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与梨园家风的濡染

梅兰芳出生于清朝末年的梨园世家,耳濡目染地受着戏曲的影响。其祖父是“同光十三绝”之一的梅巧玲,也是当时四喜班的班主,父亲梅竹芬是旦行演员,伯父梅雨田是胡琴名手。对这样的家庭和影响,特别是对祖父梅巧玲的为人处世和伯父胡琴艺术的绝妙高超,梅兰芳一直津津乐道。

且在同时期的京剧评论家和文人看来,梅兰芳之所以会有如此出众的成绩,受到万人仰慕,与他的梨园家庭的良好影响是分不开的。

1920 年梅社发行的《梅兰芳》记录道 :

“其祖梅巧玲,当时称为胖巧玲,以丰艳著于时,樊樊山少时屡观其演剧,如《贵妃醉酒》《盘丝洞》,其尤著也,好施与,能急人之急,同业多蒙其惠,今兰芳能世其家,巧玲好善之报也,父二锁,亦业伶,而艺不高,江叔海最眷之,二锁早逝,兰芳幼孤,恃其伯父大锁抚育之,大锁即梅雨田,都中胡琴第一手,久为谭叫天操弦……”

1930 年吟梅社发行的《梅兰芳专集》中,无盦居士的《梅兰芳小传》在谈到梅兰芳的家乘时同样强调了梅巧玲和梅雨田 :

“祖巧玲咸同间名伶,掌四喜部,遇同人如子弟,当两遇遏密,全部皆衣食于巧玲,巧玲磬所有以赡之,无吝色,故他部伶人星散,惟四喜部独完,同治初年,元有选人与之善券,贷二千金,未之官而没于京邸,举殡之日,于奠所焚其券,声传都下,父竹芬亦善昆曲,早逝,兰芳幼孤,其伯父雨田抚养之,雨田善弦索,时人呼为大锁儿,尤精胡琴,有当代第一之誉,兰芳天资敏慧,夙承家学,七八龄学曲,十一登场,雅和青衣节奏,幼白皙,美丰资,稍长色艺余年俱进。”

无论是当时铺天盖地的报纸、期刊,还是各种各样的“梅兰芳”专著、专刊,都会把梅巧玲的影响作为梅兰芳早年艺术启蒙不可或缺的内容。但实际上,梅兰芳的祖父梅巧玲早于1882 年去世,梅兰芳根本不可能看到他的舞台艺术,而更多的是通过与祖父相关联的艺人和自己祖母的口述进行了解。所以,作为梅家的第三代旦行演员,梅兰芳受到祖父艺术的影响是非常有限的,而更重要的影响则体现在口耳相传的祖父的事迹对梅兰芳性格、人品、艺品的影响,《舞台生活四十年》一书就详细记述了梅巧玲“焚券”和“赎当”两件事。对这方面的影响,梅兰芳也十分珍视,并在自己的艺术生活中不断践行。

梅兰芳曾在《缀玉轩回忆录》一文中详细记述了梅巧玲焚券赎当、接济同侪和关心人民疾苦的事情。他说道 :“我的祖父巧玲……他老人家的个性,豪放仗义,待人慈厚。在当时社会上对于戏界的同人,不大重视 ;但是我祖父的道德行为很能够引起一般士大夫的敬重和钦佩。”“帮友人忙的事情,多到连他老人家自己恐怕都记不清楚。并且帮了人的忙,救了人的急,口中绝不提起。戏班里的人,到现在提起他来,还是肃然起敬,可以看来大众对于我祖父印象的深刻。”当时恭王对梅巧玲很是赞赏 :“梅某虽然是一个卖艺的,但是他的品行和道德,恐怕连士大夫都望尘莫及。”

梅兰芳与梨园家风的濡染

梅兰芳父亲梅竹芬、祖父梅巧玲、伯父梅雨田

梅兰芳还在自己的《入党自传》中写道:“我的祖父梅巧玲,是满清同治光绪年间的名演员,在那个时期,戏曲演员是被人看不起的,我祖父一生为人却有行侠仗义的作风,他对同业和朋友们的帮忙,常常是牺牲本身的利益去替别人解决困难,这类事情很被人称道……我祖母和姑母把我祖父的为人行事讲给我听,我受了感动,立志要学我祖父和一切好人的好样子,要长进、向上,不敢胡来。”

而由于梅竹芬很年轻便因病去世,实际上他对梅兰芳舞台艺术的影响也极其有限,但父亲忠厚的性格依然对梅兰芳产生了影响。《舞台生活四十年》记述了梅兰芳祖母的一段回忆:“你父亲是一个苦干苦学的忠厚老实人。他先学老生,又改小生,最后唱青衣花旦。是你祖父的戏,他都会唱。一般老听众们看不到你祖父的戏,看到他出台,就认为是祖父的一个影子……他的性情温和,班里只要有人闹脾气,告假不唱,总是请他代唱。”祖母还不忘叮咛梅兰芳 :“今天我说的这些话,是要你明白,我们家在这几十年里边,总是自己刻苦来帮助别人的忙。将来你要有了出息,千万别学那种只管自己、不顾别人的坏脾气,你该牢牢记住梅家忠厚恕道的门风。”这对梅兰芳有深远的影响。

梅兰芳与梨园家风的濡染

梅兰芳为救济各地受灾民众义演的戏单

梅巧玲和梅竹芬是梅兰芳精神上的引路者,都在梅兰芳的艺术道路上有着巨大的影响,表明了家学濡染,又显示了他性格的渊源。梅兰芳继承了梨园世家“忠厚恕道”的家风,并在自己身上不断将其发扬光大。他一生经常演出义务戏,又多次为赈济灾民进行义演,彰显了梨园行“有益于社会”的价值。

在梅兰芳所处的时代,虽然京剧已经不是小道末技,并且在社会生活中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对艺人这一身份持认可的态度。在一些人眼中,梨园弟子仍然是不入流的,登台演出只是谋生手段。因此,有些京剧人对艺人的身份是有所介意的。梅兰芳却不对自己梨园世家和旦角的身份有所避讳,反而以一种极为坦诚的心态看待自己的身份,认识自己所从事的戏曲艺术。在这一方面,梅兰芳的做法显然要高于同时代的其他艺人。他没有因为自己的身份而对梨园行和梨园文化采取回避的态度,而是默默地耕耘于舞台,不断精进自己的艺术,把由其祖父开始倡导的梨园家风在艺术实践中不断发扬光大。

梅兰芳首先是梨园中的梅兰芳、舞台上的梅兰芳,但同时,他又是梨园外的梅兰芳、舞台下的梅兰芳。他出生于梨园世家,受业于梨园行,之后搭班、挑班、组班于梨园界,后又兼任北京梨园公益会会长,身上处处体现着梨园文化的印记。他主动汲取由祖父梅巧玲所形成的梨园家风,身体力行地演出了大量义务戏。为了梨园文化的有效传承,他和友人成立国剧学会,建立陈列馆、图书馆,编辑画刊、报刊,不遗余力地收集梨园文献。梅兰芳又能够从梨园之外看待梨园文化,取其精神、弃其弊习,对梨园文化既“扬”又“弃”,对梨园行规和现象进行积极的改革。

本文由“京剧之声”发布,王亚非撰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