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為混亂時代,為何春秋戰國思想家輩出,南北朝五代十國卻很少?

話史人


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大的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度的時期,這段經歷很長四百多年,這對於五代十國時期是可望而不可求的,因為五代十國時期存在的時間很短暫幾十年的光景。很多的思想知識都是經過前人的打磨,借鑑而來。

春秋戰國時期很明顯是一個思想的過渡期,新生的封建思想給人一定的發展空間,並且,這種社會大變革時期,各諸侯國為了在各自爭鬥中獲得想要的地位,通常都會選擇招賢納士,通過接納不同的思想學說讓自己的國家富有強大,提高自身的競爭力,這在一定程度上給與思想家們一個良好的環境,所以在這一段漫長的時代中,出現了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孫子,等等著名的思想家,相應的也有其為社會發展做出的貢獻,並且在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生產力得到了極大的發展,致使更多的思想家有時間從事思想活動。

對於五代十國時期其相較於大多數歷史而言存在的時間不過幾十年,很多屬於當時的特色都沒能發展起來,而是在其後世才大家發展,因此,無論是從思想上來講還是經濟上來講這段時期都是一個小的過度帶,並沒有特別傑出的地方,留下的只是混亂和戰爭,試問,百姓都在戰亂中過活,生存艱難,又有誰回去想其他的東西。

綜上所述,五代十國時期和春秋戰國時期儘管都為混亂時代,但是混亂程度是不一樣的,相較而言,春秋戰國時期,每個諸侯國的內部還是相對穩定的,並且君王都有自己的一套思想。





餘音淼淼繞樑三日


春秋戰國百家爭鳴產生的原因沒人思考過嗎?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社會制度的變革,之前的貴族制已經走向瓦解,各國國君為了爭霸,大力鼓勵中下層知識分子擔任官職,取代之前的世襲貴族。

而當時的中下層知識分子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張,百家爭鳴,不就是為了得到國君的重用,希望國君能採納自己的主張?商鞅這些底層的人,不就是因為自己的主張得到採納,而一飛沖天?

到了魏晉南北朝,隨著九品中正制後士族門閥坐大,中下層知識分子基本已經沒辦法像春秋戰國一樣一飛沖天。你政治見解再厲害,你出身不是士族,你永遠只能做小官。這就基本斷絕了廣大中下層知識分子提出政見,步入仕途的道路。所以才會有這麼多人服五石散,隱居,放浪形骸,逃避現實,甚至信奉宗教,就是因為看到現實的黑暗和前途的無望。

假如南北朝君主擺脫士族們的束縛,頒佈法令說,今後無論是誰只要能提出的學說能讓國家富強,我就讓他做三公,做丞相,大家暢所欲言。

這樣的話,魏晉南北朝肯定會出現規模更大的百家爭鳴,甚至千家,萬家。


百勝軍節度使


先分析各時期的大致情況:

無論是春秋五霸,還是戰國七雄,這段時期所有的爭奪,都只是原來周王朝分封下來的地域內。外族並沒有大規模的參與到戰爭中來。

南北朝是因為晉朝的紛亂,引入了很多外族人口,五胡,說的就是5個有戰爭能力的外族,入侵到了中原地域,讓外族人口在漢人地域得到了壯大。

五代十國時期,外族就更強盛了,金,夏,遼等,可以直接和中原的王朝對抗,甚至直取中原王朝。

綜上所述,不難看出,春秋戰國時期,雖是分裂戰亂,但終究還是受到過周王朝的洗禮,周王朝本就是強調禮儀之邦,再怎麼戰亂,無非是爭奪大權。誰的實力強,就聽誰的,誰弱就吞噬掉。所以各國都是想辦法去強大自己的國家,有想法,就會有進步,才能產生出諸子百家的各類人才。

而南北朝,五代十國面對的是外族的入侵混戰,他們要的不僅是土地,權利。更是要奴役中原王朝的人們,甚至是滅絕中原本土的漢人。這是一種野蠻掠奪的方式,什麼文明教化,一概不認。這樣的混亂時代,能活著就不容易了,哪有條件去搞文化思想。戰爭英雄倒是出了不少。


黎傳宇


春秋戰國時期,為了維護統治階級的穩固,社會也在眾多主流思想中做出選擇,戰爭時期,依靠侵佔掠奪資源的優勢,明顯是如何分配蛋糕,制度佔上風,法講究分配原則,保護了各階層的利益,如,法家代表商殃,李斯,韓非子;但是和平時,文化代表的生產關係同樣重要,天下苦秦久矣,就是制度這個圈太緊,少了文化這個圈來松,到了漢朝,開始了道家的無為而治,來使得制度這個繩能慢慢走了文化來松,最後漢武帝時期形成了外儒內法的穩固關係,後代的思想大家只是對其進行完善。

也就是說法家缺少文化的支撐,道家缺少生產力的支撐,文化缺少制度的支撐。

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統治主流思想大體已經形成,社會層面上的讀書人因為戰爭消極避世,感時傷懷,已成風流,這個時候出現的佛教思想發展。五代十國,讀書人流傳著君子之澤還是讀書人吧。[呲牙][呲牙]


我的人生的冪次方


我們先來看兩個時期的思想潮的內容。春秋戰國的時期的思想潮主要是諸子百家,但是其中主要以儒、墨最顯,其次是莊、名、法、陰陽等。魏晉南北朝時期主要是以玄、道、佛、儒。\r

兩相比較,有這樣幾個特點。\r

1、總的來說,這兩個時期的思潮,在中國思想史上都是激盪紛紜的典型。且對後世產生的影響。如春秋戰國時的儒墨之爭,名實之辯等。魏晉南北朝時的佛道之辨析。\r

2、這兩個時期,又是思想融合的時期。如秦漢之融儒於法,或融陰陽於儒,成就了董仲舒的儒術獨尊的倡議.而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玄學,更是佛道融合的典型,成就了獨特的中國佛學.\r

3、這兩個時期的思潮都成就了眾多著稱於後世的思想家,如孔子、老子、莊子、墨子、鬼谷子、韓非子、公孫龍、鄒衍、僧肇、慧能、向秀、王弼等。\r

4、這兩個時期的思潮都基於動盪的社會時局。春秋戰國諸侯紛爭,戰國七雄更是戰端迭起,三代之禮失,學術下移,教育走向平民,各諸侯國也競相延士以壯名勢。魏晉南北朝時期也是承漢末之亂像,各地方勢力逐鹿中原,雖有兩晉短暫的統一,但終究未能形成穩定的局勢,再加上佛學的傳播、在社會、文化等方面均是一個動盪之世。

綜上所述,兩個時期的思想潮的特點不同,春秋時期思想家名氣大,但是他們的的思想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大多都淹沒在歷史長河或融合於儒家、道家。魏晉南北朝時期,形成的思想,更像是對歷史文化的總結以及結合實際社會環境的思想,是承上啟下的作用。總的來說,輪思想家的名氣、數量,南北朝不及春秋;輪思想的實際影響力,春秋不及南北朝。

若有分析不到位之處,請指正。


筆修遠


我是小心,與你分享。

筆者認為,這與當時的社會環境有關。

春秋戰國雖亂,但是允許自由發表言論

這一點是很重要的,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格局形成,紛紛發表各自言論。

因為當時周天子不能管控各國征伐,各國征伐頻頻,為了使國家存在,各國也展開國家道路選擇的難題,所以對天下學說都悉數一聽,雖然不見得都採納,但是君主鼓勵這些士人發展自己的學說,

從政治層面促進思想的發展。這就為一個時代思想的發展進步提供了一種良性循環,所以大量的思想家湧現。

而且,春秋戰國時期,中國正處於社會制度變革的時期,由奴隸制社會變為封建制社會,由分封制變為郡縣制。這種社會制度的變革,進一步地促進了社會大思想的發展進步

南北朝五代十國思想壟斷

春秋戰國時期,因為沒有人才選拔的制度,所以鼓勵天下士人都發表自己的見解。後來秦朝創建二十等軍功爵,因為天下無戰事,被漢朝的察舉制所取代,察舉制在皇帝賢明時,能夠發揮很好的作用,但是如果遇到能力一般的皇帝,士人集團就會將權力私相授受:你推薦我的親戚,我推薦你的親戚。這樣逐漸形成了世家大族,也就是門閥。

這些世家大族在西漢時開始萌芽,在漢東漢時成型,在晉朝開始強大,一直興盛到唐朝末年,幾乎近一千年。

這些世家大族不但把控土地、人民、軍隊還壟斷文化,控制事務的最終解釋權

如此一來,言論不自由了,大家思想自然是被限制了。

而且,魏明帝曹睿聽從陳群的建議實行九品官人法,官員選拔制度變為以你的出身門第作為標準。身居高位的人,根本不相信這些出身貧寒的底層老百姓有什麼驚人的言論,從王朝層面限制文化解釋權,這又抑制了思想的發展

筆者最近在做自媒體兼職,歡迎大家批評斧正。


心說歷史


春秋時期雖然亂,但大家都還在一個基本規則下,都還認同周天子,道德底線未崩。五胡十六國南北朝時期,前面已經經歷了三國兩晉,這個漫長的亂世嚴格來說可以算從東漢末年一直持續到唐初(雖然隋朝已經完成統一,但征戰並未停止,只是在為唐朝打基礎)。600多年的大亂世。這個亂世期間經歷了五胡亂華等殘酷的種族屠殺,人民生活水深火熱,北方常年戰亂,如何存活才是頭等大事,這種時期談思想解放百家爭鳴,根本不現實。晉朝衣冠南渡才得以保留部分精英。魏孝文帝的漢化改革保住了漢文化在北方的傳承。


青松141307681


春秋時是百家齊放

而自漢武帝之後,獨尊儒術,極大的限制了後世的思想。


逍遙史海


因為春秋時期是百花齊放,百家爭嗚的開放社會,所以出了很多的思想家,後來秦始皇焚書坑儒,漢武帝又獨尊儒術,禁錮了後世的思想發展。


手機135598242


同為混亂,春秋戰國是同一文化圈內,政治軍事之亂,邦國之間反而為百家爭鳴客觀上營造了多個市場。南北朝之亂是落後蠻族入侵,對已有文化的破壞,融合過程,只有到了隋唐才浴火重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