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四朝元老、刑部侍郎——李若珪

南和縣有一首《朝官謠》自古流傳至今,曰:

兩李二白一督堂,

賓亨泰銓宋丞相。

三思出個菜狀元,

瓦固出個妙莊王。


其中兩李:一是明朝萬曆年間戶部尚書李起元;一是歷時明神宗、光宗和熹宗、思宗四帝的刑部侍郎、贈尚書李若圭。據傳,因其為當朝元老,抱過皇太子登基,被敕封為金胳膊,世稱為金胳膊老李。故又有金胳膊老李宋丞相之說。


李若珪(1569——1637),字昭華,號載心,直隸順德府南和縣疙瘩頭村人。官至刑部侍郎,死諡刑部尚書。為官勵精圖治,勇鬥邪惡,一身正氣,歷神宗、光宗、熹宗、思宗四帝,倍受皇帝器重,因而為其在南和縣城連造三座高大牌坊,分別為:


恩光三世坊,位於西大街,為刑部左侍郎李若珪立

掖垣都諫坊,位於南門裡,為禮科給事中李若珪立;

節制三省坊,位於南門裡,為勳陽巡撫右僉都御史李若珪立


​明代四朝元老、刑部侍郎——李若珪


其始祖顯宗,自山西平陸縣遷居南和,傳八世生公,年十八為府庠生。少年胸懷大志,世人不識。與東南張村張應誥(廣信知府)定為知己朋友,同為朱正色的門生,受業學習在本縣閆裡廣勝寺。明萬曆甲午年舉人,甲辰年(1604年)成進士。


家有良田百餘畝出售,以廉價當賣,後來有人勸說贖田,若珪笑曰:“夫!緩急人所時有,田產平常之物,緊急時當售,緩和時則贖回,是見利忘義的行為,吾不為此。


中進士後,”授官“行人”,謝絕交往拜託隨俗,升戶部給事中,彈劾不避權貴,全朝憚畏。在明萬曆年間末朝有一段較為安定的時期,由於因循守舊,朝廷產生了萎靡不振的不良習氣。李若珪針對時弊上了一本建議書,名曰“十道本”,內容如下:

“事勢不窮則不變,人情不激則不興,用心衡慮,此正其時。惟在君臣之間自振耳。振興之道在皇上,莫如信在諸臣,莫如恥。具體措施如下:

1、賞罰不行則不信;2、用舍不決則不信;3、護內拒外則不信;4、飾套詞以誑臣下則不信;5、口言急而心不急則不信;6、尋題目以箝人口則不信;7、有財而言無財則不信;8、朝令夕改則不信;9、多生猜疑則不信;10、令人難測則不信。以上請皇上一自反思可得也。”

“1、不做實事,雖朝廷奉養則無恥;2、不求盡心咎時之難為則無恥;3、佔風望氣樹黨招徒則無恥;4、畫緣請證、納賄行私則無恥;5、寧不請儀不敢拂人情則無恥;6、自為好官任人笑罵則無恥;7、寧負朝廷不敢中官則無恥;8、回互隱忍知而不言則無恥;9、明知不對少說為佳則無恥;10、避重就輕虛構假報則無恥。請臣一自反而可得也。”


萬曆皇帝聞奏,切中時弊,大為讚賞,令當即照議執行,掃除舊習,精神面貌為之一新。“十道本”載入《名臣錄》,至今仍有參考價值。

​明代四朝元老、刑部侍郎——李若珪

明萬曆皇帝四十八年七月卒,光宗八月即位,李若珪陳初政五事,語皆切要:

一曰、保聖躬言

天下勞形搖精之事多在快心適意之時,一切聲色靡麗,少近於前,則欲寡而心清,神凝而氣暢;

一曰、定聖志言

人主終身趨向,惟在於心,皇上旬月之間念念事事,去堯舜不遠,惟願永堅此志,大為勵精,勿令奸生於偏聽,勿令譖行於近習;

一曰、勤視朝

皇上當慕之際,即不敢望復一日三朝之規,而間日臨御似不容已,一以勵明作之志,一以振久弛之人心;

一曰、開經筵

古人師傅疑丞【疑丞:廣本疑誤凝,丞作承。】將以格非而輔德故,講官不可不擇,乃講學豈修具文宜先律令律典故【宜先律令律典故:廣本無令下律字,是也。】俾皇上昭然於祖宗法度,而徐及經書可也;

一曰、慎枚卜

用人為新政之首,枚卜又為用人之首,必大加諮訪,舉朝曰可而後列名而請【而後列名而請:廣本名下而作以,是也。】,毋徇人情,毋徇資格【毋徇資格:廣本徇作拘,是也。】


萬曆的宮人有寵,光宗遵萬曆遺囑,昭封貴妃。李若珪諫曰:“萬曆葬禮未舉,而先封貴妃,告之宗廟,而言不順。議之天下,而典不光。垂之史冊,萬世之後,視今日之君臣為何如此。臣伏乞先舉大葬禮,後封貴妃,則禮制與大典光矣。”疏上,俱為採納。


早在光宗接任前,宮廷內部就發生了爭奪帝位的鬥爭。東宮鄭貴妃欲陰謀殺害已立為太子的光宗,立自己的兒子為帝,用槌擊致死光宗的陰謀沒有成功。一計不成,再用二計(紅丸案),此時光宗即位,後生病,又以給光宗治病為名,在藥中投毒,害死了稱帝一個多月的明光宗朱由洛。李若珪對此早有擔心,在光宗初登極時就上一奏本,提醒君臣警惕,以防不測:1、保聖躬;2、定聖志;3、勤視朝;4、開經筵;5、慎枚卜。可惜這五條忠告重視不足,最終導致光宗早死。


光宗即位逾月卒,熹宗接任,朝議明年為“天啟元年”。李若珪提出“泰昌”年號雖短,也應保留,他上疏諫曰:“先帝在位,雖一月而善政已定千秋,豈可傳年號不存乎?職以為,宜於明年為殿下紀元之始。今年自八月朔先帝登極之日,至十二月終俱稱泰昌元年。萬曆年號自今年(公元1620年)七月終止。既不虧萬曆之實數,又不妨殿下之稱元,誠至便也。”熹宗從之。


天啟帝接任後將要大婚,令中書李實、劉克敬出求淑女。李若珪越俎抗疏爭之不得,謝病歸,上書內閣曰:“職恐此輩,借事擾民,彼反以箝言官之口,天下事尚可言哉?言官有諫言之職,今不能盡職,言官有氣節,今為中官辱奪,一官可棄,七尺之軀可捐,而生平氣節必不可屈!今天下之亂,惟在爭中肯,中肯不爭則言官危!言官危則國亦危,國政危則天下亂矣。”時熹宗初立,大局未定,人心不穩!李若珪與大臣楊漣,持正敢言,先後辭職,御史潘雲羽憂國,疏請挽留李、潘,婉言謝絕歸裡。朝政萎滯。


天啟二年帝下聖旨令李若珪復職,擢升李若珪為兵科給事中。天啟三年升太僕寺少師,四年遷大理寺少卿,以右僉兼都御史,巡撫勳陽。天啟六年,勳陽災荒,李若珪請蠲免田賦,朝廷以黔餉無出為由,不準。李若珪檢查勳陽國庫尚餘軍需銀六千兩,可抵銷田賦款項。下層職官建議曰:“庫存餘額,向來作為公用為例。” 李若珪說:“以官銀入私室,既不是應得俸祿,又不是額外賜,我不受非義之財,還是用於救活數萬災民吧!”曉以大義,因此免徵田賦三萬二千兩銀,恩澤萬民,普渡眾生。


天啟三個親族封為瑞、(車下面一個心字)、桂三王,同時赴國。初議從陸地由河南入潼關,走漢中,沿路各地已奉敕準備好供奉事宜。忽然改由水道走襄陽,有司驚愕無措。公提議請南陽、西安二府勉歷者各協助五千兩白銀。及先驅至,中使頗驕橫,百般刁難。李若珪得知,命有司好為供奉,一方面呈王,請三王約束之。三王諭中使曰:“此撫軍即李給事中,劾李實、劉克敬者也!爾輩勿犯。”中使皆斂跡而過。


天啟七年,李若珪遷刑部侍郎,中官魏忠賢掌權。合其意,則以人命為摧星,否則奇禍立至。若珪輕重出入,以準諸律,即成案,亦多平凡。惹怒忠賢,陰謀陷害,無隙可入。若珪知事不為,遂引退辭職。思宗(年號崇禎)即位。巡按御史王之良、吳履中前後兩次薦公不起,杜門絕請。崇禎十年(1637)卒,享年六十九歲,皇帝聞訃,敕賜御祭,贈刑部尚書。


家庭成員

李恆翠:明代南和人,李若珪之子,官至順天府通判。


史料記載:

李若珪 字昭華,南和人,萬厯進士,官給事中,神宗崩,光宗立時,梓宮在殯,中宮未冊,詔封李氏為貴妃,若珪奏曰,四大禮未舉不宜先冊貴妃招天下議,熹宗大婚,命中官劉實等出求淑女,實等請官役與俱,若珪恐大擾民,抗疏力爭,不聴,謝病歸,召起,累遷刑部侍郎,時魏忠賢用事,起大獄,法司務殺人以媚閹,若珪偘偘持法,多所平反,忠賢銜之,引去,卒,贈刑部尚書。


相關詩文

《請復泰昌年號疏》      

李若珪

為殿下之正位在即,先帝之年號當講事,殿下明日登極,登極之日即定年號之日,前先帝登極,詔以明年為泰昌元年,預先朝臣皆知,今去登極才半日耳,其用何者兩字為元年已擬上否,已蒙欽點否職等皆不之知,禮部亦不之知,此等大事禮部當會議,禮科亦當與聞,此姑勿論,惟是先帝在位雖僅一月,而善政遍滿已足千秋,豈可使年號之不存,昔建文無年號,人心至今不平,豈可今日又有此大缺大謬,職有一德之愚啟之殿下,商之同朝,謂除明年正月初一日為殿下紀元之始,今年自八月初一日先帝登極之日以至十二月終,斷宜屬之先帝,俱稱泰昌元年,萬曆年號自今年七月終止,則是先帝之年號既不虧萬曆在位之實數,又不妨殿下明年之稱元,誠至便也,造歷在即,時刻難緩,墾乞令諭閣部,即速會議,上請仍諭該部,傳示內外臣民,自今以至年終一切文書俱稱泰昌元年可也。


《天慶寺起公贊碑 [拓片] / (明)李若珪撰 ;


夏日遊十方院次韻

明•李若珪

幾年白社賦同遊,次日清尊對比邱。

悟得風幡由動定,應忘人世有沉浮。

纏離城市塵如洗,頓覺清涼夏似秋。

竟日劇談無去往,隨風從倚到溪頭。


十方院----明代朱正色為右副督御史(南和人)歸鄉後辦起的書院,李若珪明代尚書,為南和人,和朱正色同鄉


題讓德公祠

明•李若珪   

當年讀書處,即在墓廬頭;

一脈書□遠,千秋德讓優;

風煙籠俎豆,歲月老松楸;

祠宇今重建,白雲幾度愁。


金胳膊老李的傳說


金胳膊由來

李若珪被稱作金胳膊據說發生在明末紅丸案和移宮案時期泰昌帝即位,李若珪進初政五事,沒有被重視,導致朱常洛登基不足一月就被鄭貴妃以紅丸案毒死,當時泰昌帝即位後,其子朱由校與李選侍一起遷住乾清宮。一月後,泰昌帝駕崩,李選侍控制了乾清宮,與太監魏忠賢及部分朝臣密謀挾持朱由校,欲爭當皇太后垂簾聽政以把持朝政,此舉引起李若珪等眾多朝臣的極力反對。


泰昌帝駕崩當日,李若珪、楊漣、劉一燝等朝臣即直奔乾清宮,要求哭臨泰昌帝,請見皇長子朱由校,商談即位之事,但受到李選侍的阻攔。在擁皇派大臣們的力爭下,李選侍方準朱由校與大臣們見面。李若珪、楊漣、劉一燝等見到朱由校即叩首山呼萬歲,並保護朱由校離開乾清宮,到文華殿,李選侍一派挾持朱由校的目的落空,又要求先封李選侍為皇太后,然後令朱由校即位,遭大臣們的拒絕。擁皇派朝臣們要求李選侍移出乾清宮,遷居噦鸞宮,遭李選侍一派拒絕,李選侍一派以逼出乾清宮,違背孝悌之道。李選侍一派又提出皇帝年幼,不滿20,無法處理朝政,凡大臣章奏,先交由她過目,然後再交朱由校,遭到擁皇派朝臣們強烈反對,這時李若珪挺身而出,抱起朱由校放到龍椅上,高呼天增一歲,地增一歲,文臣加一歲,武臣加一歲,正好20歲,然後跪倒,和群臣一起高呼萬歲,朱由校登基之事乃定,決定以本月六日(1620年九月初六)舉行登基大典。


為了朱由校的安全,諸大臣暫將他安排在太子宮居住,由太監王安負責保護。朱由校御乾清宮登基大典日期迫近。至初五日,李選侍尚未有移宮之意,並傳聞還要繼續延期移出乾清宮。內閣諸大臣站在乾清宮門外,迫促李選侍移出。朱由校的東宮伴讀太監王安在乾清宮內力驅,李選侍萬般無奈,懷抱所生八公主,倉促離開乾清宮,移居仁壽宮內的噦鸞宮。


九月六日,朱由校御奉天門,即皇帝位,改明年(1621)為天啟元年,史稱天啟帝。至此,李選侍爭當皇太后、把持朝政的企圖終成畫餅。李選侍雖已“移宮”,但鬥爭並未結束。“移宮”數日,噦鸞宮失火,經奮力搶救,才將李選侍母女救出。反對移宮的一部分朝臣官員散發謠言:選侍投繯,其女投井,並說“皇八妹入井誰憐,未亡人雉經莫訴”,指責朱由校違背孝悌之道。朱由校在楊漣等人的支持下批駁了這些謠傳,指出“朕令停選侍封號,以慰聖母在天之靈。厚養選侍及皇八妹,以遵皇考之意。爾諸臣可以仰體朕心矣”。至此,“移宮”風波才算暫告結束。


傳說李若珪就因為在朝臣爭論不休時,抱皇帝放到龍椅,山呼萬歲,由此確定了朱由校登基之事,被御封為金胳膊,南和民間稱其為金胳膊老李。


虎星下凡

金胳膊老李,原名李若珪,南和縣疙瘩頭村人。自幼家貧,父母早亡,無依無靠。偏趕上本村有個寡婦老婆無兒無女,看他可憐,就把他撫養起來,認為乾兒。從此,母親紡織,他下地拾柴禾,母子相依為命。

一次,他義母紡織成一匹布,讓他到南和城集上賣。走到東關一看,城門緊閉。若珪說:“天到半清早,還不開城門?”連喊數聲,把門的就是不開,急得他用力大拍城門鐵環,把門的聽見就趕緊往知縣衙門稟報去了。

原來南和知縣昨夜做了一個夢,夢見一隻老虎在東關城門上用兩爪抓撓,一夜之間,做了兩次同樣的夢,知縣也很驚奇。他想一定有虎星來臨。於是下令,晚開東門,看誰第一個叫門,就是虎星來到。等把門的向知縣稟報以後,知縣親臨東門,一看是個小孩子,穿得很破,背一個小包袱,凍得渾身打顫,急得他雙手抓撓門環。知縣一看正合昨夜夢境,就大開城門把他叫到官宅一問,李若珪就把家中情況詳細說了一遍,知縣看他很可憐,就問:“你這匹布可賣多少錢?” 李若珪說:“來時母親說能賣兩吊錢。”知縣命管家拿出五兩紋銀說:“我把你的布買下,以後你母親織了布就賣給我吧!賣布的錢除生活費用外,抽出一部分還可以買書上學。”

李若珪拿著銀子高高興興地回到家裡,對他母親說了。他母親大發脾氣說:“咱個平民百姓,怎敢和縣官來往,以後不要沾這個便宜了。”從此,李若珪雖不敢到縣衙賣布,可是上學的事卻在心裡紮了根。


明燈引路

有一天,他早早拾滿一筐柴禾,從南大召校門口路過,聽到學生們的唸書聲,便放下筐子就在校門口偷聽起來,感到很有趣味。從此,他每天上晌很早,拾滿一筐柴禾,就到校門口偷聽課。

有一天李若珪正在校門口聽課,被私塾先生髮現,問他為什麼不上學,他說:“家貧拿不起學費,又得拾柴禾。”先生說:“你上學吧。第一,不要你拿學費;第二,可以聽半晌課,拾半晌柴禾;第三,書籍、文具我供給你。” 李若珪回家和母親一商量,母親說這個事可以。從此,他就起早拾柴禾,上午上學,下午還拾柴禾。

雖然每天只上一晌課,但是他天資聰明,過目成誦,所以功課比別人強,而且進步很快,不到半年,就能作詩、立文。老師看他很有出息,就勸他夜晚讀書。從此他夜晚上學,每天回去很晚,義母等他不回來,就上到房上看望兒子。可是他母親發現每次兒子從學校往回走時,前面有兩個燈籠為兒子引路,一到跟前燈籠就不見了。

有一次夜裡,他娘又在房上看望迎接。可是看到只剩一個燈籠為兒子引路,到家後,義母大發雷霆說:“你說實話,你白天做了什麼虧心事?” 若珪說:“孩兒沒做虧心事。”義母說:“不能,你若不說實話,跪到天明,我決不能饒你!” 若珪在地上跪了半夜,終於想起來了。原來在學校裡有個同窗是東南張的,因為他嫌妻子長得醜打算休妻,可是不會寫休書。他知道李若珪文采好,一直苦苦哀求若珪替他寫封休書,李若珪拖不過,只好替他寫了。他把這事向母親一說。母親便大聲訓斥道:“你知道這是拆散人家的姻緣不知?快去給他要回來。” 李若珪不敢違抗母命,就深一腳、淺一腳地跑到五里外的東南張村,一叫門,人家都睡了。他喊了半天,他的同窗想推到明天。李若珪腦子一轉,計上心來,就說:“那休書還掉著兩個字,快開門來叫我給你添上。” 他的同窗開門後,把休書遞給他,叫他添字,李若珪三下兩下把休書撕了,拿著碎紙跑回了家,叫他義母看。母親長嘆了一口氣說:“以後任何虧心事也不要做!”

果然,第二天夜晚,母親在房上接兒子,一看,兒子前面又成了兩個燈籠。


偷茄子捱打

李若珪雖然頑皮,但上學卻很用功,有時家裡窮得掀不開鍋,就挨一天餓也得上學聽課。有一年大旱,麥天收成很壞。疙瘩頭只有幾家富戶打了兩眼井,種了幾分茄子。有一天,李若珪放學回家,餓得頭暈眼花,跑到他伯父的菜園裡偷了幾個茄子吃,誰知他伯父是個吝嗇鬼,一看茄子少了,就藏到茄子地裡逮小偷。第二天放學時,李若珪又到他伯父的菜園裡偷茄子吃,一看地裡沒人,他想:偷自己人的沒啥,逮住也不要緊。誰知剛拽了一個小茄包,就被他的伯父逮住了。這個吝嗇鬼火冒三丈,脫下鞋子說:“這一次堅決打你一百鞋底!”打到九十九下時李若珪疼得咬著牙,一擰磨逃跑了。他伯父說:“逃跑也得揍你一百鞋底。”最後一鞋底投到李若珪的屁股上,挨夠了一百鞋底。從此,李若珪寧肯餓上兩天,從他伯父茄子地路過,連看都不看一眼。

李若珪偷茄子捱打一事,被南大召一個賣豆腐的老漢知道了。一天,賣豆腐的老漢故意擔著兩盆豆腐渣,在學校門口吆喝,等李若珪空著肚子回家時,賣豆腐的老漢說:“李若珪,聽說你家裡困難,我把這兩盆豆腐渣送給你,你拿回去和你老母親吃吧!我別的沒有,豆腐渣不缺,我每天可以給你一盆。”從此,李若珪和母親不捱餓了,好賴吃飽了還能讀書,拾柴禾,有時李若珪起早拾兩筐柴禾,還要送給賣豆腐的老漢一筐,叫他熬豆腐漿用。


步行趕考

功夫不負有心人。李若珪上了四、五年學就考上了舉人。大比那年李若珪和同窗們上京趕考,人家有錢,有騎馬的,有坐車的,只有步行。可是走到半路上,同窗們都亂喊他上車,他走得累了,就坐在一個同窗的車尾巴上,誰知他一上去,就把車壓得撅起來,他又坐在車前轅上,可又壓得駕轅的馬走不動了。那個同窗就叫他坐在車中間。他心想:要是坐在車中間,敢把車軸壓斷。咳,苦命人步行準當。於是他又邁開大步上京趕考去了。


半路招親

一天他路過寧晉縣耿莊橋客店,那些上京趕考的舉子,有的買肉菜、油餅,有的買燒餅、麻糖。唯獨李若珪手無分文,只好向店家要了杯開水泡炒麵吃。但是他又怕別人笑話,就藏到店家馬棚吃炒麵,正吃得香甜時,店家的閨女到馬棚潑水,一看一個黑虎在馬棚正啃一個人頭,嚇得她吱溜吱溜跑回去,給她爹一說,她爹領她到馬棚看。哪裡有什麼黑虎,原來是李若珪捧著一碗炒麵正吃得香甜。店家心疼,把他叫到家內,給他好吃好喝,臨走又贈給他路費紋銀十兩。李若珪感恩不盡的說:“等魁名高中時一定報答!”店家說:“不用報答,如不嫌棄小女丑陋,願把小女許與足下為婚。” 李若珪盛情難卻,就娶下了這個“醜夫人”。據說這個醜夫人臉上麻子不分個兒,腳大足有尺三長。


皇榜進士

後來,李若珪進京考試,果然魁名高中,得中皇榜進士,授幽州知府。在幽州上任三年,李若珪兩袖清風,愛民如子。治理得幽州一帶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三年任滿回京時,當地群眾擺設香案果品酒餚,夾道歡送,有的牽衣頓足,依依不捨。據說李若珪走後,當地群眾還為他樹碑立傳,修築廟宇來紀念他。


​明代四朝元老、刑部侍郎——李若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