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不语怪力乱神,为什么?

偉大的時代


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以正统文化(周礼)的传承人自许,一生致力于恢复社会秩序。在出仕无望的情况下,孔子广教门徒、修撰六经,把所倡理念传于后世,以待来者。

怪、力、乱三类情况,与孔子提倡的礼制相违背,属于非礼勿言;神,则幽远难测,说之无益。

一、“怪”,是荒诞不经之事。孔子的理想社会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大家各得其位,各行中道,社会运转像日月更替一般规律,是为和谐大同。而怪呢,就是出位,就是不合常理,是对和谐的破坏,孔子自然摒弃不言。

二、“力”,是血气之勇。孔子主张义理之勇,赞成临事而惧,好谋而成。暴虎冯河的匹夫之勇,不但容易鲁莽败事,也会破坏正常法纪。后世韩非子发展为“侠以武犯禁”,历朝都对私斗、游侠、黑涩会等进行镇压,以维护统治秩序。而宣扬“力”的恶果,可以参考《教父》的影响。

三、“乱”,是悖乱。是破坏纲常的反面事迹,例如弑君、通奸、不孝等。孔子倡导君臣父子夫妇之伦,认为这是统治秩序的基础,必然不能容忍悖乱之事。

四、“神”,是指鬼神等超自然现象。孔子承认有不可知不可测的力量,这是科学的态度——即使在科技昌明的今天,依然难以完全认知宇宙。但淫祀会破坏现实的权威和秩序,也会破坏个人自强厚德的品质。所以孔子认为,应该以人道为本,致力于可为和当为之事,不要热衷于缥缈的鬼神,希冀分外的获益。

子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主张隐恶扬善,躬行德教以化天下,也就不会谈论宣扬这四类违离德教的话题,以免闻者效尤、败坏风气。

感谢提问,供参考切磋。




天叔的书


“子不语怪力乱神”一句,历来都断为“子不语怪、力、乱、神”,被译为“孔子不谈论怪异、勇力、叛乱和鬼神”——这其实颇有可议。   

传统的解释与上下文不能连贯。以笔者愚见,《论语》一书并非杂乱无章,《述而》一章重在记述孔子学而不厌的治学精神。

原文是: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子不语,怪力乱神。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应是:叶公向子路问孔子的为人,子路没有回答出来。孔子知道后说:“你为什么不说:他的为人,是用功学习时便忘记吃饭,以至于快乐得忘记了忧愁,不知道衰老即将到来。”夫子又说:“其实,我并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文化,勤奋敏捷去求取知识的人。”说到这里,夫子停止不说了,好像是生怕分心用力影响了凝神思考。过了一会儿,夫子才说:“如果一行人中只有三个人,那么,其中必定有一个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的长处加以学习,我看到他的缺点也是我也有的,就加以改正。”  

如此解释,文通字顺,语意连贯,且符合孔子的为人,而不应似文头所解。《论语》中,多有记载说话人动作表情语句的例证,“子不语”就是其中之一。《论语》诚然是语录体,但是重在记言的同时,也以极为简洁的词语记述说话人的动作表情。这在《论语》中并非罕见。《八佾》记弟子向孔子“问褅之说”(亦即请教褅祭知识)时,“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指其掌”,就是记述孔子说话的动作神态。因此,当孔子与子路谈论学而不厌的治学精神时,沉思不语,以“子不语”概括,并非特例。   “怪力乱神”之“怪”,此为动词,而非名词,意谓责怪、疑惑、惟恐。《淮南子.说林训》:“知者不怪”。《注》曰:“怪,惑也。”而“怪力乱神”之“力”,指力气、力量、功夫,是名词,却不是“勇力”。这在《论语》中,亦非罕见。《宪问》:“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怪力乱神”中之“乱”,动词,指扰乱、搅乱、迷惑,如《荀子.解蔽》:“酒乱其神也。”“怪力乱神”中的“神”,是指“神志”“精神”,不是鬼神。《荀子.天论》:“形具而神生”。《淮南子.原道训》:“耳目非去之也,然而不能应者何也?神失其守也。”都是把“神”解释为“精神”而非“鬼神”的。   

要之,笔者认为,“子不语怪力乱神”七字,应该是“子不语,怪力乱神。”亦即“孔子不说话了,惟恐用力分散影响集中精神。”


Mr张先森說


子不语怪,力,乱,神。这四个字分别代表四种东西,而不是一种。

怪指的是一些莫名其妙的东西,孔子作为圣人,自然是很通透的,所以一切的怪,在他眼里,都不怪了。而且对于那些奇奇怪该的事物,很多都是认为作假,弄出来骗人的东西,自然不能宣扬,也不能迷信,所谓见怪不怪,其怪自败,这是值得每个人警惕的。

力,就是孟子说“以力假仁”,指的是力量、能力、实力。这一点孟子讲得很到位,孟子说: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靠实力让人臣服,别人并不是真心的归顺,因为他没有你强,所以只能暂时屈服于你,这是权宜之计而已。孔子作为有德之人,自然不屑于以力服人,所以孔子也不会拿实力来说事儿,因为他心里只有礼仪、仁义而已。

乱,是不服节制,是以下犯上,是没有秩序。孔子一生都致力于克己复礼,就是要恢复整个社会上下尊卑的秩序,让上下各司其职,一些破坏这总秩序的,都可以称之为乱,孔子自然也不会提倡。

神,就是指鬼神。孔子对于鬼神,是很理性的,并不否认鬼神的存在,但也不会刻意的取敬奉。季路曾经问关于侍奉鬼神的事情。孔子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这就是孔子的态度,先把人照顾好再说,在孔子心里,人,才是第一位的,鬼神什么的,不否定他们的存在,也不会太在意,只要照顾好人,把人世间的事情搞清楚了,鬼神的事情也就清楚了,没必要刻意为之。

所以子不语怪力乱神,其实就是孔子不推崇的几件事情而已。


l易耕堂l


为什么孔子不说怪力乱神呢?

孔子懂,只是孔子不愿意讲,讲的很少。因为这些不在孔子的教学目标之内。

《论语》中子贡说“老师讲性和天道非常少,我们几乎听不到。”可见孔子是懂这些的,只是要因材施教,对于这一班学生来说,还没有到达知天的地步,所以也就不讲。子路曾经问孔子怎么侍奉鬼神,孔子当头一盆冷水浇下:侍奉人都不会,还问什么侍奉鬼神!子路又问死后的情况,孔子还是一句话就顶了回去:活着的事都没有搞清楚,有什么资格问死后的事情呢!孔子主张下学而上达,《论语》中他答复子路“未知生,焉知死”也可以理解为懂了生的道理,也就明白死后的世界。可见孔子也说,只是学生们不懂。

孔子知道这些神怪之事,但不讲,也不让学生研究,这是为什么呢?

第一、孔子所处的时代是周朝。周朝是建立在商朝之后,商朝文化特征就是重鬼神,轻人事。商人的鬼神观念十分浓厚,一切听从神的安排,关于鬼神的讲究非常多,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很迷信。周朝则注重人文文化,注重人的力量,虽然也承认鬼神的存在,但是人获得进一步的解放,得到重视。《论语》中孔子感叹道:“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就是在通过比较夏、商、周的文化后,发现周朝生机勃勃的人文文化,决定一生从事于此。

从文化的演变来说,大致是从神话发展到哲学再到科学,从神仙走向人类,在不断的社会发展中认识世界,认识自己,这就是进步。

鬼神

孔子不讲神怪之类,而专注于人文思想,就是思想发展,社会进步的表现。

第二、鬼神思想盛行反映出社会主流思想弱化,人们需要寻找精神寄托,于是大谈鬼神之道。“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正是这种写照。人要在自己内心真正建立起一套思想体系,这个非常难,所以只好相信别人建立的东西,这就是信仰。就是给自己的心灵找一个可以相信、可以信赖的东西,这就容易走入神怪的范围。我们看世界三大宗教的教徒,能做到真心相信创始人思想的少,还是信奉教主神通广大、法力无边的多。

还有一种情况是主流思想空前强化,人们不仅不敢谈论政事,说话也非常小心,于是只好谈玄论道,以躲避灾祸。清朝大兴文字狱,文人以文获罪的不胜枚举,于是志怪小说盛行,就是这种现象的反映。

文字狱

至于孔子不讲力、乱,相对来说容易理解。力就是武力,武功,也包括了权势、霸道。孔子的学生中子路很勇猛,很有力量,是力的代表,孔子对子路很注意就是怕子路乱来。《论语》中子路问:“听到道理就去实行吗?”孔子反而说:“有父母兄弟在,怎么能那么莽撞呢?”这就是个人要注意对力的节制。古时候人们练武是为了强身健体,保护自己,现在的人有了力量,就喜欢闹事。当年古惑仔电影盛行的时候,打架斗殴的现象时有发生,现在流行文化转变这种现象也变少了。

古惑仔

乱就是思想的纷乱,社会的变动。孔子所处的时代,思想、社会已经够乱了,哪里还用得着再讲。所以孔子注重个人道德修养,保留文化的根基,主张行仁政,这就是力和乱的反面。

从社会层面来讲,作为一个教育从业者,一个公共知识分子,要注重时代的思潮,要对社会负责,努力把思想引导到合理的方向,不能大讲怪力乱神之事。

从个人角度来讲,《论语》有言“攻乎异端,斯害也已”,我们应该实实在在地学习做人做事的方法、道理,踏踏实实地追求自己的理想,过好现实生活,而不是寄托于鬼神。如果自己不去奋斗,不去努力,整天躺在床上转发一张张菩萨画像,用“谁转谁发财”来麻醉自己,这样的人怕是神仙也大摇其头吧。


精卫填


“子不语怪力乱神”

出自《论语·述而》

含义是,不以正道在心要为鬼神所制

《论语~述而》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子不语怪力乱神。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分析如下,

“子不语怪力乱神”,白话一般译为“孔子不谈论怪异、勇力、叛乱和鬼神”。

“子不语怪力乱神”出自《论语·述而》,而《述而》一章,重在记述孔子学而不厌的治学精神。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解读为:孔子教育弟子,对于鬼神要敬而远之,君子当常存正道在心。如果不以正念做主而去崇拜鬼神,那就要为鬼神所制。

儒家讲究中庸之道,以人道为修行准则。儒家相信有鬼神,但不主张去追求,崇拜。正念若衰,邪念则主。

释意

夫子教育弟子们,对于鬼神要敬而远之,君子当正道在心。如果自己不以正念做主而去崇拜鬼神,那就要为鬼神所制。

这和道家的守中是一个道理。儒家讲究中庸之道,以人道为修行准则。儒家相信有鬼神,但不主张去追求,崇拜。正念若衰,邪念则主。

道家修行是求道而非求术,是要人们明白道术神通终究只是悟道过程中的副产品,不可沉迷。世间邪正相依,唯有正念正心,正道长存,才能不堕入旁门左道。流于鬼怪邪见,迷失人之本来面目。

故曰:子不语怪力乱神。







蜃海楼


我个人人为,主要和认知界限有关。

不论是孔子还是我们现代人类都还不能肯定鬼神是否存在。

像孔子这样的大智慧者,应该能准确知道自己认知界限,他们一般不会在超出自己认知领域的事情发表肯定意见,最多也就对现有某些特定现象给予部分解读。

就像最近这两月的疫情,钟南山教授做为西医学者,对中医方面的知识就没有过度发表意见,只是浅谈了中医参与治疗后的特定结果。

最后我想说的是,人贵自知,不懂的不乱语。这是我的个人浅见,如有不足,请指正。


文化猎手


中国古人是泛神论信仰,鬼神是什么?人死为鬼,鬼就是死去的先辈;神就是天神,敬鬼神也就是“敬天法祖”。孔子很少谈论怪力乱神,他主张敬鬼神而远之。为什么一方面要敬,一方面却要远之?因为如果人民沉迷于敬畏之中,凡事要问鬼神、等待鬼神发号施令,那么就会神神叨叨,不事生产,农业也就会荒废。如此以来,与其说是敬畏鬼神,不如说是一种迷信。

总之,过多的关注玄而又玄之事,就会妨碍到对现实人生的关注,这也是孔子不怎么谈奇说怪、议论鬼神之事的原因所在。



静说贤论


重点说“神”。

中国传统思想的深刻与辩证,是远超同时代的世界其他思想体系的。儒道同源,都源自对天道的理解、阐述和引申应用。

天地万物与人一样,是在天道的规则之下自然存在的,也一样是在各自被赋予的本分之内循环生灭的。道家强调人回归本分,顺应天道。而儒家结合社会发展与人性膨胀,参照天道制定了单独规范人和社会的“人道”。不管二者差距如何,都是从本质上否认所谓的超自然现象存在的。

但周代毕竟脱离蒙昧不远,不独周人,天下各国人也无法完全放弃鬼神思想,作为社会主流的儒家,也不能完全否定鬼神存在,而只是选择不讲。

可惜到了汉代,为了求得生存发展,以董仲舒为首的儒生,把儒家降格为儒术,把一堆乱七八糟的神话迷信掺杂进来,成为维护皇权的工具。而道家更是直接从高级的哲学变成了鬼神充斥的道教。不得不说是历史的遗憾。

至于怪异、勇力、变乱,则是因为其中有太多反常,太多超出常人理解的天道自然,不但难以对普通人说明白,更容易引起更多困惑,所以孔子也不多做阐述。



霜华满袖1


《论语·述而》有云: “子不语怪力乱神。”

“子不语怪力乱神”这一句,历来都断为“子不语怪、力、乱、神。”而译为“孔子不谈论怪异、勇力、叛乱和鬼神。

其实这句话在告诉我们,作为儒家思想创始人,孔子非常强调思想品德的修养,认为一个人要通过修养自身,使内心端正无邪,只有这样才足以抵御来自外界的各种侵扰,公正做事。他曾经教育弟子们,对于鬼神要敬而远之,君子当正道在心。如果自己不以正念做主而去崇拜鬼神,那就要为鬼神所制。这和道家的守中是一个道理的。儒家讲究中庸之道,以人道为修行准则。儒家相信有鬼神,但不主张去追求,崇拜。正念若衰,邪念则主。

孔子是这么教育弟子们的,他自己也是这么做的。我们翻看有关孔老夫子的典籍著作,很少甚至根本没有怪力乱神这样的字眼,可见孔子修为之高尚,真的令人望尘莫及,当为古今君子坦荡荡之第一人。





芳径歌者


你好,我是眉画张敞。

这名话出自《论语·述而》,这句话的意思是有一定争议的,我们采用司马迁在《史记· 孔子世家》中的解释,那么这句话的意思就是:

孔子不谈论怪异、勇力、叛乱和鬼神这些事。

那么孔子为什么不谈论这些事呢?

因为这些东西与孔子的思想、理念相悖。孔子认为这些事情要么不利于教化百姓、影响社会安定、危害德政施行,要么子虚乌有、有害无益,所以孔子拒绝谈论。


一、圣人语常而不语怪。

何为怪?怪异也。孔子只谈论日常生活中正常的事情,而不去谈论那些怪异的事情。

孔子关心的是人本身,关注的是人们的现实生活。

孔子曾说过:”民为邦本“,”政在养民“。同时还说过”民为贵,社稷为轻,君次之。“这些言论都强调统治者要关心老百姓,关心民生。

谈论这些怪异的事情无益民生、无益修养,是徒劳无功,甚至是纯害无益的。

它不仅会吸引人们的注意,分散弟子们的精力,而且这些事情既然怪异,那就是有悖常理,无法去求证或探究,那么,何必在这类事情上浪费口舌呢?

二、圣人语德而不语力。

也就是说那些传说中的能陆地行舟、力举千钧的事情,孔子也是不去谈论的。

因为孔子的治国理念是”行德政“,讲究以仁治天下,讲求以德服人,以仁服人,讲求的是道德修养而不是武力征服。

孔子曾说过”为政以德“,强调以道德教化作为治国的基础,而不是靠武力的征服。

所以,这些勇武之事与孔子的做人和治国理念不符,孔子也不去谈论这些事情。


三、圣人语治而不语乱。

何为乱?也就是那些臣弑君,子弑父的事情为乱。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因为当时社会动乱,礼乐崩坏,孔子想改变当时这种不正常的状态,让社会秩序恢复正常,所以孔子对这些”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的事情是深恶痛绝的。

孔子想理正社会秩序,追求和平安定之道,所以不会去谈论这些导致天下混乱的事情。

四、圣人语人而不语神。

孔子谈论做人的正道,而不去谈论鬼神之事。

这一点,在《论语》中是佐证的。“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意思是:你连人都侍奉不好,还谈什么侍奉鬼神。

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孔子也不敢说没有鬼神,但是孔子对鬼神是敬而远之的。

所以在弟子问事鬼神之事时,孔子是不愿意说这个问题的,而是一句话怼过去:你算了吧,还是先学好怎么侍奉人,然后再去说侍奉鬼神的事吧!这句话明显表现出孔子是不愿谈论鬼神之事的。

孔子还说过“未知生,焉知死”,意思是说:你连活人的事情都没弄明白,连做人的道理都没弄懂,还去研究什么人死后的事情啊!再次显示出孔子拒绝谈论鬼神之事。

孔子还说”敬鬼神而远之。“意思是说:鬼神这个事吧我也不敢说绝对没有,但是我不愿在它们身上浪费时间,那就对它们敬而远之吧!明确表示远离鬼神之事,当然也不会去探讨和谈论鬼神的事情了。


总之,孔子的思想和理念是以人为本的,关注的是人们的现实生活,所以对这些荒唐、虚无或犯上作乱、无益教化、不利于德政、影响安定、分散弟子们注意力的纯害无益的事情拒绝谈论。

这是我的一点看法,希望能让您满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