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鄉——段家河灣傳說多


我的家鄉——段家河灣傳說多


通訊員(張豔燕)在澄城縣境東與合陽交界處,有一條美麗的大浴河,一年四季河水長流不息,兩岸莊稼在河水的灌溉下滋潤成長,殷實的百姓們康安無疆。沿河逆流而上,分別要路過莊頭鎮“三河”(李家河、姬家河、段家河,曾有“李麻段蒜姬辣子”的說法),約莫走上半日工夫,便到了地形素有“螃蟹城”的段家河,不勝枚舉的傳說如同海灘上的貝殼,愛不釋手。


相傳明朝洪武年間,山西永濟縣一帶有位姓抗的財主,有天夜裡周公為其託了一夢,夢見自家兩甕銀子要飛。誰知,他睡夢未醒,兩甕銀子便飛了起來。等他用手扳甕時,只扳得一片甕沿,他心裡萬分著急。


我的家鄉——段家河灣傳說多


抗財主兩甕銀子飛走的當天,陝西澄城段家河巧有段姓人家臨盆接生,窯掌(窯洞兩頭分別是窯面和窯掌,窯面是安裝門窗的一頭,窯掌是堵窯洞的另一頭)突然暴起凸出,段姓人家奇怪,隨之刨的刨,挖的挖,最後竟刨出兩甕銀子來,而且甕沿有個豁口。此時,嬰兒出生,兔唇,取名“豁豁”,與豁口甕沿巧合,天生帶財。


抗財主一番打聽,得知兩甕銀子飛到段豁豁家時,便打點行裝,背上乾糧,從山西出發,一路打聽。等趕到段豁豁家後,抗財主說明來由,並拿出自己扳到的甕沿向豁口處一放,不多不少,剛好,破甕重圓。見此狀況,段豁豁家二話沒說,將兩甕銀子還於抗財主。抗財主臨行前,段豁豁家為其另備了幾布袋乾糧給抗財主裝到馬車上。殊不知,途中遇了一位箍漏鍋的小爐匠,飢腸轆轆,抗財主鑑於行走不變,遂將段豁豁家為其備的幾布袋乾糧全給了小爐匠,小爐匠拆開布袋吃了幾個饃,走到段家河後,到段豁豁家門上討水喝,小爐匠亦嫌幾布袋乾糧帶著麻煩,就又將幾布袋乾糧送回段豁豁家。段豁豁家驚歎自家送人的乾糧怎麼“跑回來了”,更驚歎布袋裡竟倒出白花花的銀子來。


我的家鄉——段家河灣傳說多


傳說歸傳說,但段豁豁的確家財萬貫,聞名秦晉。至今,你若走在段豁豁家門口,數株甕口粗的老槐樹,禿頂了的老皂角樹,滌盪著歷史的塵埃;門口的兩尊無頭拴馬樁訴說著當年的輝煌,進大門的青石階默默地流傳著難以言說的淒涼;北坡河對岸的東山上,段豁豁的陵地不知被盜賊們翻了多少遍,但卻都是一個結果——希望而來,失望而去;再看那門內莊嚴的壁畫、遮天的高背廈、窯洞裡囤積糧食的無數黑瓷甕……無一不體現著段豁豁家當年家底的顯赫。

之後,段豁豁後人段文洲設計指導並修建了澄城第一座水力發電站——段家河水力發電站,為澄城的水力發電事業作出了突出貢獻。自此,段家河的人們依靠水力發電站,自由生產生活,加之風調雨順年景好,家家生活極其殷實。於是,塬上人都有舉家下川的衝動,姑娘們則有尋找如意郎君的想法,段家河幾乎成了當時無數塬上人理想中的“人間天堂”,與上河灣的“土牛”也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我的家鄉——段家河灣傳說多

上河灣有牛頭山,形貌如牛,每到下雨時節,上河灣便有“哞—哞—哞”的牛叫之聲陣陣傳來,當地人俗稱“土牛”。久而久之,那一聲聲“哞—哞—哞”的牛叫聲,幾乎成了段家河灣人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傑地靈的天然信號了。


有關段家河灣的傳說燦若星河,如今,許多那兒許多人們已遠去外地打工,只有這些傳說,指導每一位段家河灣人,在創業的征途上,用特有的勤勞、善良、淳樸艱難跋涉;在夜深人靜後,回味身世曾有過的輝煌。


我的家鄉——段家河灣傳說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