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說話晚、結巴、大舌頭都是怎麼回事?家長的做法很重要

開篇前提個問,寶寶開始學說話了,你是希望寶寶先喊“mama”還是“baba”呢?

寶寶說話晚、結巴、大舌頭都是怎麼回事?家長的做法很重要


媽媽們常會“檸檬酸”一把,懷胎十月,生產的是我,餵奶的是我,寶寶的第一句當然應該是我。

寶寶說話晚、結巴、大舌頭都是怎麼回事?家長的做法很重要

可實際上,寶寶的語言發展到底是怎樣的情況呢?真的會如你所願喊出那個詞嗎?

又有一些媽媽們會“玻璃心”一把,老操碎心。

孩子差不多1歲了,還不說話,不會成啞巴了吧?

會說話的時候,又怕口齒不清,怕他結巴,或是大舌頭。

別急,下邊我們一起看看寶寶的語言發育軌跡吧。

1、寶寶語言發育軌跡

最近,小初迷上了一部BBC拍攝的紀錄片《北鼻的異想世界》,片中挑選了2000多個小北鼻進行研究,第一集就提到了嬰兒的語言發展。

寶寶說話晚、結巴、大舌頭都是怎麼回事?家長的做法很重要

綠色的曲線代表著一個語言能力強的寶寶,一歲到兩歲間詞彙量的積累情況。橘色的線代表正常寶寶,藍色的線代表發育遲緩的寶寶。

數據發現,18個月大的時候,語言能力較強的寶寶可以掌握200個單詞,半年後,詞彙量增長了一倍還要多,大概450個單詞左右,也就是說,每天會掌握一個新單詞。

我們再來看看嬰兒不同年齡段的發育情況,也許你就安心一把了。

  • 0-3個月:

第一聲啼哭就是最早的發音,會簡單的發音。1周到1個月,就可以通過不同的哭聲表達他們的需求。

  • 4-6個月:

會發出單音節詞,無意識地發出“ba”、“ma”等音,並且逐漸發出比較複雜的聲音。

  • 7-9個月:

寶寶會模仿父母的聲音,想要東西時,會發出聲音引人注意。

  • 10-12個月:

寶寶會有意識地叫爸爸、媽媽,並逐漸會說幾個單字,甚至說一些莫名其妙的難懂話。

  • 12-18個月:

能夠理解200個詞和詞組,能說50-200個詞,在18個月的時候進入詞彙爆漲期。

  • 18-24個月:

能夠理解語句關係和語序,掌握重組發音和表達意圖的能力。

  • 24-36個月:

能夠理解複雜的句子,推導語法結構和規則。

現在,寶寶的語言發育進程清楚了吧?你所擔憂寶寶的說話晚、結巴、大舌頭,我們現在一一解決。


2、多遲才算語遲?

人們常說,貴人語遲,寶寶晚說話代表聰明。

看完上述進程表,這句俚語應該不攻自破了吧,沒有按照該進程發育的寶寶,媽媽們可要當心了。

要知道,像2歲時語言發育遲緩的寶寶們,3-4歲時能達到正常水平的,只有50%的概率。

而寶寶語遲的時間底線是36個月,這時候不僅僅是語遲,還很可能是360度的全方位發育遲疑,至少比生理年齡落後11個月。


寶寶說話晚、結巴、大舌頭都是怎麼回事?家長的做法很重要

為了防止寶寶語遲,你必須及早杜絕所有發生的源頭:

  • 家裡人有各種方言或者不同語種。
  • 爸媽工作忙,顧不上與寶寶“咿咿呀呀”的互動。
  • 沉迷電子遊戲、電視,不利於寶寶鍛鍊語言。3歲以下寶寶每天看電視超過2小時的話,會嚴重影響認知發育。
  • 聽力障礙、腦發育遲疑、語言表達障礙、孤獨症等概率原因。

如果實在無法自主判斷寶寶語遲的原因,必須求助專業人士,早發現,早治療。


3、孩子說話結結巴巴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國王的演講》,影片裡的國王患有口吃,以致每次演講都大出洋相。

造成他口吃的原因,一方面是父親過高的期待,另一方面來源於從小欺負他的保姆,被迫由左撇子變成右撇子的他留下了童年陰影。

寶寶說話晚、結巴、大舌頭都是怎麼回事?家長的做法很重要

口吃的原因相當複雜,與生理和心理都有關係。而8%左右的孩子曾經出現口吃,而這個比例在成年人中只佔1%左右。也就是說,大部分孩子長大就好了。

怎麼知道自己的寶寶會不會成為那1%呢?

以下可能是高危人群:

  • 口吃的狀況持續一年以上。
  • 有口吃 / 言語障礙家族史。
  • 孩子表達不清晰,導致情緒焦慮或暴躁。
  • 口吃時有伴隨症狀(如眨眼、點頭等肢體動作)。
  • 家庭或生活環境變化(如父母離異、搬家、換幼兒園等)。
  • 孩子性格偏敏感,或者過分追求完美。

如果不幸寶寶得了口吃,請務必尋求專業治療,口吃並不丟人,越早重視,寶寶恢復正常的機率會越高哦。

家長此時的操作非常重要,建議這樣做:

  • 家長控制自己的焦慮,別發洩在孩子身上。
  • 避免過多提醒孩子,會加劇他的焦慮。
  • 說話速度和處事節奏放慢。
  • 多給孩子回應時間,避免打斷。
  • 降低孩子的完美主義傾向,鼓勵孩子接受失敗。
  • 不要強迫孩子說話。


家長與寶寶的互動有所調整,同時也要記錄寶寶的口吃情況,在接受專業治療時,可以提供非常重要的數據哦。


4、不可愛的寶寶語——大舌頭

說話吐字不清,發音器官生理異常或發音氣流方向排出異常,很有可能就是俗稱的“大舌頭(黏利根)”。

形成因素有可能是遺傳的,也可能是先天性生理發育不良。

可是駭人聽聞的是,老一輩爺爺奶奶居然還會認為,孩子大舌頭,剪掉就好了,還說自己動手就可以了。天吶擼,太可怕了!

寶寶說話晚、結巴、大舌頭都是怎麼回事?家長的做法很重要

大舌頭的臨床表現為舌繫帶過短。正常的情況下,舌繫帶是附著在舌腹中後部的,但如果這條結締組織黏的太近於舌尖的部位,就會使舌頭活動受到限制。

寶寶說話晚、結巴、大舌頭都是怎麼回事?家長的做法很重要

異常的舌繫帶會在寶寶伸舌時因為牽拉而出現一個凹陷,呈“W”字型,如圖所示。

約有5%左右的新生兒會出現舌繫帶短,但大部分會在4-5歲逐漸發育完善。臨床上,除非存在明顯的吸吮困難,一般不建議新生兒期或是嬰兒期就進行手術治療。

最後提醒一下各位家長,寶寶語言發展有自己內在的規律,也存在個體差異。體格健全的孩子,只要在正常的生活環境中成長,都能學會語言。


各位寶媽寶爸,給點耐心與鼓勵,多和寶寶互動說說話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