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我们的孩子会沉迷于网络游戏?

爱--雨天


孩子为什么都喜欢会一种特殊语言的人。笑声,激活孩子天性中的合作与勇气。

为什么总有一些人,孩子们比较喜欢。而总有一些人和孩子在一起总显得很尴尬。孩子喜欢的人中都有一个共同的技能,会玩游戏。想让你的孩子更喜欢你,做父母的应该了解为什么孩子喜欢游戏?从我们自己的亲子关系说起,毕竟孩子是自己的。和自己的孩子亲子关系更好,是我们的愿望。

游戏是儿童的一种特殊语言,儿童在游戏中表达极其丰富的内容,比如负面情绪,比如对爱的渴望等,并且借由游戏来满足和发展自己。会玩游戏的父母,他们能够和孩子建立亲密的联结,去唤醒和打动他们。今天我们所说的游戏力,并不仅仅是做游戏,而是指以游戏的方式、以游戏的心态、以轻松幽默的互动,帮助大人和孩子建立亲密联结,获得共同成长。

想要孩子更优秀,离不开父母的成长。父母的成长,绝对不仅仅是学习一点育儿知识,更重要的,是我们用全部身心去陪伴、感受一个小生命的活泼与趣味,去和他们进行心连心的沟通,促进彼此的觉醒。教育,是一个灵魂点亮另一个灵魂,当我们对一个生命充满敬畏和感激,对一个以个体存在的人充满了尊重与呵护,我们和孩子之间就会少一份矛盾,多一份默契。

游戏力养育方式的价值。

游戏对于我们大人来说,只是一种娱乐和消遣,但是对于孩子来说,游戏是他们的天性,也是获得成长的主要方式。每一位父母,想必有过对孩子无可奈何的时刻,孩子变得不可理喻,好话坏话说尽了就是不听。并不是孩子不听话不配合,而是我们没有找到和他们建立联结的有效方式,因此陷入了抱怨和指责的怪圈。这时,如果有一种方式能够解救我们,无疑就是游戏力。游戏力的价值,可以分为三点来论述。

第一个价值,就是培养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让他们充满活力与能量。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孩子成长经历着联结-断裂-重新联结的过程。和孩子保持亲密联结的父母,善于满足孩子的内心。当然这不意味着孩子所有的行为都可以接纳,而只是说,我们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去引导。推荐和孩子,做一些简单的游戏就好,比如抱抱游戏、追逐游戏、木头人、捉迷藏游戏等等。

游戏力的第二个价值,是使孩子更易于理解周围的时间,培养自信和力量,并遵守一定的社会规则。游戏中的孩子和父母是平等的,他们之间互相尊重且彼此联结,能让孩子拥有力量感。孩子的自信力,来源于孩子能够拥有基本的生存需要,也来源于孩子可以坚持自己的想法,可以对别人说“不”,还包括在这个世界中寻找自我归属感。这一切都可以在游戏中充分满足。游戏力的价值,在于让孩子获得力量感和自信心,同时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规范自己的行为,避免了家长阻止孩子而孩子激烈对抗的局面。

游戏力的第三个价值,是让孩子从情感的受挫和内心的无力感中,得到康复和抚慰。在游戏中,我们的心和孩子的心,已经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如果大人放下疲惫的心,放下内心的浮躁和不耐烦,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一想,会在孩子各种让人苦恼的行为背后,找到很多有趣又有效的游戏方式。

游戏力可以帮助父母和孩子建立深度的亲密联结,尤其是在面对亲子分歧时,游戏力能使父母更理解孩子,而孩子也更乐于与父母合作;游戏力还可以使孩子获得自信,拥有力量感,帮助孩子战胜负面情绪,修复受伤的心灵;获取认知和技能,提升综合能力,培养坚定和乐观的品格。游戏就是孩子成长最基本的形式。

本文观点来自临床心理学家劳伦斯·科恩博士的著作《游戏力》的第一部分。笑声,激活孩子天性中的合作与勇气。


牵手教育


提前声明,这个观点仅仅适用于我自己,或者说是某一类小孩子,不能代表全部。

其实很多时候越是得不到的东西就越有神奇的吸引力,上初中的时候疯狂痴迷网络游戏,那个年代还是传奇世界、梦幻西游、跑跑卡丁车的时代,爸妈管的严,除了周末不让碰电脑,我就想方设法晚上放学早走一会,钻去网吧玩上半个小时,甚至晚上定上闹钟,1,2点钟起来玩游戏。

最牛逼的一次我半夜爬起来撸梦幻,我妈起夜发现客厅有光,还以为进了小偷,吓的大喊一声,“谁!!”

我当时脑子一抽抽,想着如果承认是我,免不了一顿暴揍,电脑密码肯定也要换了,于是粗着嗓子压低声音说了一句 “别动!回去!”

直到今天想起这件事我还会激动的拍着轮椅,想要站起来的样子。

anyway,我爸我妈他们俩为了阻止我玩电脑费尽了脑筋。直到有一天,应该是寒假的时候,一早我被叫了起来,吃早饭,随后被告知今天早上7点到晚上9点,我都要玩游戏,除了吃饭和上厕所以外不能停。

what??!!

这不就是我梦寐以求的生活吗?

在经过了短暂的困惑之后我很愉快的开始了奇妙的一天。

我真的就从早玩到了晚,没停过,直到睡觉还在回味。

随后第二天,第三天.....

我开始想看电视了,不允许。

想出去找小伙伴玩了,不允许。

看着屏幕发呆,不允许。

。。。

这样子过了不到一个礼拜,我彻底屈服了,承认玩够了。从此对于游戏什么的没有那么痴迷了,虽然也很爱玩,但是不会丧失理智。


大大大nemo


笔者想从下面三个方面分析,希望大家都能够耐下心来理性地看待这个问题

  • 游戏的本质
  • 孩子为何沉迷游戏
  • 如何防止孩子沉迷

游戏的本质

游戏它只是一种信息载体,这点跟音乐,电影,小说,动画,漫画等其他载体本质上是相同的。游戏设计的目标群体并不仅仅是孩子,成年人一样可以享受游戏带来的快乐。就好比刀具厂制作出了菜刀,但刀具厂无法没有办法监管使用者。成年人使用菜刀切菜做饭是理所应当,但是孩子使用菜刀玩耍出了事故,能将责任推给菜刀么?

游戏的目的是使人快乐,至于快乐的对象,不是由游戏来决定的。能否获得快乐,获得多少快乐,都是玩游戏的人自身问题。

孩子为何沉迷游戏

笔者认为电子游戏在两个方面最吸引人,其一是具有很强的即时交互性,即所作所为带来的反馈非常即时,做了什么操作,点了什么按钮,结果马上就会看到,所见即所得。其二是游戏很容易带来成就感,即达成目标后会看到响应的奖励。无论奖励的是虚拟道具也好,称号地位也罢,成就感都会促使人继续努力,从而获得更多地满足自己。这两点无论是对于孩子来讲,还是对于成年人来说,都是无法避免的。这也是音乐,电影,小说,动画,漫画等其他载体所不具备的。

具体到孩子身上,为什么有的孩子觉得学习枯燥无味?试想一下,今天学会了一道1+1=2的数学题,考试是在几个月之后的期中(期末),而且还不一定会出现之前学习的一模一样的原题。如果考试考了80分,很多家长都会责备为什么只拿了80分?为什么答错了20分?有几位家长能做到因为这80分而给予孩子成就感?

学习能给孩子带来即时交互性与成就感么?能,但是是少数。在班级的“头部”学生往往能感受得到,我们常常将他们称之为“学霸”。部分教师都施行“两头抓”的原则,即最好的学生要特别培养,最差的学生要特别注意,中等成绩的学生往往会因教师的精力不足而被忽视。这部分学生可能会认为,“我努力学也比不过学霸们”、“老师也不会表扬我”、“家长也只关心我考了多少名次”,如果努力不被发现,付出得不到期望的回报,所做的事不会带来任何成就感,那还能有多少继续做的动力?真以为“好好学习,考上一个好大学,将来有个好工作”这样的口号就能让一个孩子苦读十余年?

保送、奖学金、表彰大会、老师的表扬、同学的羡慕(特别是有心仪的对象)这些不仅仅带来的是表面上的直观利益,还有只有当事人才能感受到的成就感,可惜这些只有极少数的学生才能获得。奥运会上8个赛道上的选手,最终只有冠军被人铭记,即便其他7位同样是世界级的选手,但现实往往就是这样残酷。心智不成熟孩子之间比较成绩,又何尝不是这个道理呢?身为成年人,工作压力大,看不到升职加薪的希望,又不是那么喜欢当前的工作,又有多少人能坚持十年?

(笔者并不是胡言乱语,笔者学生时期一方面是因为好奇书本中的知识,一方面是因为成绩好可能获得他人的表扬和羡慕,这两者是学习的主要动力。但是笔者同样是玩了二十余年游戏的老玩家,未曾“沉迷”)

如何防止孩子沉迷

孩子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社会早就做出过相对的政策试图防止孩子沉迷游戏。

2000年5月,《光明日报》刊登了一篇名为《电脑游戏 瞄准孩子的“电子海洛因”》的报道。这篇获得中国新闻奖通讯二等奖的报道,详尽描述了记者“暗访”电子游戏机室的故事。文中的电子游戏令人闻风丧胆:“整天在游戏室里的孩子,只有一个结果,男孩子最后变成抢劫犯,小偷,女孩子最后变成三陪小姐。”这一报道获得了极大的社会反响。中国这片土地上的电子游戏,从此被彻底打上“电子海洛因”的标签,被视为“精神鸦片”。同年6月,被称为“游戏机禁令”的文件《关于开展电子游戏经营场所专项治理的意见》颁布,全面封禁了国内电子游戏设备的生产与销售。这一纸禁令,一禁就是十年。

那么结果呢?电脑游戏,手机游戏,甚至非电子类的游戏诸如斗地主、麻将、台球等依然吸引孩子的眼球。这种方式不仅没有任何用途,反而影响了国内的游戏产业(不在这里多提及了)

2007年我国开始施行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想要通过限制玩家的年龄与游玩时间来解决未成年人沉迷游戏的问题。但是未成年人还是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使用家长或者他人的身份信息)来绕过系统检测。防沉迷系统有用么?的确有用,这是游戏开发者所能做“极限”了,但依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孩子不能指望由社会和学校来教育,更多的还是需要家庭的正确引导。好好与孩子沟通,该玩的时候玩,该学习的时候学习,不会存在任何问题。但是思考一个问题,允许孩子玩游戏的家长,是不是绝大多数家长都是“撒手不管”类型的?有多少家长知道自己孩子玩的是什么游戏?有多少家长能做到引导孩子玩合适的游戏?有多少家长能做到陪孩子一起玩游戏?少,非常少,笔者接触的人中,真的没有多少家庭能做到这一点。

游戏是有ESRB分级标签的,它是提供给消费者(尤其是家长)关于电脑或视频游戏的年龄适宜性的简便的可信赖的指导,以便消费者在购买时能够确定该游戏是否适宜其孩子或家庭。游戏封面上有标注该游戏适合游玩的对象年龄区间,家长可以完全放心。这一点又有多少家长了解?

陪孩子玩一些诸如《真三国无双》、《战国无双》等历史题材的游戏,可以激发孩子对历史的兴趣;陪孩子玩《大航海时代》、《文明》等游戏可以激发孩子对地理的兴趣;陪孩子玩《小小大星球》、《拆线红偶》这类益智解谜类游戏可以增强孩子思维能力,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笔者小时候还在玩小霸王学习机的时候,就使用自带的学习卡里的“游戏”练习五笔指法,玩一些《金刚算术》等学习类的游戏。

只要控制好游戏的内容,控制好游戏的时长,加号正确地引导,沉迷?不存在的。

结论

一味的禁止与防范只是无能的家长想要推卸责任的手段,想要将问题丢给社会与学校解决。现在互联网信息太发达,想要屏蔽一些信息是不可能的,遮遮掩掩反而会让青少年更加好奇,更想去尝试,无论是好的方面还是坏的方面(特别是国内的某些方面的教育普及,大家都懂)。合理的引导往往比屏蔽更行之有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孩子尽早建立一个对游戏的正确认识才是最正确的。

感谢阅读,我是AGamer,喜欢我的话不妨加个关注哦


AGamer


☞本篇由妇专委特邀心理问答专家志愿者李敏敏老师回答,头条号 EES一敏阳光李敏敏,欢迎关注。

1、网络游戏里有孩子想要的“归属感”

在这个纷扰嘈杂的世界,我们每个人都渴望有一方“净土”,如同忙碌的大人们在安静的咖啡馆,图书馆一样,孩子们也在网络游戏里寻找他们自己的归属感。

2、亲子关系暂时出现了小问题

孩子如果偶尔上网,还可以理解。但要是过度了,出现沉迷于网络游戏的情况,家长可就要注意了,或许是孩子有些情绪不想和家长沟通,或许是这段时间亲子关系不太好,才去沉迷玩网络游戏。

3、受同伴的影响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重要他人,包括他的同学、朋友。这些重要他人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远远超过了父母的影响,同伴沉迷于网络游戏的行为也会影响孩子沉迷于网络游戏。

★妇专委协会近期推出线上系列公益微课,每周一次,欢迎收听,详询请发私信或留言。

☆李敏敏,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讲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学英语教师。EES(一敏阳光)心理咨询师,上海《蛋蛋有约》合作伙伴,擅长亲子关系互动、青少年成长咨询,主攻分析体验式咨询技术、焦点治疗技术、家庭情景剧心理技术。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妇


网络游戏里面暗藏三大人性弱:“征服欲”“满足感”“成就感”在心理学中,人从出生起就一直在追求成就、满足、征服。


有的家长疑问,认真学习饱读诗书富有才情,不是一种成就满足感吗?为什么娃娃偏偏要沉迷网络游戏呢?


答案很简单,游戏获取快感的成本太低了,玩30分钟游戏,每一次击杀,每一次炫酷的画面都能带来感官心灵刺激!往严重了说,就像吸毒!


但读书学习不一样了,往往需要几年甚至长达几十年的积累,方能成为一代学士,有才华有内涵的成功人士,而在这段过程当中大多孩子忍受不了,最终去追求了短时刺激,用游戏麻痹自己。


杨梅老师觉得,应该多让孩子看成功人士的案例,耳濡目染使他处于一个优质的圈子里面,从而自我赋能,引导他前进。每个孩子的性格不同,作为父母应该细心观察,帮助孩子塑造正确价值观,知道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养成好习惯。


而游戏不是不能玩,一定要控制时间,可用户外亲子运动替代!别指望孩子的自控力,幼年阶段父母一定要多花时间干预陪伴!




儿科医生熊莉娜


第一.缺少家长的陪伴,放下手机,多陪伴孩子。多少家长沉迷网游、微信微博、短视频、直播,对待沉迷不能宽以律己严于律人。你还记得孩子上次邀请你一起玩耍的时候你在干什么么?

第二.缺少友情,平房拆了,住上了万千广厦,防盗门不只锁上了小家的安全,也锁上了孩子的朋友。对门向往又不得往来,也许孩子喜欢游戏只是想和他的兄弟们一起聊聊天。

第三.缺少爱好,车多了,踢球的地方少了,楼多了,乒乓球台没了。课外班多了,课余时间少了。有的家长说了,我给孩子报了那么多兴趣班:篮球、网球、冰球、游泳、跆拳道、乐高,他都不喜欢啊。那是你认为你家孩子应该喜欢的爱好,有没有问过孩子喜欢什么?

当然,各花入各眼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只是作为家长,在发现孩子有什么不良嗜好的时候,能不能先静下心来和你的爱人沟通一下,从自身出发,看看我们有没有做到一个合格的父母。而不是一味的去指责孩子,这样我们培养出的孩子长大之后没准就会变成“巨婴”。吾日三省吾身,对待父母是否孝顺,对待工作是否认真,对待子女是否尽责。


琉璃乄暗殇


当年我们沉迷于跳橡皮筋,踢毽子,打羽毛球,下游戏棋,打扑克,看武侠小说,最后一招打麻将等等多了去了,没啥事啊,大家都挺好的,现在大概都为人父母了。我们那时父母亲也说这不好那不行,妨碍学习,成长什么的,可是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流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故事,只要不太过分,随其自然就行。


yumikosinew


因为可以通过上网逃离现实的压力,在网络的虚拟社会中,孩子们的身份也是虚拟的、想象的、多样的和随意的,现实生活中道德准则和社会规范的约束力下降或失败,使有异于现实社会中的行为成为可能。比如可以通过创造虚拟人物角色,获得权力和认同等。

在网络环境中,孩子们可以自由表达他们的思想和情感找到建议、同情、理解,还可能开始浪漫关系。他们还可以找到一个支持系统,可以表达不能向周围人表达的观点。期望获得他人的认可。

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他们不需要担心对方对自己的看法和态度,还可以得到别人的认可,从而获得自我的肯定和认同。





K异君


我觉得现在的孩子沉迷网络游戏的原因主要是这几方面:

一、感官刺激。现在的网络游戏画面炫丽,音效生动震撼,能带给人极强的感官刺激。本就处于对新鲜事物感兴趣的年龄,自然就无法抵挡这种诱惑。

二、绩效刺激。现在的游戏通常都根据游戏进程奖励游戏币,而且奖励频繁,数额也很大,这就极大的满足了孩子们渴望胜利的心里需求。从而将游戏成绩当做自己炫耀的资本。同时,游戏的重新开始功能也极大地低于孩子们的心里承受能力,所以特别易于让孩子们接受。

三、社交需求。现在的孩子都很少接受外界的人际交往。但在网络游戏中,由于相同的爱好,很容易接受对方,而且因为是在网络中接触,避免了很多现实交往的束缚和尴尬,所以更被孩子乐于接受。


50度的散白


现在有不少孩子沉迷游戏不能自拔,导致学习成绩下降,产生厌学问题,越来越情绪化,这就不得不引起家长的注意了。

很多家长认为切断了孩子玩游戏的途径,就能够让孩子重新回到学校学习,其实你阻止了孩子一条通道,孩子还会找到其他的方法去玩游戏,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孩子,仍然会继续沉迷游戏。

在这里,要强调一点,真正能够解决孩子沉迷网络的方法,并不是简单地通过没收手机电脑,对他们严防死守,斥责打骂就能够做到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