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南昌起義到抗美援朝 盒子炮中國最多的槍 指揮員專供

2020年10月25日,是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70週年紀念日。70年前,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在朝鮮戰場與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進行了長達2年零9個月的艱苦戰鬥,付出了重大犧牲,最終贏來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為紀念偉大的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抗美援朝戰爭,我們不定期推出系列文章,介紹有關於志願軍和抗美援朝的方方面面。

手槍是個人貼身自衛武器,射程和殺傷威力都小,一般只配給指揮員和警衛員。在人民軍隊中曾有過這樣的現象:手槍越小,級別越大。不過,到新中國成立時,我軍高級指揮員配備的手槍型號繁雜,而中下級指揮員配備的手槍相對統一。在朝鮮戰場,除了一些少量的美製M1911手槍等型號外,志願軍常用的手槍有下面兩種。

中國人對那個時代的手槍,最熟悉的便是毛瑟軍用手槍。毛瑟軍用手槍在中國家喻戶曉,在歐洲它被稱為毛瑟C96手槍,而在中國它的外號更多,比如自來得、大鏡面、匣槍、盒子炮、駁殼槍,帶有全自動功能的被稱為快慢機。中國的毛瑟手槍一部分是原裝的進口貨,另一部分是國內的仿製品,仿製品也分正規兵工廠和地方小作坊生產的,總之,盒子炮是那個年代中國最多的手槍之一。


從南昌起義到抗美援朝  盒子炮中國最多的槍  指揮員專供

▲毛瑟軍用手槍是中國人最熟悉的手槍

自八一南昌起義起,毛瑟軍用手槍便在人民軍隊中服役,歷經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直到抗美援朝。毛瑟軍用手槍發射7.63毫米毛瑟手槍彈,使用10發橋夾裝彈,有的可使用10發彈匣或20發彈匣。雖然是德國貨,但中國人對這個槍的使用最順手。最初入朝作戰的志願軍部隊中,廣大中下級指揮員和警衛員都是配備盒子炮的。朝鮮戰爭後,盒子炮還在軍隊和公安部門使用了很久,但打的是7.62毫米的51式手槍彈。

從南昌起義到抗美援朝  盒子炮中國最多的槍  指揮員專供

▲志願軍某部突破臨津江,這張圖片如果仔細看,近景左側的指揮員手持的就是盒子炮

另一種志願軍常用的手槍是1951年後獲得的蘇制TT-33託卡列夫手槍,及其國產仿製品51式手槍。TT-33託卡列夫手槍曾是蘇聯紅軍的制式手槍,隨著1951年大量的蘇制武器送到中國,志願軍的部分一線指揮員也換上了蘇制手槍。而後國內的軍工部門在蘇聯專家的指導下仿製蘇制手槍,仿製品為51式手槍,口徑7.62毫米,發射託卡列夫手槍彈或51式手槍彈。這是新中國第一款國產手槍。


從南昌起義到抗美援朝  盒子炮中國最多的槍  指揮員專供

▲51式手槍是直接仿製TT-33手槍的,所以和原版沒什麼區別

51式手槍基本是對TT-33手槍的簡單仿製,沒有什麼特殊的變化。51式手槍到了朝鮮後,部隊使用後對該槍有一定的意見,甚至覺得不如盒子炮好(51式手槍彈匣8發子彈,盒子炮卻可以裝10發)。根據抗美援朝時期暴露的問題,國內廠家進行了改進,改進後的手槍定型為“1954年式手槍”,也就是著名的54式。54式與51式的區別不大,但有一些改動,比如54式握把更適合中國人;51式的彈匣底部有個半環用於拴槍綱,54式是沒有的。

從南昌起義到抗美援朝  盒子炮中國最多的槍  指揮員專供


▲截圖自紀錄片《不能忘卻的偉大勝利》,這名指揮員接到命令後掏出51式手槍率部出擊

(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