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一书的结尾是否太过仓促,让人意犹未尽?

while人生


我同意题主的观点。我看《围城》(这本书最火热的时候,90年代初)很早,简单说一下我对此书的印象,“才情迸发”。想当年钱钟书小伙子风华正茂,意气风发,才智机敏写就的这一本篇幅不大的《围城》,完全可以从书中读出作者的智商和情商。

我觉得《围城》收尾有些苍白和短促了。是的,故事的发展脉络虽然已经清晰,到了收官阶段,但是渐渐地收,缓缓地收,减弱地收,应该会更好。

钱钟书真正奠定学术地位的。


精卫填


围城这本书我读过三遍,第一遍是在17岁,看到一半读不下去,第二遍是在大学勉强读完。第三次是大学毕业后了,读完之后感触颇多,正如围城里所讲“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我认为婚姻也罢,事业也罢,大抵如是。至于你说的结尾太仓促,我在第二次读的时候也是这种体会,有点堵心。第三次读的时候,我想这可能钱钟书的高明之处,如果不在结尾留白,那么作者个人的价值观渗入会更加的明显一些,缺少了读者参与作品创作的力量,也缺少针对这劣迹般般的生活思考的能力,以及面对这血淋淋的现实的接受能力,和回过头来再次品读作品得出自己结论的动力。


未能与时间和解


围城这小说看起来结局虚无缥缈,在我们看来似乎没有结局;但就是这种似乎没有结局的结局,有让我们无线遐想的空间。

还有生活本身就是荒谬的,万万不能较真,能看出这一层不易,化入小说中更难。因为不仅要你看出生活的荒谬,还要熟知这荒谬的生活是怎么样运作的,方能在虚构的生活中表现出荒谬来,且荒谬而不做作,虚构却显真实。表达对于生活的真正价值的哲学思考,揭示人生的真谛。

在某种层面上,它与西方现代主义所描写的人类的尴尬困境所采取的一些象征手法不谋而合。书中充满苦涩的笑,无奈的自我欺骗,这都是这部小说的成功所在。



恋上打开的窗


我认为文学批评除了说三道四之外,最省事、最牛B和最服众的办法就是批评者也照原作者的题目写个同题作品,至于能不能比原著强,让大家去评判。[大笑]


燕衔泥


围城的结局是一场留白艺术,并没有给出最终的结局,要去思考更多关于生活的问题,最后在一阵老式自鸣钟的“当、当……”声中结束。像过去一切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一样,它没有提供什么关于社会和人生出路的明确结论,但他描写的生活本身,“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

方鸿渐和孙柔嘉在返回上海途中结了婚。这对双方来说,都不能算做令人激动的结合,加以失业造成的对于前途的焦虑,使他们婚后不断发生争吵。这种争吵在返沪途中还较为单纯,定居上海后,由于双方家庭和亲族的介入,矛盾更复杂了。

在婆媳、翁婿、妯娌、亲朋、乃至主仆之间,一度曾发生了一系列龃龉和纠纷。最后,方、孙的矛盾终因前者辞去报馆资料室主任而面临再次失业时激化了。方鸿渐刚刚建立起来的新家解体,再次冲出一个“围城”,又来到一个“围城”的入口──方鸿渐打算投奔在重庆当官的赵辛楣谋取职业,这肯定也是一条前途未卜的坎坷不平的道路。

但是没有预料到的是其后所带的各种问题,本想着已解决人生中一件大事,岂料又陷囹圄,难得自拔。现实的爱情有别于童话的完美结局,这种结局,正好是现实的未完待续。


以荷说


意犹未尽,说明结尾好,书的内容好,并非结尾仓促。


远方167427784


那你还应该多读几遍,细品。


静老师


是的,而且恐怕作者自己也不满意吧


Thomas2019


一点也不仓促 任何一本好书都不会让你如愿以偿皆大欢喜的 或感慨或遐想或惆怅或迷茫 这就是写作的魅力


秦一砖


不仓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