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愁予的《錯誤》美在哪裡?可以從這三幕場景來理解

有人說,思念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孤寂哀婉;

也有人說,思念是“忽見陌頭楊柳色, 悔教夫婿覓封侯”的苦澀神傷;

我說,思念是“我達達的馬蹄是個美麗的錯誤,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的失望與希望。


第一幕:

天是昏黃的,看不出一朵具體的雲彩,卻顯得霧濛濛的;一江春水,波瀾不驚地向前緩緩流淌,流向天際,與天融為一體;夕陽已經斜斜地掛在了西邊,懶洋洋的,似是疲倦不堪,只盼著時光走快點,以便早點落下去休息。

“哎——”

只聽得一聲長長的嘆息,突兀地打破了這片天地原本的寂靜,卻是江邊的一座高樓上憑欄遠眺的身影所發出的。這是誰呢?是一個容顏姣好的女子,慵懶地靠在望江樓的欄杆上。她身披一襲淡粉色紗衣,頭上梳得極為漂亮的雙髻,顯然是剛精心梳洗打扮出來。這般身影,任誰見了也會忍不住多看一眼,任誰見了也會想:“她裝扮得這樣美,想必心情非常好,才可能有如此閒情雅緻。”

可實際上,此時的她並非想象中那麼快樂,反而一臉的愁容,斜倚慵懶的身影,卻掩飾不住她那雙遠眺期盼的眼神,似是要在江上尋找什麼似的。是帆船!她在看帆船,隨著一葉葉扁舟隨江水漂流而過,她時而欣喜,轉瞬又失落,卻又忍不住繼續朝著後面的小舟看去,似乎那隻船上就有她等待的東西。

原來,她在等她的心上人。八年前,正值朝廷招募士兵,她的愛人被迫應徵入伍,他承諾,少則一年,多則三年,自己一定會想辦法回來,歸來之日就是迎娶她之時。在那個春暖花開、柳絮紛飛的三月,她看著情人離去的身影,愈走愈遠,漸漸消失在路盡頭,內心充滿了依戀。

本該早已回家的他,卻遲遲不見蹤影,也沒有音訊,甚至是死是活都無從知曉。而她,從他離開的那時起,就天天盼著他的歸期。原本隨著三年之約將近,她的心漸漸愈發興奮,每天早起梳妝打扮,然而到江邊的望江樓上獨自等待,等待心中之人突然出現在她的面前。

只是三年又三年,春去秋來,花開花落,當初的承諾依然縈繞在耳旁心頭,心中人的身影卻遲遲未出現,她的興奮也逐漸熬成了苦悶,當初歡欣雀躍的梳妝打扮也慢慢變成了機械式的重複。儘管如此,她從沒想過放棄,多年的等待,只為了心中那僅存的一點執念,哪怕再等等也是好的。只是,時光易老,韶華易逝,這執念還能在這具身體裡殘存多久呢?

鄭愁予的《錯誤》美在哪裡?可以從這三幕場景來理解

孤帆遠影黃空盡


第二幕:

夕陽餘暉下,江南某小鎮邊上的一處農舍。

一位素衣清顏的女子,正端坐在窗前,就著窗外透進來的餘光,低頭靜靜地做著手中的女工活兒。她時而穿針引線,手法極其熟練;時而又停下來,將線放在唇下輕輕一抿,接著穿入細小的針孔內;時而又停下手中的活,呆呆地看著窗外,不知在想些什麼。

鄭愁予的《錯誤》美在哪裡?可以從這三幕場景來理解

怨婦思歸

“母親。”

清脆的叫聲響起,拉回了女子悠長的思緒,轉過頭來,看著蹦蹦跳跳跑過來的小傢伙,慈愛地柔聲道:“韜兒,是你啊?”孩子邊應聲到,邊站在女子的身後,將手裡拿著的什麼東西往母親頭上插去,卻是一朵粉色的小花,嬌豔欲滴,花瓣上還沾染著水珠,似是剛從哪處花叢中摘出來的。女子面容一怔,摸摸頭上的花,旋即又化作溫柔,摟著孩子說:“真乖!”

孩子接著說道:“母親,你戴上這朵花真漂亮。可惜父親不在,不然他也會說你美的。”

聽到孩子說到“爹”時,女子本充滿著柔情笑意的臉漸漸僵硬,隨即消失不見,逐漸被苦澀所取代,發出一聲嘆息。

當初,他們剛在一起的時候,還是一對破窯中的鴛鴦,家徒四壁,生活清苦,但兩人的感情極好,在他們看來,寒窯雖破,卻能避風雨,就這樣,不久之後他們就生下了可愛的兒子。

只是,一家人的和睦,被突如其來的戰亂所破壞,他們也在動亂中分散,他不知去向,而她,獨自帶著兒子輾轉流離。或是天憐可見,他們母子雖然受了不少苦,卻也終於找到了自己的安身之處,從此在此地定居下來,一方面是為了生活的穩定,另一方面也是為了等待丈夫的歸來。

“嗒,嗒……”

一連串的踏步響從窗外傳來,似乎是小院籬笆外有人騎著馬由遠及近,那一聲聲碰撞在青石板上的“嗒嗒”,在寧靜的空氣中顯得分外的悅耳。“母親,你說有沒有可能是爹回來了?”原本並未有太多期盼的女子,此時眼中慕然升起一絲希望:或許是早已習慣了失望,只是,這馬蹄聲……無論如何,都去看看吧,看一眼總是好的。

然而,他們又失望了一次。

馬背上的人看著出來的這對母子,先是疑惑,後是似乎明白了什麼,對著他們所在的方向,略微歉意地笑笑,又騎著馬,從門前經過離去,再也沒有回頭。

夜幕已至,馬蹄聲已遠,門口的母子也已回到室內。整個小院,除了沉默,還是沉默。


第三幕:

望不見頭的海岸邊,洶湧咆哮的海浪一次次向岸上衝來,卻又被海灘和大石阻擋住去路,最終無奈的收起兇猛的氣勢,灰溜溜地退回海里,等待著下一次的衝鋒。

此時的岸邊,除了時飛時落的海鷗外,還有一個活物——那是一個人,身形瘦削,一身灰色長衫,略顯破舊卻依舊整潔乾淨,白淨的臉龐上淺淺的幾道紋透露出歲月的痕跡。他什麼也沒做,只是靜靜地站在那,絲毫不理會面前令人戰慄的浪潮,而是將目光穿過層層海峽,直穿到海的對岸,那裡是一片陸地——故鄉所在的地方。

鄭愁予的《錯誤》美在哪裡?可以從這三幕場景來理解

海岸

幾個月前,英勇的人民子弟兵不畏強敵,浴血奮戰,終於結束了祖國大地千百年的奴役壓迫,為每個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的兄弟姐妹帶來了徹底的自由和解放。

而遠在130公里之外的他和當地的同胞們,聽到這個消息後,內心萬分激動,幾百年的分離,終於要迎來了大團圓,再也不用孤苦伶仃地在外漂泊,終究可以回家探望親人,探望同胞了。

可是,天有不測風雲,正當大家為即將而來的團聚互相奔走相告,甚至打點好一切以便更早地踏上故土時,當局的一紙公文將他們的希望粉碎成了支離破碎的失望。自此歸期又未有期了。

算起來,他離開故土已有二十餘載,在那彼此聯繫方式並不發達的年代,更因為這段海峽,變得遙不可及,家裡的母親、妻兒是否還安好?故鄉成了什麼模樣?等到自己再回去的時候是否還記得回家的路?甚至於,當年站在故土上的那種親切感也消散全無。

想起種種過往,又回到眼前那無奈的現實,他的內心充滿了焦慮和愁苦,恨當局的無知和自己的無力,也為歸期的不定擔憂而又滿懷希冀。

春風又綠故土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生活因思念而顯得多愁善感、苦難重重,也因思念而變得多情如畫,因思念的牽絆而多姿多彩。

所以,對於以上三幕的結局是什麼,或是什麼時候會有結局,我也不知道,或許也沒人知道。未來,他們可能還要經歷一段漫長的等待,但我相信,他們彼此的思念,會隨著風,穿過一切障礙,傳遞到心中所念之人的心裡。正如詩人蘇東坡所吟: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最後,來讀讀鄭愁予的這首完整的詩《錯誤》,體會下其中的韻味無窮:

我打江南走過

那等在季節裡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

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響,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

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

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


鄭愁予的《錯誤》美在哪裡?可以從這三幕場景來理解

《錯誤》鄭愁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