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为何一定要让儿子学诗?还说不学诗,连话都不会说。

孔子认为“不学诗,无以言”,所以嘱咐儿子一定要好好学习《诗经》,他说诗有“兴、观、群、怨”的功用,那么,什么是“兴”,什么是“观”,什么是“群”,什么又是“怨”呢?本文就为读者诸君一一解析。

孔子为何一定要让儿子学诗?还说不学诗,连话都不会说。

孔子

一、孔子对儿子孔鲤的教导


《论语·阳货》有云:“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孔子的儿子叫孔鲤,据说生这个儿子时,鲁昭公送了孔子一尾鲤鱼,所以起名字叫孔鲤,字伯鱼。人没有不爱自己的孩子,盼着自己的孩子成才的,孔子是大教育家,门下三千弟子,贤者七十二人,对孔鲤当然更要好好教育一番,上面引用的《论语·阳货篇》里的这一段话,就是孔子教育儿子的话,大概意思就是说:“孩子你为什么不好好学习一下《诗经》里的诗呢?诗可以寄托思想,反映现实,交流感情,抒发不满,近了说可以侍奉父亲,远了说可以侍奉君主,而且还能知道很多鸟兽草木的名字。”看看孔子这谆谆教导的劲儿,就知道他有多爱自己的儿子了。


孔子为何一定要让儿子学诗?还说不学诗,连话都不会说。

旧时读书人都要学习《四书五经》

二、孔子所说的诗,指的是《诗经》


古人提到诗的时候,指的就是《诗经》。我们现在都知道“四书五经”是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过去的读书人是一定要熟读,现在的国学教育中,也少不了这部分内容。“四书”就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部作品;“五经”就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这五部作品,《春秋》由于文字过于简略,通常与解释《春秋》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分别合刊,“四书”虽然放在前面,其实是从宋朝才开始这么叫,“五经”之名则始于汉武帝。

《诗经》是西周到春秋期间的一部诗歌集,诗的作者都是佚名,传说是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的,孔子一定要让儿子学习《诗经》,可见在他心中诗有多么重要了,他所提出的“兴、观、群、怨”,是总结《诗经》的功用,也间接说明了诗歌的社会作用,以及对人性和人情的培养和熏陶。

那么,什么是诗歌的“兴、观、群、怨”呢? 以下是笔者的理解。

孔子为何一定要让儿子学诗?还说不学诗,连话都不会说。

古籍

三、什么是诗歌的“兴”、“观”、“群”、“怨”


诗可以兴

诗可以兴,主要是指诗歌对人们的思想感情具有启发和感染作用,可以引发联翩的想象,可以“引譬联类”“感发志意”

,增进人的修养。《论语·学而》记载,子贡引用《诗经》里的诗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来说明品德修养必须要不断提高的道理,受到孔子的称赞,这也算是诗歌起兴作用的一个小例证。

诗可以兴,除了说可以激发人的感情,也有人认为这个兴是“比兴”之兴,说是“诗”可以让人学会运用象征性的语言艺术,学会用譬喻,用“告诸往而知来者”的语言来解释世界,学会用举一反三的方法进行类比联想,最终以这些方法和手段提升人的精神,以达到礼义教化和人格的完成。

这些话说起来有点高深莫测,我不懂也不想深究。诗歌可以激发人的思想感情,我是非常认同的,这也往往是我们读诗的一个很主要的目的或者说是原因。我们所具有而无力言明的思想感情,愿意它被人说出来,产生共鸣和与人相通的欣慰。我们所不具有的思想感情,也愿意有人来告诉我们,让我们欣喜地发现人世间居然有这样的美景,有如寻幽访胜时所能产生的快乐。从这个角度说,诗性和哲学应该是相通的,诗人必该比常人所思更深,所见更广,所能具有的思想感情也更加博大和深沉。这样,我们才能在读诗的过程中,见识更多,体会更多,潜移默化地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吧?


诗可以观


诗可以观,则点明了诗歌的认识功能,即“观风俗之盛衰”、“考见得失”,指的是诗歌能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和人情物态,可通过诗歌来考察社会状况、政治得失和人民的愿望.此外,“观”也可以包括对赋诗者品性和志向的观察。
我的感受是通过诗歌可以观察了解到世间万物和人间万象,当然,也还包括写作者的心志,而后者可能也是主要的一个方面。

世界在每个人的眼中都是不一样的。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因为有“我”,才有这个世界存在。我们读诗所看到的一切,也许与我们所见相同或相似,那会令人感到亲切,人心本来是喜欢趋同或者求同的。我们也会看到不同,这不同应该会令人感到欣喜,新鲜的东西对人来说总是有趣的,正是因为永远有新的有趣的事物可以去发现,去追寻,生活才是有意思的。

罗素的话“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应该就是这样的一层意思。

所以读诗,要善于体会作者的用心,从中发现新的意义和解释。这样的“观”,是读诗的快乐所在。


诗可以群



诗可以群,“群”字简单讲就是合群。孔子把“群”看成是君子必须具备的一种道德修养。比如,孔子说“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君子周而不比”,就是把“群”作为一种君子必备的美德来提倡。

孔子主张诗教、乐教,认为诗歌和音乐教育可协调社会关系和群体氛围,使人们和谐相处,即“群居相切磋”,“和而不流”,人们可借助诗歌来交流思想,沟通情感,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融洽。

我们对“群”的理解却可以不限于此,诗可以群,想来是以诗歌中某些情感的普遍性和共通性,而使人达到相互的理解和谅解,从而使社会能够和谐吧?欢乐了人们唱酒歌,悲伤了人们吟哀诗,或者看到豪迈的诗歌使人起了壮怀,吟咏飘逸美妙的作品使人一消尘俗之念,诗歌可以使不同的人通过一个感情的触发点,互相了解和融合,人不再孤独,找到了群。


孔子为何一定要让儿子学诗?还说不学诗,连话都不会说。

孔子

诗可以怨


诗可以怨,这里的怨,并不只如字面上所说的是怨气,是愤慨之言。韩愈在《送孟东野序》的开篇即说:“物不得其平而鸣”,这种不平则鸣,也是诗可以做到的“怨”。

“怨”的内容既可以是针对社会政治的,也可以不局限于宏观政治领域,举凡家庭、朋友、男女以及各种社会人事之间,都会有情感的郁结,都可藉诗歌加以抒发。

有一句话说“诗为心声”,写诗抒发一下心里的牢骚怨气本来也是正常的。司马迁就说过:“《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不过,《论语》中所谈到的的“怨”和“可以怨”的诗,大多平和温婉,具有讽谏,规劝和协调人类社会关系和情感的意义,其目的仍在于完善和培养人的道德情感。儒家的“诗教”讲求“中和之美”,“怨”也应该是“温柔敦厚”和“止乎礼仪”的。

按我的理解,嗟叹个人境遇的不幸,讽喻社会的弊端,都可算作“怨”的范畴。怨的境界自然也有高下之分,读诗者细品则可知。


孔子为何一定要让儿子学诗?还说不学诗,连话都不会说。

功夫在诗外


四、从诗歌写作者的角度来理解“兴观群怨”


孔子的几句话虽然都是从读者的角度来说的,但其实每一句也都可以作为写作者的指南。

知道“兴”,就该真诚地体现自己,也该保持敏锐的感触能力,前进的热情和信心,以创造美的典范。

知道“观”,就该客观地观察世界,完善自己的品格,具有对美好事物的感知能力,热爱自然,热爱生命,也如朱光潜所说的那样:对人世的悲欢好丑怀有普遍的平等的同情。

知道“群”,可以说就是知道了写作的社会意义,诗歌可以完全是个人感情的抒发,但不能完全局限于个人的天地。不能与人沟通的诗歌存在的价值不是很大,比如说某些晦涩难懂的现代诗,也许技艺是完善的,也许思想是深刻的,也许感情也不能不说是真实的真诚的,但是除了自己或二三子之外没人能懂,那样的诗歌白白浪费了作者和可能有的读者(会有些不嫌烦,耐性好得出奇的人)的时间以及纸张笔墨。再比如说有些作者的思维非常独特乃至奇特,和平凡大众全不能相通,这类高人都只适合关起门来自己热闹去。

真正知道“怨”的,其实是掌握了一种作文的方法,怨而不怒,哀而不伤,平和雅正,温柔敦厚。这些东西体现在写作的方法上,实际上展现的却是一个人的品格。诗品也即人品,说来说去,正如陆游教育儿子的话:“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孔子为何一定要让儿子学诗?还说不学诗,连话都不会说。

诗意地栖居


五、不学诗,无以言



据《论语》记载,孔子还曾说过:“不学诗,无以言”。这也是他教训儿子的话。不学诗,连话都说不好了吗?我并不是很相信,但由此可以看到,人对自己的孩子的期望总是更为高远和不同。

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做一个具有高尚品格美好情操的人呢?那样的人,不管遭遇是怎样,在精神上,总能得到大快乐,幸福的天地将更为宽广,麻雀的所见和天鹅总是不同。我不知道人能不能像荷尔德林所说的那样“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但是真的,我知道,人可以选择让心灵在诗的国土里栖居。


孔子为何一定要让儿子学诗?还说不学诗,连话都不会说。

诗经蒹葭的画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