谏臣,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死磕严嵩,流芳古今。

但他却是位志存高远之人,早期他曾作有一首《登泰山》诗,就很能说明他胸怀天下的志向。

志欲小天下,特来登泰山;

仰观绝顶上,犹见白云还。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而杨继盛在登顶泰山后才发现,本欲小天下,而头顶有白云,原来极致之上还会有极致,所以,这首诗包含了另一层无极的涵韵在其中。

杨继盛虽说不上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但肯定是个人才无疑,他后来不但顺利考上了秀才和举人,还入了国子监学习,这可是国家最高学府,这此毕业之人不用参加科举都能当官,可他还是去参考了,高中进士,授吏部主事,正式步入仕途。

这里需要交待一下当时的形势,因为与杨继盛的那篇《谏马市》密切相关,也是他第一次入狱和贬官的缘由。

大明建立后,这北方的蒙古一直是边境之大患,如汉朝时匈奴一般,自那永乐帝朱棣假模假式地“五征漠北”,其实并没有取得一点成效,不但自己死在了那北征的路上,反而祸患日炽,甚至后来的明英宗还当了俘虏。

杨继盛:明朝第一谏臣,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死磕严嵩,流芳古今。

蒙古作为一个游牧民族,所需内地的物资多多,如盐茶布等等,同汉人作交易换所缺之物是其根本目的,如果明朝关闭口岸,那只能抢了,于是,边患不断,狼烟四起,大明苦不堪言。

中国历史上防御边患都是修长城,几千年来大概只有三个朝代是不修的,即唐元清三朝,唐元两朝本身就是胡人血统,没必要修;而清朝对蒙古一直是用各种手段加以笼络,用康熙的话说,“大清万世永不修长城”。

清人是将蒙古当作替他守关之人,这万里长城守了这边,破了那边,修这篱笆墙有几个意思?使几个小钱,啥都解决了;为了同蒙古搞好关系,还在长城边上修避暑山庄,其实就是方便那些蒙古人来晋见,大家喝点小酒,做点生意,有啥不可解决的。

而明朝一直是实行闭关政策,海禁引起倭乱,戚继光们打了半天,一个“隆庆开关”就解决了,陆上对这蒙古却反反复复,一会儿开一会儿关,完全地没个定则,所以,这北边就一直不得安宁。

打了几百年,中原和蒙古成了世仇,但当时负责北方边务的仇鸾是主张通商的,于是,两地开始贸易,这时的战争就几乎没有发生,

杨继盛:明朝第一谏臣,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死磕严嵩,流芳古今。

而杨继盛是坚持闭关的,反对同蒙古人做生意,他把这开关做贸易认为是屈服,是一种耻辱,只能助长蒙古人的嚣张气焰,于是,写下《谏马市》疏,力言仇鸾开关有“十不可五谬”,要求朝廷关闭所有口岸,停止一切交易。

嘉靖皇帝看到上疏后,实在吃不准,于是交与廷议,仇鸾看见这奏折后大怒,也上奏折,于是,这嘉靖便将乱议朝政的杨继盛下了大狱,但并没有太为难他,不久便将他贬出京城。

平心而论,这交易互市是件对双方都有利的大好事,杨继盛只是站在他的角度而发表的言论,这也是当时的一种普遍看法,他不可能有现代人这样的智慧。

交易最要注意的是不要将军需物资用来作交易,比如那时的铁铜一类,这是万万不能的,而对方也会将马匹严格控制,谁都不傻;但有时也不是很容易区分。

杨继盛:明朝第一谏臣,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死磕严嵩,流芳古今。

比如竹子就不能交易,那是可以用来作弓箭的;随着时代的不同,也极易发生变化,如那二战时,猪鬃就是战略物资,因为舰艇要刷油漆,是离不开这个的。

但是,现代对杨继盛有了一个称呼,叫作“爱国贼”,我听着很是扎耳,这完全是站在今人的高度来看待古人,用现代价值观来衡量那个时代人的普罗意识,说句不好听的话,这就是在“耍流氓”。

杨继盛当时是被贬去了狄道,也就是今天的甘肃临洮,那可是一个荒凉之地,但这对他来说,未必不是好事,他当官的目的就是为了民生百姓。

他并不因为自己是贬官而消沉,反而如同到了一个可以一展平生抱负的用武之地,狄道是番汉杂居之地,“西番回子,俱习番经,通不读儒书”,为改变此地学识的落后局面,他决定兴办书院,教化一方土地。

杨继盛:明朝第一谏臣,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死磕严嵩,流芳古今。

他拿出自己多年的积蓄,“鬻所乘马,出妇服装”,即卖掉自己的马和夫人的首饰,在聘请师资的同时,自己还亲自授课,让本地的士人能接受正规的教育。

“各生俱知揖让、敬长上,出入循礼,其资质可进者三十余人。其各父兄亦因而知道礼,弃番教,举忻忻然…。”

在狄道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付出的努力收到了显著的成效,学风日盛,迤明以降,考诸陇上进士名录,临洮人氏多列其中,此皆杨继盛开创之功。

他清正廉洁,一心为民地努力工作,引领民众疏浚河道,引水灌田、开发煤山,还让妻子张贞传授纺织技术,这些利民之举措深受当地百姓拥戴,尤其是读书人尊其为“杨父”,以至于他离开临洮时,“送于百里之外者千余人”。

杨继盛:明朝第一谏臣,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死磕严嵩,流芳古今。

杨继盛对自己在临洮的这段经历也很是自得,他取此地的“椒山”为号,后来在过扬子江时,他作了一首很有意思的诗。

杨子有心涉扬子,椒山无意合焦山;

地灵人杰天然巧,仿佛神游太古间。

此诗名为《杨子江望焦山》,其中他自为杨子,以椒山对焦山,天作地合,虽是天然巧遇,也暗含有自己神游六荒,大展宏图之志。

杨继盛这次被贬临洮,完全是因为仇鸾的报复来获罪,可这仇鸾后来不知为何,有说是争宠失和,同大权臣严嵩弄翻了脸,他岂是严嵩的对手,被严阁老的党羽安了个“通敌卖国”罪,七弄八搞的给翻了船,竟被吓死了,后来还被开棺戮尸,很惨。

仇鸾倒台后,嘉靖于是又想起被仇鸾陷害的杨继盛了,于是,立马将其招回京城复职,并在很短的时间内,连升四级。

杨继盛本来就是个小官,上《谏马市》疏前没有几人认识他;及回到京师后,被连续提拔,并且也引起严嵩的注目,常言道,敌人的敌人就是自己的朋友,本着这个原则,严嵩决定要给杨继盛进一步地加官进爵,以其成为自己的死党和攻敌的锋利之矛。

杨继盛:明朝第一谏臣,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死磕严嵩,流芳古今。

没有严嵩的努力和关照,杨继盛不可能这么快的得到重用,按照一般官场潜规则,他应该对严嵩感恩戴德,投入其门下效命才是。

但在杨继盛的心目中,严嵩才是国家最大的祸害,只有将其铲除,国家才有希望,于是,他决心上疏皇帝,以求得君为之悟,奸为之除政为之改。

严嵩权势熏天,以杨继盛一个五品小官根本就不是其对手,这本就不在一个层面的厮杀,他并不是一时冲动,对弹劾严嵩会为自己带来怎样的后果,杨继盛是心知肚明,但他要效仿古之先贤,死劾严嵩。

他在家静心三天,写下被史家称为“明史上的一篇大奏牍”的《请诛贼臣疏》,历数严嵩“十罪五奸”,以期将严嵩绳之以法,还朝廷一个清朗的天空。

严嵩的能量自不是同仇鸾一个等量级,他提拔杨继盛,想让其为自己效力,却不料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怎能不让他恼羞成怒,立即将杨继盛投入死牢,等待杨继盛的将是无尽的酷刑和死亡的来临。

杨继盛:明朝第一谏臣,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死磕严嵩,流芳古今。

为此,杨继盛的好友给他送来蚺蛇胆,以便在受刑时能够止痛一二,但杨继盛拒绝接受,他豪气地说:“椒山自有胆,何必蚺蛇哉!”

接下来的杖刑,将他打得是血肉横飞,惨不忍睹,牢子奉命,不让送药医治,以至于杨继盛伤口溃烂,危及性命,这时的他竟砸烂瓷碗,以瓷片当刀,如关公刮骨一般,将腐肉割去,这是什么样的神勇和毅力?

史载他是:“自割腐肉断筋,腐肉盈斗,脓血遍地”,这情景连狱卒颤抖欲坠,被吓得魂飞魄散,浑身颤抖,不敢直视,而他却神色自如。

嘉靖似乎也并没有将其置于死地的意思,那嘉靖虽然不是个东西,但却也有着高超的御臣之术,当年那海瑞那般地骂他,也并没有下狠手,多一个杨继盛也无所谓,何况,骂的还并不是他,他也心知杨继盛不过是一个忠心的狂傲书生而已,自己又何必要同他计较。

杨继盛:明朝第一谏臣,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死磕严嵩,流芳古今。

这严嵩也一时没有找到合适的理由来处斩杨继盛,所以,杨继盛在狱中一关三年,他坚贞不屈,曾作《题残菊》诗云:

万树红芳带露残,独怜黄菊对霜看;

东君不与花为主,一任西风落砌寒。

他把自己比作严霜后的残菊,虽花已凋谢,然而犹自不畏风霜,他志比荆轲,“悲歌劳忧惭燕士,坐卧浑忘是楚囚”,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自谓是“四海寻家何处是,此身死外更无求。”

尽管朝野很多人多在营救,但在严嵩的操控下,无果而终,最后是被严嵩以矫诏的方式,乘嘉靖批复其他死刑犯时,将杨继盛的名字附在后面,那嘉靖看也没看,大笔一挥便决定了杨继盛的命运。

杨继盛:明朝第一谏臣,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死磕严嵩,流芳古今。

当杨继盛走向京城西市的刑场时,北京是“满城争睹员外郎”,而他面对众人,吟诵着他写的绝命诗:

浩气还太虚,丹心照万古;

生前未了事,留与后人补!

壮哉杨继盛,伟哉杨继盛,此诗大气磅礴,同后来的袁崇焕那“忠魂依旧守辽东”的绝命诗可媲美,彰显的是一位壮志未酬,“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叹息,其忠贞之气概,直干云霄,感天动地。

在得知他的死讯后,一直为他辛勤操劳,不离不弃的妻子张贞,将两个子女安顿好后,亦自缢殉夫,到另一个世界去照顾他的夫君去了。

杨继盛:明朝第一谏臣,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死磕严嵩,流芳古今。

燕京士民敬而悯之,故乡民众则将杨继盛的故宅改为庙以奉祀,尊为城隍,并以其妻配祀。

7年后,严嵩被徐阶扳倒。最终饿死于荒郊野坟;又5年,隆庆皇帝即位,昭雪前代冤案,他被列为遭严嵩所害的8位直谏诸臣之首,赠太常寺少卿,谥号“忠愍”;昭命国葬,在保定及他的故乡建旌忠祠褒奖。

严嵩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奸臣,在当时的情况下,连杨继盛的老师徐阶都一隐再忍地等候时机将其扳倒,而杨继盛却不管不顾地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就所谓的政治智慧来说,他可以说为零,从这个角度看,那世人口中的“邪不压正”,其实也是要选择时机的,悲哉。

杨继盛完全可以缄口不言,或者如有些人一样同流合污,那富贵荣华的得来岂非轻而易举之事,甚至可以成为第二个严嵩;即使不这样,学学他的同门小弟张居正那样的圆滑也得啊,但,他却反其道而行之,“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杨继盛:明朝第一谏臣,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死磕严嵩,流芳古今。

因为他知道,在这世上,还有比荣华富贵,甚至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不忘初心,舍生取义,以及自己所应担负起的责任。

顺治帝曾说:“朕观明有二百七十年,忠谏之臣往往而有,至于不为强御,披膈犯颜,则无如杨继盛。而被祸惨烈,杀身成仁者,亦无如杨继盛。”

杨继盛,一个儒家文化教育出来的士人,秉一身浩然正气,爱憎分明,绝不行尸位素餐之事,无惧任何邪恶势力,其气节之高尚,勇气之英烈,为了天下万民和世间人伦公义,勇赴死地。

这样一位有血性的读书人,尽显燕赵风骨,万古流芳,他实为中华民族之脊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