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走20%諾貝爾獎,猶太人是怎麼把孩子培養成“天才”的?

提到猶太人,我們的第一反應往往是,他們都很聰明,那裡盛產“天才”。

先給你看一份名單,感受一下世界上的猶太族名人:

佛洛依德、愛因斯坦、馬克思,卡夫卡、海涅、茨威格、畢加索、拉斐爾、羅斯柴爾德家族、洛克菲勒、索羅斯、巴菲特……

拿走20%諾貝爾獎,猶太人是怎麼把孩子培養成“天才”的?

Facebook CEO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

拿走20%諾貝爾獎,猶太人是怎麼把孩子培養成“天才”的?

谷歌創始人謝爾蓋•布林(Sergey Brin)和拉里•佩奇(Larry Page)

拿走20%諾貝爾獎,猶太人是怎麼把孩子培養成“天才”的?

世界上猶太人的數量大約有一千六百萬人,佔世界總人口的0.3%,但自諾貝爾獎設立以來,22%的得獎人都是猶太人,這個比例是其他民族的100倍。

福布斯雜誌曾報道,世界上前四百萬名的億萬富翁當中,猶太人佔了60%,但今天猶太人總人口數還不到全世界的9.3%。

更有數據表明,在哈佛、耶魯等頂尖名牌大學中,每3-5個學生中,就有一個是猶太人。

實際上,他們不是天生聰明,而是自有一套培養孩子的做法。

包括:對任何事都心存懷疑,具備針對凡事發問的能力;多方閱讀,拓展知識;籍由讚美,培育自信;學習多種語言。

那麼,值得我們學習的,猶太人教育孩子核心是什麼?

拿走20%諾貝爾獎,猶太人是怎麼把孩子培養成“天才”的?

拿走20%諾貝爾獎,猶太人是怎麼把孩子培養成“天才”的?

讓孩子從小就懂得:書本是甜的


在猶太人家裡,小孩子稍微懂事,母親就會翻開聖經,滴一點蜂蜜在上面,然後叫孩子去吻聖經上的蜂蜜。這儀式的用意是,書本是甜的。

猶太人家庭還有一個世代相傳的傳統,那就是書櫥要放在床頭,要是放在床尾,就會被認為是對書的不敬。猶太人從小就開始背聖經,聖經的很多書卷都會背。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一次調查表明,在以猶太人為主要人口的以色列,14歲以上的人平均每月讀一本書。

在人均擁有圖書和出版社以及每年人均讀書的比例上,以色列超過了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為世界之最。

拿走20%諾貝爾獎,猶太人是怎麼把孩子培養成“天才”的?

拿走20%諾貝爾獎,猶太人是怎麼把孩子培養成“天才”的?

猶太人重視知識,更重視思考與創新

猶太人認為,一般的學習只是一種模仿,而沒有任何的創新。學習應該以思考為基礎,而思考是由懷疑和問題所組成的。

學習便是經常懷疑,隨時發問,懷疑是智慧的大門,知道得越多,就越會發生懷疑,而問題也就隨之增加,所以發問使人進步。

猶太人家庭因此特別注重與孩子的思想交流。孩子們可以同成人談話和討論問題,偶爾成人還會同孩子們纏個沒完,意在引導他們投入到學習與研究上去。

因此,他們有一個特別值得我們借鑑的學習方法:提問與討論。

拿走20%諾貝爾獎,猶太人是怎麼把孩子培養成“天才”的?

世界上有30%的諾貝爾獎得主、常春藤聯盟學生,都是用一種叫“哈柏露塔”(Havruta)的教育方法教出來的。

這套方法貫穿日常生活,教出了愛因斯坦、斯皮爾伯格、扎克伯格等各行各業的翹楚,也是猶太民族教育孩子的最高原則。

“哈柏露塔”的原意接近英文的fellowship,有夥伴關係、友誼的意思,是兩人一組,透過提問、回答及反駁來進行討論與辯論。

但重點不在於辯論輸贏,而是學習如何表達自己、傾聽與思考。它注重培養孩子“由內而外地學習”,可以不需要老師,引導學習自主高效學習。

拿走20%諾貝爾獎,猶太人是怎麼把孩子培養成“天才”的?

這種方法,不強調師生關係,而是所有成員以平等的同學關係互相學習與教導。一個人扮演老師,另一個人扮演學生進行討論,老師與學生之間沒有身份的區別,而是在同等地位中,進行大量的互相討論學習。

討論的目的並非為了找出唯一的正確答案,重點在於討論的過程,也就是問題的設定、邏輯的整合性等。


拿走20%諾貝爾獎,猶太人是怎麼把孩子培養成“天才”的?

相比預習,猶太學習法更注重複習


哈柏露塔學習方法,讓孩子和家長共同度過許多思考與討論的時間,所以彼此在心靈上可以有許多交流。

這也是猶太媽媽驕傲的地方:你的孩子能找你聊天超過兩個小時嗎?

哈柏露塔學習法下的孩子,可以。

因為他們從小就習慣用問答討論、而非指導糾正,培養孩子們的思考能力。

比如扎克伯格的父母,總是鼓勵他解釋自己的想法,“真有意思,那麼,解釋給我聽聽看吧!”

扎克伯格的父母,在其成長的路上鼓勵他提出疑問,而且以有邏輯的方式與他討論,無論他提出多麼匪夷所思的問題或答案,都不會感到不耐煩。

拿走20%諾貝爾獎,猶太人是怎麼把孩子培養成“天才”的?

提出問題更是哈柏露塔的精髓。

想要與他人辯論,就得努力提出震撼對方邏輯的問題,看似再理所當然的事,也還是要提出疑問。久而久之鍛鍊成跳出框架思考的能力,也具備了創意與創造力的第一步。

這也是這種教育方式的核心,猶太人從小習慣彼此提問、對話、討論,敢與眾不同。

在這種“思、辯”的學習觀念影響下,他們更看重孩子的複習,而非預習。

拿走20%諾貝爾獎,猶太人是怎麼把孩子培養成“天才”的?

我們從小就被教導“課前要預習”,但仔細對比一下“預習”和“複習”,到底哪個更有效率?到底哪個能花更少時間收穫更多效果呢?

猶太人認為複習更重要。相同的內容,第一次學習和第二次學習時所付出的時間和努力會有極大的差異。

預習就是一種所謂的“贏在起跑線上”,孩子每個階段原本都有需要學習的內容,但不少父母就是享受讓孩子早一兩年學將來的知識,看到孩子比別人“快”就滿滿自豪。

但事實是怎樣的呢?這些孩子,花大量課外時間學習將來的知識,但在學校上課時卻提不起勁,因為課程都學過了,想要認真上課也無法專心。


拿走20%諾貝爾獎,猶太人是怎麼把孩子培養成“天才”的?

如何運用猶太人的學習法?


哈柏露塔學習法,應該如何運用到我們輔導孩子作業和學習上?

可以從生活周遭中尋找學習素材,比如:

1、在孩子讀完一本書之後,讓他扮演老師的角色講解內容;

2、過馬路時,跟孩子一起討論紅綠燈的排列順序,延伸思考「從危險到安全」的概念;

3、學完一堂課後,互相討論,彼此教導,很適合現在網課後的討論;

4、也可利用「讀後討論」的形式,讓孩子閱讀書籍後發表意見。


運用這些方式,能夠激發孩子主動學習的意願,從中培養邏輯論述能力、創意與批判性思維。

這種教育理念,也跟“我不能輸給對方”的哈佛文化,如出一轍。

一位哈佛留學生曾分析,哈佛的討論課裡最讓他印象深刻的並不是題目與結論,也不是教授的指引,而是大家都習慣去表達,會傾聽,在辯論中形成“我不輸給對方”的氛圍。

家長教育孩子,是也需要讓孩子學會不停的思考,讓孩子從小習慣提問、對話、討論的氛圍,養成探索、思考、創新的學習習慣!

現在關注 ,私信回覆“領課”,立即免費領取《培養孩子創新思維的家庭訓練法》,僅限100名,先到先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