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王司马攸既然比太子司马衷更贤明,为何没能继承皇位?

苏小衿


齐王司马攸是司马炎同母弟,被过继给司马师为子,虽然比侄子司马衷贤明的多,但无法继承司马炎帝位,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嫡长子继承制比兄终弟及制更占据主流;二是司马炎认为司马衷愚笨,但还不至于难理政事,加上晚年昏聩;三是司马衷太子集团已形成,包括杨氏、贾氏及公卿大臣等,都是司马攸难以抗衡的。


一、嫡长子是宗法继承制的官方继承人

  • 司马衷:晋武帝嫡长子

晋武帝司马炎皇后杨艳共生三子三女,其中长子司马轨两岁夭折,次子司马衷即成为嫡长子。司马炎在准备确立太子时,因为担心司马衷难以胜任,杨艳说:“设立嫡子是按年长,又不按才能,岂能说变就变。”所以,嫡长子身份是司马衷的最大依仗。

  • 司马攸:晋武帝弟弟,并继给大伯司马师为子

司马攸是司马炎同母弟,很小便过继给没有后嗣的司马师为子,在司马师、司马昭去世时都哀毁显于形。司马昭曾中意司马攸,想立他为太子,但在大臣反对下立长子司马炎为太子。

司马炎即位后,封司马攸为齐王,总领内外军事,恩威并施,很得人心。后来,迁任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又转镇军大将军,先后兼任太子少傅、太子太傅。从他的职位安排来看,基本与太子之位无缘,顶多当一贤王而已。

王夫之:西晋之亡,亡于齐王攸之见疑而废以死也。攸而存,杨氏不得以擅国,贾氏不得以逞奸,八王不得以生乱。

二、司马衷作弊通过司马炎考核

司马衷智力发育迟缓,司马炎知道他愚钝懦弱,但自己日渐昏聩,热衷享乐,难以辨别是非。在订立太子前,准备测试司马衷的政事处理能力,贾南风看到那些问题后,知道司马衷肯定不知道如何作答,于是找人代答,但都引据古义,与司马衷的实际情况不符,属官张泓说不如按意思直接作答,贾南风同意并让张泓代答,由司马衷抄写后给晋武帝看。这样通过作弊,通过了司马炎的考验。

三、太子集团已形成

  • 杨氏

皇后杨艳,劝说司马炎立司马衷为太子;杨骏,杨艳伯父,之后其女杨芷被立后,其弟杨珧任尚书令、卫将军,杨济任征北将军、太子太傅等。杨氏一家把持朝政,以后党受宠,间接保证了司马衷太子之位的稳定。

  • 贾氏

晋武帝原想为司马衷迎娶卫瓘女儿,但杨艳因为贾逵之妻贿赂,称赞其女南风有美德,又通过太子太傅荀顗进言,最终得以成为太子妃;其父贾逵,曾参与弑杀魏帝曹髦,深得司马氏信任,历任高官,地位显赫。

李世民:"故贾充凶竖,怀奸志以拥权;杨骏豺狼,包祸心以专辅。"
  • 重臣

光禄大夫荀勖,晋武帝曾派他与和峤考察司马衷,回来后一直称赞他贤德,而和峤则实话实话;另外前后多任太子属官也与上述重臣贵戚联络,共同欺骗晋武帝。


综上,司马衷虽然太子之位稳定,但其智力、能力难以担任一国之君,最终权柄为贾南风窃取,最终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刚刚大一统的晋国又陷入战乱纷争,司马炎要负总责任。


文殳子


司马攸的确比司马衷贤明,甚至史料当中记载,司马攸“才望出武帝之右”,比晋武帝司马炎都要有能力。但是,不得不承认,在面对儿子司马衷和弟弟司马攸两个储君之位的选择上,晋武帝司马炎还是选择了司马衷为自己的继任者。

之所以司马攸未能继位,影响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几个维度:

一、司马炎并不认可司马攸成为继任者,司马昭当初对司马攸的看好和武元皇后的遗愿等原因共同造就,并非简单地宠溺亲子。

对于司马炎明知太子司马衷痴傻的情况下,司马炎依然不愿意让较为贤明的司马攸继位,原因并不仅仅是因为血脉关系,还有更加深层的原因:

  • 1、当初司马攸与司马炎争夺太子之位,让司马炎心生忌惮

其实司马攸有资格继位,并非只在司马炎选择储君之时,当初西晋建立之前,司马昭掌权末期,就有心在司马攸和司马炎之间选择能堪太子之位的人选。

而当时司马攸“才望出武帝之右”,并且司马昭虽为司马攸生父,但当初兄长司马师无后,便将司马攸过继给了司马师。司马昭选择司马攸作为司马氏继承人,也有着让司马师后人掌权的声名。

初,攸特为文帝所宠爱,每见攸,辄抚床呼其小字曰"此桃符座也",几为太子者数矣……临崩,执攸手以授帝。——《晋书·司马攸传》

司马炎虽为司马昭长子,却并非唯一太子人选的情况下,为了争夺太子之位,但是却获得了朝中贾充、羊琇等重臣的支持。

充称武帝宽仁,且又居长,有人君之德,宜奉社稷。及文帝寝疾,武帝请问后事。文帝曰:"知汝者贾公闾也。"《晋书·贾充》

有了贾充等人的支持,并且羊琇让司马炎“观文帝为政损益,揆度应所顾问之事,皆令武帝默而识之”,最终司马炎逐渐获得了司马昭的认可,从而在司马昭死后继承了太子之位。

而在这个过程中,作为自己竞争对手的司马攸,自然会招致司马炎的心中忌惮。当时司马衷已为太子之位,司马攸仍然还有声望继位,这是对司马炎统治的挑衅。可想而知,当司马炎后来病重,朝中有人声称让司马攸继位是,自然便会引起司马炎的不满。可以说,司马炎不想传位给司马攸,这是自当初司马攸与自己争夺太子之位时,便存在的相互忌惮。

  • 2、司马衷的生母武元皇后临终嘱托,让司马炎优柔寡断

除了当初与自己争夺太子之位时的宿怨之外,还有司马炎面对并不贤明的太子司马衷,想要更改太子人选时,司马衷生母武元皇后杨艳,担心自己死后,司马炎会废掉司马衷,便临终请求司马炎立自己的堂妹杨芷为皇后。司马炎优柔寡断性格之下,答应了杨艳的请求,这也让司马衷得以保留太子之位,从而让虽然更为贤明的司马攸,失去了争夺储君之位的机会。这其中涉及到外戚杨氏为了保持杨氏地位所作的努力。

及后有疾,见帝素幸胡夫人,恐后立之,虑太子不安。临终,枕帝膝曰:“叔父骏女男胤有德色,愿陛下以备六宫。”因悲泣,帝流涕许之。——《晋书·后妃传》

杨艳为司马衷生母,司马衷被立为太子,如果司马衷正常继位,那么杨氏作为外戚身份,依然会保持在西晋的地位。而如果司马衷因司马攸贤明而失去了太子之位,那么外戚杨氏地位必然会受到削弱。

也正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武元皇后杨艳作为司马衷的生母,在临终之前,请求司马炎答应让杨芷为皇后。其目的当然也是考虑到,仍然让自己杨氏家族的女子出任皇后之位,保证了杨氏家族因后宫影响在朝中保持地位,进而利用外戚势力以及杨芷皇后身份,来保护司马衷太子之位不被废除。

可以说,杨氏外戚力量是司马衷继任之位,不被更加贤明的司马攸取代的重要因素。在逼迫司马攸出朝到自己封国一事上,杨氏的杨珧出力甚多,可见杨氏对于司马衷的保护之意。这也是影响司马炎作出继续选择让司马衷做太子的重要原因,由此司马攸的继位之路更加艰难。

  • 3、血缘亲疏关系之下,受宠臣蛊惑

司马炎在执政后期,的确不是什么贤明的君主,其在称帝之初励精图治的明君之风早就消失殆尽。极尽奢靡、大建后宫、任用宠臣等等做派,都彰显着司马炎执政后期的昏聩。

中书监荀勖、侍中冯紞皆谄谀自进,攸素疾之。勖等以朝望在攸,恐其为嗣,祸必及己,乃从容言于帝曰:“陛下万岁之后,太子不得立也。”《晋书·司马攸传》

荀勖、冯紞二人都为司马炎宠臣,以谄谀取容得以出任宰辅,但是司马攸素来不喜欢这两个人。当时司马炎病重,荀勖认为司马攸在朝中有声望,很有可能会继承皇统,由此担心司马攸继位后会对自己不利。因此便向司马炎陈述司马攸会威胁太子司马衷的事实。

而作为生父的司马炎,当然也希望自己的血脉能够继承皇统,在荀勖这些宠臣蛊惑之下,更是产生了对司马攸的忌惮。于是接受了荀勖的建议,逼迫在京师的司马攸回到封国,最终司马攸在途中吐血而亡。

或许宠臣蛊惑并非司马攸失去继位资格的主要原因,但晚年昏聩的司马炎,因宠臣蛊惑而为保护司马衷的做法,也彻底让司马攸失去了继位资格。

二、西晋朝堂支持司马攸继位的朋党势力,再与荀勖等人的对抗中失败,让司马攸失去继位资格

除了司马炎对于司马攸的忌惮和对司马衷的保护之外,西晋朝堂之上支持司马攸继位的势力,与荀勖等朋党势力的对抗,也是司马攸与司马衷之间继位之争的重要影响因素。结合司马攸继位失败的结局来看,朋党之争中支持司马攸的势力失败,同样是司马攸继位失败的重要原因。

  • 1、贾充在司马攸与司马衷储君之争中的作用

关于贾充在支持司马攸还是司马衷的问题上,存在很多争议,这是基于齐王司马攸和太子司马衷都为贾充的女婿来作出判断的。但是,如果抛开贾充本人来看,其实贾充背后代表的力量,尤其是嫁给司马衷的贾充之女贾南风,对于确保司马衷太子之位上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初,武帝欲为太子取卫瓘女,元后纳贾郭亲党之说,欲婚贾氏。——《晋书·贾后传》

当初贾充之女贾南风并不是太子妃的最佳人选,晋武帝司马炎原本想要让司马衷娶卫瓘之女,但是贾南风之母郭槐私下里贿赂杨艳,以“亲党”之说说服了杨艳,也就是如果纳贾南风为太子妃,贾氏家族可以与杨氏家族结为亲党。

而这个“亲党”的作用,的确是武元皇后极其希望得到的,当时贾充位高权重,如果拉拢到己方,便会跟外戚杨氏家族一样,能够保证并不贤明的司马衷太子之位不被取代。

仅从这一层面来看,虽然司马攸和司马衷都为贾充的女婿,但以贾南风嫁司马衷,这代表着贾充背后的力量,与支持司马衷的杨氏外戚结为“亲党”,因此司马衷的太子之位获得了更多支持,司马攸的继位之路更添阻碍。

  • 2、张华等支持司马攸继位势力的失败,让司马攸失去了朝臣支持

当时西晋朝中谄媚取容成风,像贾充、杨珧、王恂、华暠等人皆为刚直之臣所不齿,这引起了任恺、张华、庾纯等人的不满,于是双方之间互结朋党,双方之间发生了打击对方的朋党之争。

充既为帝所遇,欲专名势,而庾纯、张华、温颙、向秀、和峤之徒皆与恺善,杨珧、王恂、华暠等充所亲敬,于是朋党纷然。——《晋书·任恺传》

任恺曾经不满贾充权重,因此建议贾充出任关中平乱,这是双方之间朋党之争的开始。不过,贾充将女儿嫁给了司马衷,让任恺计划落空。之后,任恺被推荐做了吏部尚书,失去了接近司马炎的机会。

而与任恺交好的张华,也同样不满荀勖等人的谄媚取容,于是经常向司马炎谏言远离奸佞。张华的这般做法引起了荀勖等人的不满,于是荀勖便经常向司马炎说张华的坏话,张华最终被派到外部方镇为官。冯紞更是进献谗言,最终让张华进一步免官。

会帝问华:“谁可托寄后事者?”对曰:“明德至亲,莫如齐王攸。”——《晋书·张华传》

而在这互相争斗的两股朝臣势力当中,荀勖、冯紞自然是如前文探讨反对司马攸继承皇位的,而与之形成朋党之争的张华等人,也表现出了对于齐王司马攸的支持。

这不仅是出于对司马攸更加贤明,所作出的选择,而且,在朋党之争的层面上,张华等人为了对抗荀勖势力,选择“素疾”荀勖等人的齐王司马攸继位,也同样是利于朋党之争的。

不过,结果显而易见,任恺、张华等人在朝堂斗争之中失败,最后被排挤出朝,由此司马攸也失去了在朝中的大量支持,因此在继位过程中惨遭失败。

  • 3、司马炎对于支持司马攸继位的朝臣,表现出很明确的不满态度

支持司马攸继位的人当中不乏许多西晋重臣,像羊琇、王济等人,都是与司马氏有着姻亲关系的朝臣。不过,这些人所表现出对司马攸的支持,却遭到了司马炎的不满。

在司马炎接受荀勖谗言,逼迫司马攸离开京师前往封国的过程中,羊琇、王济等人都纷纷反对。甚至在杨氏外戚杨珧极力推动司马攸前往封国,也就失去了继位资格的过程中,羊琇甚至想要带人杀杨珧。

不过,羊琇、王济等人支持司马攸,却遭到了司马炎的不满而遭贬斥。

及齐王攸出镇也,琇以切谏忤旨,左迁太仆。——《羊琇传》
齐王攸当之籓,济既陈请……以忤旨,左迁国子祭酒,常侍如故。——《王济传》

由此来看,在支持司马攸继位之事上,除了如张华等人因朋党之争而被排挤出朝之外,还会因为司马炎所表现出来的直接不满而遭到打压。从这种情况来看,司马炎所表现来的不满态度,依然是导致司马攸无法继位的关键因素。


结论

司马攸虽然更加贤明,但不能继位的原因,司马炎的态度毫无疑问的确是至关重要的。而司马炎并非单纯因为血缘亲疏而拒绝司马攸继位,当初司马攸与自己争夺太子之位的经历,让司马攸对司马炎依然对司马攸颇为忌惮。加之武元皇后临终嘱托,也保护了司马衷的太子之位,并且司马炎受荀勖等宠臣蛊惑,更是表现出对司马攸的忌惮。

不仅如此,西晋朝堂之内的党争中,支持司马攸的张华等人,在朝堂争斗过程中,被排挤出朝,让司马攸在朝中失去了支持势力,也是司马攸无法继位的重要因素。而且,贾充以女儿贾南风嫁给司马衷,与杨氏外戚结为亲党,保证了司马衷的太子之位不被司马攸夺走。加之,司马炎表现出对于支持司马攸朝臣的不满,最终导致了司马攸无法继位。


亭安读书


先问问自己,你在有好几个儿子的情况下,会把遗产留给弟弟吗?别忘了,司马炎是皇帝,但皇帝也是人,人都是有私心的,别指望他做违背人之常情的事情。


司马攸是谁?司马昭的次子,司马炎的弟弟。这个人身份挺有意思的,因为他原本离皇位真的很近。我们知道,司马家虽然早在司马懿时已经独揽朝政,但却经过了司马懿和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再传给了司马昭的长子司马炎时才真正做了皇帝。但是如果在司马懿或者司马师的时候就做了皇帝,那之后皇位就轮不到司马炎,而是司马攸了。


为什么这么说,中国古代继承制度,是嫡长子继承。但是这个嫡长子继承的只能是爵位,而不是官职。司马懿死后,确实由嫡长子司马师扛起了司马家的大旗,但是当时司马懿的爵位只是舞阳侯,所以司马师也就继承了一个舞阳侯爵位,其他的比如大将军官职都是靠自己的威望,能够控制住朝政和军队才获得的。司马师无子,所以弟弟司马昭的次子司马攸被过继给了司马师。按照正常程序,司马师死后,当然也应该是司马攸继承,所以,司马攸成了新的舞阳侯,但也就是个舞阳侯罢了。因为司马师死时司马攸才十岁,这个年龄显然也没办法继续把持朝政,所以接替司马师把持朝政的是弟弟司马昭。司马攸就只能做一个小小的县侯,连公爵、王爵都做不到。试想一下,如果司马懿或者司马师直接篡位做了皇帝,那司马攸作为司马师的唯一子嗣(虽然是过继的),就是合法的皇位继承人。可惜,司马懿、司马师都没篡位。所以司马昭后来控制曹魏到了一定程度后做了晋王,他死后由他的嫡长子司马炎继承王位,进而逼曹魏禅让,做了皇帝。司马攸就这样与皇位失之交臂。这一失去也就注定不可能再染指了。


司马攸为人仁孝谦和,也颇有治国之才,在朝中颇有威望,所以一路做到了三公之一的司空,封齐王。后来司马炎患病,因为太子司马衷和其他皇子都比较弱,不少朝臣就希望司马攸能继承皇位。但是这种事,用膝盖想也知道,司马炎本人是不会同意的。对儿子的疼爱自然会高于弟弟,弟弟那是外人,儿子才是心头肉啊!司马攸声望越高,反而会让司马炎对他越是提防,因为这会动摇自己儿子继位的根基!


所以,表面上因为亲信大臣荀勖、冯紞与司马攸不和而进谗言,司马炎才命司马攸回自己的封国齐国。实际上,只要司马攸还留在朝廷,以他的声望,这就是司马炎眼中的一颗钉子,非拔不可。这就叫“怀璧其罪”。

司马攸后来很惨,因为恼恨自己被驱逐而生病,太医却宣称其无病,最终回到封国不久后吐血而死。而那个早就患病的哥哥司马炎却比他多活了七年。这也算是墙倒众人推,司马攸的命运早就决定了。

有人说司马炎昏庸,说他找了个无能的继承人,白痴皇帝司马衷。可就算司马炎认定司马衷真的白痴到无法继承皇位,司马炎最后也会做选择其他儿子,毕竟他有二十几个儿子呢,哪个都比弟弟亲!把自己的江山交给儿子,这叫人之常情。相反,看看那些有儿子却传给弟弟的,比如宋太祖赵匡胤,弟弟赵光义即位后,赵匡胤的两个儿子都死的不明不白。所以,司马炎要是真让司马攸做继承人,那才不正常呢。


伊耆角木


由于《三国演义》这本通俗小说的影响,使得三国这段本来应该属于乱世偏门史成为了古代最热门的朝代,不过大家对三国前期的事情是如数家珍,对后期的事情反而不是那么了解。

关于司马炎为何要立傻子司马衷为皇帝,而没有立齐王司马攸,必须好好梳理一下才能有一个直观的理解。

司马家族在三国时期能够强大起来,主要是依靠司马懿,司马懿被曹操启用后,支持曹氏家族,后来辅佐曹丕,成为曹氏政权中颇具影响力的人物,在其晚年之时发动高平陵政变,彻底夺取了曹魏政权的实权,司马家族一下子显赫起来。

司马懿有两个儿子,长子是司马师,次子是司马昭,司马攸本来是司马昭的儿子,但是因为司马师无子嗣,司马昭就将其过继给了大哥司马师。

司马懿死后,是由司马师当家,但是司马师英年早逝,而司马攸又比较小,鉴于当时司马家族在曹魏政权中的特殊情况,司马师在临终的时候把大将军的位置留给了司马昭,以便能继续掌控曹魏政权。

司马昭的嫡子除了司马攸之外,还有司马炎,在司马昭晚年的时候也面临一个继承人的选择问题,按照道理来说,传位给嫡长子司马炎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是这里面出现的问题就是,人人都知道司马炎的儿子司马衷是一个傻子。

很多人对司马衷这个名字有点陌生,其实司马衷在历史上还是挺有名的,作为西晋第二任皇帝晋惠帝,在国家发生灾荒的时候,大臣告诉皇帝老百姓吃不上饭了,司马衷反问了一句“百姓无栗米充饥,何不食肉糜?”

意思是说,吃不上米饭,为何不吃肉呢?司马衷的这句话使其被牢牢地记在历史书本里,被指对事物缺乏全面的认识。就因为这,司马昭就不想把位置传给司马炎。

中国历史上不缺乏因为孙子优秀,皇帝才把皇位传给某位儿子,比如朱棣本来喜欢次子朱高煦,不喜欢大儿子朱高炽,但是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深受朱棣的喜欢,朱棣最后还是传位给了朱高炽,而最著名的大概要属康熙的传位之路了,康熙的儿子很多,优秀的也不在少数,因此发生了九子夺嫡事件,最后康熙传位给雍正出乎很多人的意料,这里面有一种说法是因为康熙喜欢乾隆,所以传位给了雍正。

而司马衷当真是一个“坑爹”的主,因为自己的蠢,差点使得自己的爹没继承大业。

司马昭不想立司马炎,除了他有一个傻儿子外,还因为有司马攸,司马攸的身份相当特殊,他本来是司马昭的儿子,又过继给司马师,司马师是司马家族的嫡子,按照古代宗法制,司马攸甚至比司马昭更具有继承的权力,除了身份特殊外,司马攸的聪明与司马衷的傻形成鲜明的对比,司马攸年幼时就很聪明,饱读诗书,擅长写文章,在当时很有影响力,司马懿以及他的两位父亲司马师和司马昭也都很看好他。

司马昭在继承司马师的位子时,还曾表示过自己百年之后,就传位给司马攸,后来司马昭离奇暴毙,很多人猜测是司马炎搞的事情。

在司马昭晚年的时候,也为司马炎和司马攸两个人的事情操碎了心,并且经常给他们兄弟讲曹丕与曹植的故事,希望他们司马家以后不要出这样“相煎何太急”的事情,然而在司马炎身体逐渐恶化之后,由于太子司马衷的无能,朝中的人都希望司马炎能够将皇位传给司马攸,并且冠上“归国”的名号,基于各方面的原因,司马炎最后还是打算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司马衷。

为了给司马衷铺路,司马炎让司马攸回到自己的封地,当时司马攸还生着病,在到封地不久就呕血而亡。

当时东晋的士大夫评价司马炎执政得失,认为其立司马衷而没有传位给司马攸的失误最大,在他们看来,正是司马衷的无能才引发八王之乱,西晋最终元气大伤,最后昙花一现,被灭亡。

于大局来说,司马炎能够传位给司马攸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他的大伯司马师就是为了家族才把位置传给了司马昭,而不是自己的儿子司马攸。

当然,人都是自私的,谁都想传给自己的儿子,而且为了给自己的儿子铺路,不惜痛下杀手,在司马炎那个时代,可以借鉴的例子是很多的。

孙坚死后,孙策在江东立稳脚跟,后来被人刺杀,在临死的时候没有将江东之主的位置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了孙权,这也是从大局出发,但是孙权称帝后,甚至都没有追封孙策为皇帝,更是打压孙策的儿子,担心他儿子抢自己儿子的皇位。

司马炎大概也是担心传位给司马攸后,自己百年之后的名位处于何地?按照当时的昭穆制度,他和父亲的祖坟都可能从太庙中撤出来,更何况还有那个傻儿子咋办?


史论纵横


在这个问题上,有决定权的是晋武帝司马炎,从现存史料分析,司马炎作出这个决策,主要有三个的考虑因素:第一是立长不立贤的文化传统。第二是朝堂势力的权力平衡。第三是兄弟相争的感情障碍。下面,逐项分析。

第一,是立长不立贤的文化传统。《春秋公羊传》:“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泰始元年,司马炎正式建立晋国,继承的是汉代以降的儒家道统。为此,泰始二年司马炎以儒学世族弘农杨氏杨艳为黄后,杨皇后生了三个孩子,长子司马轨早亡,以次子司马衷为嗣,符合儒家传统。立为太子时,司马衷只有9岁,看不出他的智力发育情况。当后来司马炎发现司马衷的愚钝时,也不是没有动过换太子的心思,但是杨皇后一句话就打消了他的念头,《晋书》记载,“帝以立太子不堪奉大统,密以语后。后曰:‘立嫡以长不以贤.岂可动乎?’”

第二,是朝堂势力的权力平衡。司马衷和司马攸的继嗣问题,背后是朝臣势力的激烈斗争,各方势力的平衡和倾斜,其实是司马炎长期培植、有心维系的结果。为从小培养太子,司马炎委任过很多晋国元老、朝廷重臣任职东宫,比如贾充、杨骏为太子太保,山涛、卫瓘为少傅,为巩固太子地位,在杨皇后的支持下,司马衷还在13岁时就迎娶了贾充的女儿贾南风为太子妃。司马衷的太子地位获得了贾充为代表的掌权派的支持,地位也更加稳固。在立嗣问题上一旦出现变化,很可能导致朝堂格局的深刻演变,导致秩序失控。因此,除非万不得已,司马炎不会动换太子的念头,更别说在自己有26个儿子的情况下,把皇位让给他的弟弟司马攸。

第三,是兄弟相争的感情障碍。司马攸是司马昭的亲生儿子,但在司马懿的主持下,过继给司马昭的哥哥司马师为嗣。如果司马师不是死得早,司马攸就会继承司马师的位置作皇帝。司马昭在司马师刚死时,甚至还说过,“自谓摄居相位,百年之后,大业宜归枚”这样的话。只是最终在司马炎的多方活动下,他才顺利击败司马攸,成功继位。因此,在上一代的立嗣斗争中,司马攸曾经是司马炎的有力竞争人选,竞争激烈,司马炎难免留下心理阴影,不将司马攸作为皇位继承人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综上所述,站在司马炎的角度考虑,他是不可能让弟弟司马攸继承皇位的,而选择司马衷,则是出于维护儒家道统和朝堂势力平衡考虑。


历史小学徒


齐王司马攸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弟弟,而太子司马衷是司马炎的儿子,自始皇帝以来,帝位都是立嫡以长,传位给自己的儿子是帝位传承约定成俗的礼制。当然也有传位给弟弟的,比如宋太祖赵匡胤,也有传位给内侄的,比如周太祖郭威。齐王司马攸虽然非常优秀,但是晋武帝司马炎一直对此耿耿于怀,没有杀了这个才能超出自己的弟弟,就很不错了,哪里会把帝位传给他呢?而司马攸的确是死于太过优秀了!作为皇帝的弟弟,太优秀也是错啊。下面来看看齐王司马攸的优秀死因

司马攸生于公元248年,是司马昭的次子,和司马炎是一母同胞的兄弟。司马炎生于公元236年,比司马攸大了12岁。司马昭临死前,曾经反复叮嘱司马炎,要其善待弟弟,并述汉淮南王,魏陈思故事而泣!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更何况司马昭原本就很喜爱这个非常优秀的次子。史载:齐王攸,清和平允,亲贤好施,爱经籍,能属文,善尺牍,为世所楷。就是说齐王司马攸,为人性格平和,心地善良,爱好高雅,不仅喜爱经史书籍,能写文章,而且写得一手好书法,为世人所推崇临模!对于这样一个处处比自己优秀的弟弟,司马炎内心是有点拧巴的,说恨倒不至于,说喜欢也不大可能。毕竟弟弟司马攸当时只有18.岁,除了学问,其他的事懂得也不多。老爸司马昭尸骨未寒,遗嘱言犹在耳,又是自己的亲弟弟,所以心地还不算坏的司马炎,还是善待了司马攸,封司马攸为齐王,总揽军事,抚宁内外,莫不景附焉!

要说优秀的人,无论到哪里都能做得很好,军事虽然不是司马攸所长,但是接手之后,很快内外搞定,而且是莫不景附焉!说到底,还是司马攸人品心性好,数次上书司马炎,表示自己作为王爷,收入足够养活家人,就无需再拿国家的工资了。而且先后十数次上表,司马炎都没答应。对于自己封地的臣民,司马攸也是抚恤有加,不但常减租赋,疾苦死丧亦常赐予,所以深得民心。在他总揽军务期间,对待军队的基层士兵,也是和封地臣民一样抚恤有加。天长日久,竟然有数千士兵感其恩德,不愿退伍回家,自愿留在齐王司马攸身边继续当兵。这些虽然是司马攸的优秀之处,却也成为其日后的死因。

兄弟二人的关系由暖变冷,始于公元276年司马炎的一场病,这场病应该不轻,司马炎很久没有露面。皇帝病重,太子司马衷头脑又有问题,而齐王司马攸又如此优秀,深得天下臣民拥戴信赖,当此时节,朝中大臣自然靠向了优秀的司马攸。而司马炎呢?病好之后又遇上两个奸侫臣子进谗言,也相信司马攸有意于皇位,于是兄弟关系日渐变冷。之后中书监荀勖,侍中冯沈都不断进谗言诋毁司马攸。公元282年,司马炎收回了司马攸的权力,让他回到自己封地去。对此,朝中大臣反对者很多,纷纷上书劝阻挽留司马攸,但越是挽留者多,司马炎越怀疑司马攸党羽众多,会威胁自己的帝位。司马攸想去为父母守墓,司马炎也不答应。司马攸无故受此猜疑,身心受到伤害生病了,也得不到治疗,还强撑保持仪容待人接物!司马炎得知弟弟一切如常后,更加认为他是在装病,强令司马攸回自已封地去!司马攸强撑病体一路颠簸,勉强到了封地后,不久就吐血而亡,年仅36岁!司马炎得知后,才明白自己冤枉了弟弟,闻听弟弟死讯,司马炎悲伤痛哭。此时冯沈再次站出劝司马炎:齐王名过其实,天下归心。今日薨陨,实社稷之福也!陛下何哀之?而司马炎呢?闻声即止其泪!

看来一母同胞的兄弟之情,在帝王权位面前,竟是如此的淡薄!




JSDD


佞臣所害呀!

司马炎灭吴后身体健康恶化,而太子傻,其他皇子也是一个比一个弱。满朝文武都希望由司马攸继位。当时,宠臣荀勖和冯紞(dǎn)等人阿谀奉承,很得司马炎的喜欢,而这位司马攸对这两位很是反感。这二位担心司马攸当政对自己不好,在司马炎跟前说:陛下万岁之后,太子不得立也。司马炎问到:何故?回答道:百僚内外皆归心于齐王,太子焉得立乎。这是说道了司马炎的痛处啊,太子很快就要没名分了。于是司马炎接受了这二位佞臣的话,将司马攸调回封国。离开了朝廷中枢,齐王司马攸继位就再也没机会了。

司马攸(248年-283年),字大猷(yóu),小字桃符。河内郡温县(今河南温县)人。西晋宗室、书法家,晋文帝司马昭次子,晋武帝司马炎同母弟,母为文明皇后王元姬。

司马攸生性温和聪慧,有治理才能,因伯父司马师无子而被过继给他,袭封舞阳侯。西晋建立后,封齐王,历任骠骑将军、司空、开府仪同三司等要职,所任颇有建树。武帝晚年,朝廷内外要求司马攸继位的呼声高涨,大臣荀勖、冯紞趁机进谗将其排挤出朝,致使司马攸气恨发病,呕血而死,时年三十六岁,谥号“献”。


唐明国亮


这个问题非常好,齐王继位在当时是很多人的呼声,以至于引发了一场小规模的继位风波。司马攸无论是才能还是人品都比晋惠帝和贾南风的组合高出一筹。但是最后晋武帝司马炎还是没有选择由他继位,其理由有二。第一、齐王司马攸是司马炎的弟弟,在有子的情况下传位给弟弟不符合宗法。第二,齐王司马攸被司马昭过继给了司马师做儿子,名义上是晋景帝司马师一脉的传人,立他为皇嗣,皇统上会发生混乱。

首先,司马攸在家族中是晋武帝司马炎的亲弟弟。在之前的历史上所有的兄终弟及几乎都是伴随着动乱频繁和权臣当道而进行的,而在此之后王朝基本上很快就会衰亡。再加上兄终弟及的前提基本上都是在皇帝无子的情况下实行的。当时的司马炎还有儿子,所以基本上不会考虑司马攸继位。

第二,由于晋朝建立者之一的司马师无子,他的弟弟晋文帝司马昭将年幼的司马攸过继给了司马师做儿子。而一旦司马攸继位意味着司马昭的地位都会受到撼动,最典型的就是祭祀顺序和家族秩序。司马昭一脉就会由大宗变为小宗,由核心家族变为旁系杂支。更重要的是,司马攸当时也有儿子。一旦他继位意味着司马炎自己的后人从此之后永远与皇位无缘。司马炎等于是为他人做了嫁衣裳,白忙了一场。这当然不会为司马炎所接受。

最后,就是司马炎看到了司马衷虽然愚笨,但是他的儿子司马遹却颇为聪慧,可堪造就。而且朝中也有一部分臣子支持他,所以就自我催眠式的将皇位传递给了司马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