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貨分析:三國時期的虎豹騎與西涼鐵騎究竟孰強孰弱?

導語:

公元221年,關中平原渭水河畔,黑色的大地在沉重的馬蹄聲中顫抖。西涼武士們在馬背上坐直了身子,向著遠處黑色的洪流眺望,握緊了手中的長槍。昂首立於陣前的將官下意識握緊了腰間的刀柄,面色蒼白。在他身後,數千西涼武士放平了長槍,神色灰暗。

這是幾番血戰之後,西涼大軍僅剩的野戰軍團,如今已被敵兵重重包圍。將士們自知歸鄉無望,心中已然有了赴死的決心。

大地的顫抖越發劇烈,馬蹄的嘶鳴聲響徹長空,灰色的天際線升起了一面迎風燃燒的黑色大旗。那是曹操親率的一萬精銳青州兵,還有數千精銳騎兵。

在曹軍中,他們有一個如雷貫耳的名字——虎豹騎。長坂坡之戰破劉備,白狼山之戰破烏桓,這支曹魏集團麾下最鋒利的箭,終於在西涼軍團行將覆滅的最後一刻,射到了戰場上。

大風四起,捲來濃重的血腥味,西涼武士們無不感到莫名的悲涼。

在曹魏集團對涼州開戰之初,西涼鐵騎對戰曹軍尚能連戰連勝。作為聞名天下的精銳騎軍,西涼鐵騎有著不亞於虎豹騎的驕傲與光輝戰績。但僅僅數月時間,局勢發生了巨大的逆轉。

西涼諸將所率聯軍一再被擊破,昔日所向披靡的西涼鐵騎在如山崩般潰敗的大軍中也再無優勢可言。

此戰之後,天下將再無西涼鐵騎威名,虎豹騎將成為天下騎兵中的皇帝。

但無論是包圍圈中心的西涼鐵騎,還是即將發起衝鋒的虎豹騎,內心也許都會有著類似的猜測:倘使兩軍以戰力最充沛的姿態擺開陣勢,全力以赴地進行搏殺,最終會是孰勝孰負呢?

若要解答兩軍將士的疑惑,我們首先得將兩支部隊的前世今生,做一個分析比對。

乾貨分析:三國時期的虎豹騎與西涼鐵騎究竟孰強孰弱?

虎豹騎,起源與編制

初平二年,即為公曆191年,曹操就任兗州東郡太守。經過兩年血戰,曹操率部先後擊破黃巾軍、黑山軍、南匈奴及袁術所部,獲得的穩定的後方大本營,並組建了精銳的青州兵。在此基礎上,曹操開始編制一支強大的騎兵部隊,謂之虎豹騎。

西漢末年,由於高橋馬鞍的出現,騎兵在戰馬上的乘坐變得更為穩定,進而使得騎兵作戰的戰術出現了新的變化。衝擊騎兵的戰術逐步完善,使得漢末各路諸侯開始著手建設各自的精銳騎兵部隊。

無論是公孫瓚的白馬義從,還是曹操的虎豹騎,皆是騎兵軍備競賽大背景下的產物。不過與白馬義從著重機動作戰與騎射的特點不同,虎豹騎的特點在於人馬具裝,騎兵披筩袖凱,戰馬披胸甲,與精銳步兵進行配合,在作戰的關鍵時刻以集群衝鋒的姿態沖垮敵軍。

乾貨分析:三國時期的虎豹騎與西涼鐵騎究竟孰強孰弱?

例如建安十二年對陣烏桓騎兵的白狼山之戰,張遼與曹純所率數千具狀虎豹騎便以兇猛的集群衝鋒擊潰了近萬烏桓大軍,斬殺烏桓單于蹋頓。烏桓騎兵進攻戰術以遊射為主,為保證戰場機動能力常身披輕甲,在虎豹騎的集群突擊面前不堪一擊。

而在建安九年對戰袁潭的南皮之戰中,曹純率領虎豹騎包圍南皮,袁紹之子袁潭率領精銳步兵背城列陣,展現出堅韌的作戰意志。而曹軍先是以步兵輪番發起進攻消耗袁潭所部精力,待袁潭大軍疲憊不堪時出動養精蓄銳已久的虎豹騎,以摧枯拉朽之勢貫穿了袁潭大軍的陣列,斬落主將袁潭於馬下。可以看見,無論是單獨作戰,還是與步兵配合作戰,虎豹騎皆能爆發出無與倫比的戰鬥力。

從全軍編制上看:

虎豹騎在編制之初僅有一千餘騎,數量上並不多,所發揮的作用更多是在步兵作戰勝利之後對敵兵發起追擊,或是戰場陷入焦灼狀態時最後投入的預備隊。

從職能分類上:

虎豹騎分為“虎營”“豹營”兩隊人馬,前者側重衝鋒陷陣,後者重在機動性。而在騎兵裝備上,初期的曹操集團經濟能力有限,虎豹騎裝備是以皮胸甲、筩袖凱為主。筩袖凱可視之為低配版的鐵甲,僅有軀幹部位以鋼片覆蓋,兩袖則缺少防護。

而在後期曹操統一北方之後,開始給騎兵部隊統一裝備明光鎧,給予騎兵嚴密的防護和。這一時期的虎豹騎堪比冷兵器時代的坦克部隊。

乾貨分析:三國時期的虎豹騎與西涼鐵騎究竟孰強孰弱?

輝煌與沒落

前文所提及的編制、戰術與防護,皆需要以一支素質良好的部隊作為支撐。這裡便要重點提及虎豹騎的兵源成分。

《三國志.武帝紀》中有記載:“虎豹騎,兵營名。曹操宿衛軍中有是名,與鐵騎、虎騎等並列,所選之騎兵,皆精銳之士。領其兵者,皆為操之親信。”而所謂“精銳之士”的標準,則見於《三國志.魏書》中的記載:“純所督虎豹騎,皆天下驍銳,或從百人將補之。”

這意味著虎豹騎的兵源補充,一部分來自軍中勇武驍勇之人,一部分從軍中統帥百人的將官中挑選,是為真正的百裡挑一的精銳之軍。不過這樣的兵源構成一方面造就了虎豹騎凌厲的戰鬥力,一方面也限制了虎豹騎的總體規模。

直到建安十三年,虎豹騎的總兵力也不過五千上下。這一規模使得虎豹騎註定只能作為一支戰術補充單位,而不能作為曹魏集團的主力騎兵使用。

值得一提的是,正是在同一年,劉備護送十餘萬荊州百姓奔赴江陵,因為人數龐大而行軍遲緩,在當陽長坂坡處被曹操所率騎兵部隊追上。在這場險些覆滅劉備集團的遭遇戰中,虎豹騎發揮了核心作用,以急行軍的速度奔行數百里投入戰場,迅速擊潰了劉備部署的後衛部隊,使得劉備不得不率領僅剩的騎兵倉皇撤離。

《三國志.先主傳》中記載:“操將精騎五千急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於裡,及於當陽之長坂坡。備棄妻子,與諸葛亮、張飛、趙雲等數十騎走,操大獲其人眾輜重。”

這樣一支聞名天下的強軍,統帥它的將官自然要是曹操最為信任的心腹。自虎豹騎建成起,曹真、曹休、曹純先後擔任過虎豹騎都統。其中曹純是為虎豹騎的最後一任指揮官,曾統御虎豹騎打出無數光輝的戰績。

曹純去世之後,曹操曾向一眾武官詢問虎豹騎下一任都統人選,奈何始終沒能找到合適的將領。與此同時,這一時期天下的局勢已然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公曆221年,曹軍在關中平原擊敗西涼聯軍之後,虎豹騎在歷史中似乎漸漸銷聲匿跡了。在隨後進軍隴西一統涼州的作戰中,領兵大將是為夏侯淵,所率多為輕裝步兵及輕騎。

夏侯淵的作戰風格以雷霆迅捷著稱,作戰環境又是在西北群山之間,大規模騎兵集群衝鋒戰術不再適用,而再其後的蜀中作戰亦是同理。到了征討東吳時期,南方稠密的水網讓騎兵戰術徹底失去了用武之地。虎豹騎,這支立下赫赫戰功的傳奇部隊,自此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

乾貨分析:三國時期的虎豹騎與西涼鐵騎究竟孰強孰弱?


西涼鐵騎,蠻族的熱血與悍勇

與虎豹騎不同的是,西涼鐵騎並非某一支軍隊的特稱,而是涼州地區所出精銳部隊的統稱。

今天有許多人認為西涼大軍中曾吸收了大量羅馬軍團的後裔,從而造就了西涼鐵騎強大的戰鬥力。這一觀點至今未能找到堅實的史料基礎作為支撐,倒不妨把它作為一種有趣的假設。史書記載中的西涼鐵騎,實際上是西涼羌族各部在戰亂與合併中逐漸形成的,自成軍之始,便帶有濃厚的遊牧色彩。

公曆221年,西涼聯軍進犯關中平原,在潼關與曹軍對峙。曹操親率主力北渡黃河迎戰,馬超率領精銳步騎半渡而擊,以箭雨壓制曹軍渡河行動。

曹軍大敗,曹操險些喪命,幸虧許褚以馬鞍為盾阻擋箭雨,一手撐杆逃離戰場,這才救下曹操一命。這一戰便是《三國演義》中“割須斷袍”一回的原型,西涼鐵騎凌厲的攻勢,由此可見一斑。

與如今人們的印象不同的是,魏晉時代的西北地區並非一望無際的荒漠,涼州地區甚至堪稱水草豐茂之地,是為天然的優質馬場。漢武帝時期自中亞取得的大宛、烏孫等馬種便安置在武威等地蓄養。

乾貨分析:三國時期的虎豹騎與西涼鐵騎究竟孰強孰弱?

正因如此,涼州地區產出的戰馬,相較中原馬種擁有更強的奔馳速度與衝擊力,體型高大四肢健壯,能夠荷載更沉重的具裝,也能承受更長距離的奔襲。

古人謂西涼鐵騎,“今虜皆騎馬,日行數百,來如風雨,去如絕弦。”而在兵源構成上,雍、涼、並三州之地的兵源繼承了古老秦地的尚武精神,皆以悍勇敢戰聞名,行軍作戰既富有韌性又富有血勇。

在董卓經營西涼地區的時代,西涼鐵騎形成了強大的凝聚力,建立了具裝衝擊騎兵、騎射手、具裝步兵、弓弩手等諸兵種混合編制的強大軍隊。藉助這支強軍,董卓有了藐視群雄的資本,得以在漢末亂世紛爭將起之際,僅率三千精銳兵馬直取洛陽,牢牢掌握帝國的核心權力。

在西涼集團的巔峰時期,董卓坐擁羌族各部的忠心,以呂布取代丁原控制幷州兵,強大的威嚴一時震懾海內,皇帝都不得不在他的鼻息下戰戰兢兢。這一時期的西涼鐵騎幾乎是不可戰勝的,無論是兵源素質還是馬匹裝備都遠勝於虎豹騎,在奔馳速度與戰鬥素養上與虎豹騎不相上下,數量上更是虎豹騎的數倍有餘。

不過不知是幸運還是遺憾,

這樣一支天下強軍又比任何一支軍隊還要脆弱,因為它僅僅依靠一個單一的核心維持,有如烈火燃燒的枯草,極盛的瞬間,便是衰敗的起點。

乾貨分析:三國時期的虎豹騎與西涼鐵騎究竟孰強孰弱?

猜疑與離間,無可避免的衰弱

公曆192年,董卓被一眾大臣誅殺於未央殿。鮮血四濺的那一刻,滿朝文武與士兵齊聲山呼萬歲。這個一手將漢帝國拖入分崩離析、造成天下動盪混亂的元兇終於結束了生命。可在他身後,

擁兵十萬的西涼集團轉眼失去了主心骨,沒有了董卓的制衡與統御,西涼集團各個派系與將領又分別以李榷與郭汜為核心,為爭奪董卓死後留下的權力真空而爆發了激烈的內鬥。

這場內鬥最終波及到了全國上下,連漢獻帝本人也未能倖免,不得不輾轉流離,躲避戰火。它的另一件後果則是使得強大的西涼集團轉眼衰弱。失去了對全國的控制後,各路諸侯分別高舉大旗建立了割據政權。在關中,董卓系涼州軍分裂為李榷、郭汜、樊稠、董承等多部,呂布在幷州遭遇兵變,率殘部倉皇逃離,而西涼非董卓系則分裂為韓遂、馬超等八部將。

實際上,從這一刻開始,所謂西涼鐵騎已然名存實亡。

西涼鐵騎的威名與戰鬥力皆來自於極強的凝聚力與向心力,失去了這一切西涼諸軍則陷入眾多派系彼此攻訐、長期內耗的惡性循環當中,戰鬥力迅速下滑。


乾貨分析:三國時期的虎豹騎與西涼鐵騎究竟孰強孰弱?

天下強軍的結局

時間終於來到了221年。這一年,馬超、韓遂聯合西涼各部將官組成西涼聯軍,一舉攻入關中平原。這個時候,無論是董卓,還是郭汜、李榷,早已化作塵土,大半個北方已然臣服與曹操集團腳下。

但208年曹操大軍在赤壁一戰中的失利,給西涼集團帶來了擊破曹軍、奪回北方控制權的幻想。這一幻想最終促使西涼集合起自己最後的力量向著長安發起衝擊。在戰役初始,西涼聯軍取得了頗為豐厚的戰果,兵鋒一度推過潼關,大有問鼎中原之勢。在這一背景下,西涼聯軍在渭水河畔擊敗了曹操的大軍,迎來了出兵以來最大的輝煌。

可惜,這也是最後的輝煌。

乾貨分析:三國時期的虎豹騎與西涼鐵騎究竟孰強孰弱?

實際上,曹操大軍最終能擊敗西涼聯軍,憑藉的不單是軍事上的運籌帷幄,同時也把握了對方致命的弱點,那就是西涼諸軍內部的嫌隙與隔閡。

在戰役的關鍵時刻,韓遂與馬超兩軍爆發了內亂,從聯合抗曹轉眼變為彼此攻訐,轉眼被曹軍各個擊破。西涼鐵騎縱是有問鼎天下的武勇,在內部的潰敗與外敵的環繞之下,也絕無克敵制勝的可能。

關中平原一戰,實為三國時代北方最後一場大規模戰役。西涼聯軍損失慘重,同時也鑄就了虎豹騎最後的功績。此戰之後,虎豹騎很長時間沒能再等來利刃出鞘的機會,最終漸漸湮沒在歷史長河中。三國時代的兩支強軍便以這樣的方式退出了歷史舞臺。

乾貨分析:三國時期的虎豹騎與西涼鐵騎究竟孰強孰弱?

公元213年,夏侯淵率軍出征隴西,一戰平定涼州,併入曹魏集團版圖。這一事件意味著曹操終於徹底統一了北方,與南方的東吳政權、西南的蜀漢政權並立,形成了三分天下的局面。

值得一提的是,馬超在同一年率部南下投奔了劉備,在其手下獲封五虎上將之一,併為蜀漢政權發光發熱,吸納、招攬了大量昔日涼州地區的羌民、舊部,為諸葛亮的北伐事業做出了不少貢獻。

只不過,世事流轉,在三國爭雄的時代,無論是西涼鐵騎還是虎豹騎都已不再活躍,關於這兩支強軍孰強孰弱的答案,人們也許永遠也不會知曉了。


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三國志》

頭條搜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