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老師能讓一個差班轉變成好班,卻對自己的孩子沒辦法,怎麼辦?

樂樂諾諾媽


一個老師能讓一個差班轉變成好班,卻對自己的孩子沒辦法,怎麼辦?

作為一名老師,也是孩子的父親,我認為上述情況確實客觀存在,對自己孩子的教育也是部分教師的困惑,但是就本人所知,這樣的情況只是個例。相對來說,教師子女教育成功者居多,或者準確的說,教師子女教育真正很失敗的非常少。

任何問題的出現都會有其主客觀綜合原因,教師在孩子的教育上也不例外。既可能是觀念、認識上的偏差,也可能有角色定位、方法上的不當,還可能有期望值、時間精力等方面的問題。

班級教育是規模教育,家庭教育針對的僅僅是個體,都有一個概率的問題。

雖然我們都會說,教師面對的是一個個鮮活的個體,但作為一個班級,少則二三十人,多則五六十人甚至更多。讓每個學生成才是老師的心願,確實也有很多厲害的教師,帶出了無數優秀的班級,但客觀的說,誰也無法保證每個孩子都優秀,也會有個別一般甚至“存在一定問題”的孩子。只要大多數孩子優秀,個別的“問題”孩子並不會影響人們對班級的整體評價,但老師自己孩子則不一樣,只要存在問題,那就是全部。

對子女教育困惑,是每個父母都可能面臨的問題。

自己帶的班級優秀,卻對自己的孩子沒辦法,這種感覺很常見,我相信很多父母都經歷過,老師做為父母,同樣沒有免疫力。不過,這對於從事教育的父母來說更多是一種“感覺”,或者是有那麼一小段時間,又或者是在某方面、某個問題上,而不是真正的沒辦法,導致出現教育失敗的後果。

覺得對自己的孩子沒辦法這種無力感還往往和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值相關。因為職業的原因,老師看到過很多優秀的孩子,有時就會在無意識中將這些孩子綜合起來的優點作為對自己子女的要求,設定過高的期望值,孩子達不到要求,就在恍恍惚惚中產生挫敗感。

作為教師,當自己在孩子的教育上出現挫敗、無力,甚至不知道該怎麼辦時,我想,你需要做的就是兩個字“調整”。

調整自己的心態,平衡工作和家庭的關係。

我們在家校溝通中總是會向家長們說這樣一句話,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是家長終生的事業。可是,我們教師自己呢?會不會有這樣的情況,可能把班上的孩子照顧得很好而冷落了自己的子女,把工作做得細緻入微,卻擠佔了家庭生活的時間。

好好工作,是為了好好生活,這是最樸素的道理。

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是父母最重要的事業,這句話同樣應該送給作為教師的自己。

調整好自己的角色,做一個好父母。

在班級孩子的眼裡,你可以是如父如兄、如母似姐的老師,但在子女的眼裡,你只是父母。他們並不刻意需要你授業解惑,儘管你可能比他們現在的老師做得更好,但他們更需要你的引導、關懷和愛,別人無可替代。

觀察我們身邊的情況,角色的混亂往往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在子女的教育上沒有作為老師的清醒,沒有做父母的溫情,自己迷失了自己,讓孩子也無所適從,這種狀況下能不出問題嗎?

還是把為“師”的職責交給別人,做一個好父母吧,這才是我們本來該做的事情。

調整好自己的期望值和方法,幫助孩子實現自己的發展。

關於優秀和成功,從來就沒有固定的標準和定義,能成為社會的精英固然可喜,做一個平凡的人也未嘗不可。對於部分本身是老師的家長(當然也包括其他家長)來說,對孩子的失望不是孩子不優秀,而是自己的要求太高。設定一個恰當的期望值,有壓力,但不能壓垮孩子,壓抑自己。

幫助孩子實現好自己的發展,是教育的終極目的。實現好孩子的發展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教育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教育的方法也需要圍繞孩子的成長不斷修正、改進和調整。

結束語:教育是培養人的藝術,學校教育如此,家庭教育如是。教師更應該反思自己的家庭教育,別把對子女教育的遺憾留給自己。

【我是育漁寡歡,持續分享有價值的教育理念,有共鳴就點個贊喔!】


育漁寡歡


我是一個從教19年的老師,也是兩個孩子的父親,我自認為我的班級教的很好,兩個孩子也教得很好,下面來談談我的經驗。

一:當老師要有耐心,當父母更要有耐心。

當老師只有耐心,才能夠教好自己的學生。沒有哪個急脾氣的人和沒有耐心的人能夠教出好的班級和學生。但是往往在學校裡面有耐心的老師回到家裡之後就失去了耐心,遇到孩子吵鬧或者是不聽話就會火冒三丈,大發雷霆。這樣是絕對教不好自己的孩子的。

二:要花時間教育學生,更要花時間教育自己的孩子。

你能夠把學生教好,你肯定花了大量的精力都投入在學生身上。一旦你花了大量的精力,回家之後,就已經精疲力盡,不會再有精力和力氣去陪伴自己的孩子和管教自己的孩子。對孩子的陪伴是非常重要的,你可以設想一下,下班回家之後你陪過孩子閱讀嗎,你指導過孩子做過家務嗎,你陪孩子去接過接觸過大自然嗎,你陪孩子參加過戶外活動嗎,你跟孩子經常溝通和交流嗎……

三:帶好學生需要專業知識,帶好自己的孩子更需要專業知識

你能夠教好班級,肯定你是一個非常優秀的老師,從備課上課,教學技巧到你的專業知識都是非常厲害的。但是你要知道,做父母更需要專業知識。建議你去買一些家庭教育的書來看,推薦你去看《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這本書,如果你看了之後,你肯定會有很大的收穫。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風哥愛教育vlog


這個問題真的很普遍。我雖不是學校老師,但常年和學校及老師打交道,交流中發現真的不少老師都是骨幹,但面對自己孩子卻束手無策。

後來我慢慢明白了,根本原因就是在孩子眼中,只有自己的老師才是老師,自己的爸爸媽媽只是爸爸媽媽,哪怕你是大學教授。

經常在給孩子講題時,孩子會不服氣地說:“我們老師不是這樣講的”;經常要求孩子要怎麼做作業才效率高時,孩子會一翻白眼:“你懂還是我們老師懂?”總之他不敬畏你。

你實在生氣忍不住扔掉老師的優雅罵他幾句,他也像沒事人一樣該怎樣還怎樣,但他的老師要是也說他這個地方不對,他卻會像接到聖旨一樣趕快改正。

所以有太多老師儘管自己是老師,也不得不把孩子送到輔導班去補課或提升。

可憐天下父母心!


lin0220


我是一名非常有耐心和愛心的老師,很多孩子經過我的引導轉變很大!初為人母時我自認為自己有很多教學會成為一位非常優秀的媽媽,但事與願違,我在自家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存在很多問題!前面我十分懊惱!後面我漸漸的調整,知道了職業與母親的區別!教師是自己的職業在職業中具有一定的專業技能,再加之負責任的態度,當然能取得較優秀的教育教學效果!然而母親這個這份工作我卻沒有任何經驗,全憑摸索,加之孩子的教育並不僅僅是一位擔任教師的母親能夠完成的!孩子是整個家庭的一面鏡子,反映的是整個家庭的教育環境,因為我教師的職業特性,所以造成我的愛人很少真正參與孩子的教育,老人因溺愛孩子很多教育方式背道而馳,讓我隨時感覺力不從心!

隨這孩子不斷成長我也和整個家庭在不斷的修正,也讓我慢慢的悟出家庭教育和教師職業有關聯但並不一定都是積極正面的,也存在一定的問題。例如教師職業病會在家庭中一言堂,容易將自己的孩子與班級優秀的孩子做比較,往往會打擊自己和孩子的自信心!每天耐心的面對班級的孩子卻因疲憊對自己的孩子失去耐心等!

以上是一些粗淺的見解,望能幫到大家


千尋


老師能夠讓一個差班轉變成為一個好班,而無法讓自己的孩子變得優秀。這種情況是存在的,尤其是教學上特別認真,特別優秀的老師身上更加會存在這個問題,首先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老師一天的平常工作實際情況,你就不難理解會發生這種無法想象的問題了!

1,老師正常工作的一天大致是這樣的。排除上班距離因素,絕大多數老師大概5:30左右起床,經過一番梳洗,簡單吃完早飯就得往學校趕,因為老師需要在6:30之前到崗,要比學生提前到校進行管理,早晨是語文,英語這兩門學科老師辛苦,早讀課學生主要是背誦語文和英語,語文老師和英語老師需要下班管理輔導,或者利用早讀課做一些默寫工作。中午是數理化老師比較辛苦,午飯以後數理化老師需要下班為學生答疑解惑。其他老師到校後開始備課,批改學生的家庭作業。辦公室基本處於一個非常忙碌而安靜的環境,各自忙碌,互不打擾。上午4節課 ,不包含早讀課,中間還需要加一個課間操,課間操需要老師和學生一起做。由於現在為了便於管理學生,學生都統一安排在學校吃午飯。所以老師中午吃完飯後,還有一項任務,那就是要輪流下班管理學生。

2,下午還要上課,備課,批改作業,為學生準備家庭作業等。直至5:30才可以下班,班主任還需要留下來處理個別學生的問題,可能會晚點才能夠下班。有些特別認真負責的老師還會留些背誦默寫不過關的學生,讓他們背誦默寫,幫助他們過關。可能有些人要說了,老師不需要每節課都要上,的確不需要上那麼多課,不做老師的人你很難想象每天備課,作業批改,準備適合學生的練習,課間為學生答疑解惑,找學生談話真是一個浩大的工程,每天都會疲憊不堪,加之每週都有固定的教研活動 ,每學期需要聽多少課都是有任務的。每隔幾周查老師的備課筆記,查學生作業的批改情況,想要晉升職稱還要寫論文,上優質公開課。真是壓力山大啊!每個人就像踩著風火輪一樣不停地轉動著。試想一下回到家還有多少精力去管教自己的孩子!

正如比喻的一樣,老師像蠟燭,默默地為學生奉獻,有一分熱,發一分光,照亮了學生,卻忽略了自己孩子的教育。所以請家長對老師多一份理解。遇到問題時多溝通,多交流,朝著共同的目標一起努力!


江蘇雷老師


我是一名中等職業教師,但同時也是一個四歲寶寶的媽媽。

總會聽聞一些家長羨慕的聲音:“怎麼老師的孩子都個個聰明,不用大人操心,長大了都那麼有出息啊?”也會有鄙夷的聲音出現:“她還是老師呢,自己家孩子都教育不好!”

其實教師教育不好自己的孩子,這樣的現象屢見不鮮。問題的關鍵在於:教師對待孩子的嚴肅認真,尤其是嚴肅問題,在家也會不經意地表現出來,忘記自己是慈祥的母親或是仁愛的父親。 如何讓孩子安全而幸福地居住在他的大地上,以一顆平常心來養育孩子,是我們作為一個家長一生的功課。既然我們將孩子帶來,就應該有責任指引他們往哪裡去。

我不想過多分析老師教不好自己孩子的問題,畢竟這並不具備代表性。我也是第一次媽媽,只想分享我的一些育兒經驗,和大家一起共勉!

1.每天接孩子放學時,都和孩子有說有笑。

我們瞭解孩子,用愛和包容去接受孩子。分享他所有的歡樂和悲傷,讓她知道,在任何時候,我們都是他的親人、同伴、朋友,並且我要告訴他,我和爸爸的關係很融洽。

2.把自己定位成孩子的同伴、朋友。

有好玩的玩具、遊戲我們全家一起玩,好看的書、電影、音樂我們全家一起欣賞,比如她喜歡下雨踩水坑,喜歡玩雨傘。可是為了避免傷到同學,我不讓她單獨打傘。可是晚飯後,我們會一人一把傘在雨中散步,任由她踩水坑,不管雨有多大,她就在雨中瘋瘋癲癲的跑啊唱啊。簡簡單單的一場雨,讓孩子各方面得到釋放,讓孩子體會到大自然的美好和快樂,其作用絕不亞於去遊樂場玩。她喜歡做的事,只要是有益的,我們都鼓勵她去嘗試,常常專心聆聽她的每一句話,認真問答她的每個提問,如果有她不會的,我們一起去弄明白。她的任何想法、做法都能在我這裡得到重視。

3.在學習上,做他的同伴和朋友。

我推祟知識,嗜書如命,所以我就像對待朋友一樣跟孩子討論學習的問題,把自己對知識的渴望在潛移默化中傳遞給孩子,我不會覺得她聽不懂,不能理解,跟他一起分享學習的快樂,鼓勵他多學多練習,多講給我聽她能理解的故事。時間一長,我看書,她也看書,學習就變成很自然的事兒。

4.做飯不是媽媽的工作。小小的她會和我一起和麵(玩面),一起烘焙,擠奶油,家裡人過生日,我們就一起準備食材,做一個小蛋糕。哪怕廚房被弄得一團糟,身上被弄上面粉奶油……她會說:“做這個真不容易啊!媽媽,你想吃什麼,我都給你做。媽媽你來切這個,我來準備那個,我去洗黃瓜……”

有一天,孩子會長大,1+1,ABC都會變得很容易,但錯過的愛確不會變得容易得到,錯失的陪伴不再會有機會彌補。

有一天,我們和孩子之間的力量會顛覆,我們不再會成為孩子的一切,我們的思想也不會成為主導。

父母和孩子一起長大,本身就讓父母感受和體會到教育的成就感,也找回了童年的樂趣!同時讓孩子永遠感覺被愛,比什麼都重要。


我的姥姥蔬菜英


教育孩子可沒有想象中的那麼簡單,都是需要時間精力的付出,需要自身在教育孩子上的能力提升,因材施教。我最近,也開始在自己孩子投入一定的關注度,包括學習教育孩子的心理學,陪小孩子做遊戲,講故事,學英語。還要花時間培養孩子的興趣,自控力,專注力以及身體協調性等各個方面。


重慶異客


學校裡所謂的差班與好班,我們更多的理解是以學習成績水平為標準來劃分。單從學習成績上來說,其實除了老師的教授和引導帶領以外,也與家庭教育有著分不開的聯繫,因為學習需要動力,需要目標,需要自信,需要希望,不僅僅是有了學習方法併為之勤奮。

教師是一個職業,老師自己也是家長,也有正在上學的孩子,而往往“教師+父母”的雙重身份會讓這位既是學校的老師又是家庭的家長混淆自己的位置,看不清自己的身份,不能及時的變換角色。在面對自己孩子的教育時,無法用一個單純的角色去對待孩子,也容易讓孩子產生角色混亂,產生逆反情緒。在家庭的教育裡,其實往往要把自己的孩子當做“別人的孩子”來教育,會有不一樣的感受和效果!換一個身份,換一個立場,才能看清家庭教育的本質,把握教育的尺度,控制好一個作為父母身份的情緒。

作為孩子的家長,在面對自己孩子的教養時,往往容易當局者迷,更容易夾雜著父母為尊至上的強勢心理。再加上自己是教師職業,有著學校及課堂裡的優越感,一直享有著其他家長和學生們對他的崇敬與遵從。無論家長從事什麼樣的職業,其實在自己的孩子面前,首先孩子會把他當作父母,有著從小到大的依戀和階段性的對抗,尤其是在小學高年級階段和青春期時期更加明顯;父母則是習慣性的會用自己的成人經驗和教師經歷去要求孩子按照自己所想象的樣子成長和學習,父母與孩子兩個方向的思想久而久之的對立就會產生極大的反差與偏離,為家庭親子關係打上難以解開的結。這也是為什麼很多高級知識分子、大學教授在大學裡和社會上很有威望,但自己的孩子卻不如人意的原因所在。

那老師面對自己的孩子不好管教時,該怎麼辦呢?

首先,要有一種把自己孩子當作“別人孩子”來養的心態。這樣就會多一些包容和理解,多一些細微的觀察和耐心,不會輕易地發脾氣和隨意批評,因為他會覺得要給這個孩子的監護人一個交代,不能過分,不能愧對他人。而往往有了更多這樣的立場變換,你會發現孩子變得更容易相處,也漸漸拉進了家長與孩子間的距離,消除了隔閡,孩子成為了願意與你吐露心扉的“朋友”。家長可以更加容易瞭解到孩子的內心需求和動機,便於調整方式方法,動態地來教育孩子,達到更好的效果。

其次,身為一位教師職業的家長,平時在家庭裡要注意言行舉止,時時刻刻當好孩子的榜樣,最好能讓孩子以你為偶像,那就再好不過了。孩子對於自己的偶像,自然也就會言聽計從,因為喜歡,所以照辦。我們所說的偶像行為,一定要是積極向上的,例如愛學習,愛閱讀,愛挑戰,勤思考,不怕困難等等,切不可說一套做一套。例如:有的家長在單位裡很優秀,但上班回來後,覺得累了,就想放鬆自在,不再顧及言行舉止,玩手機、說抱怨的話等等。當面對孩子在家庭裡的生活和學習表現時,又想要求孩子好好學習、集中注意力,總會拿自己在單位的表現以及自己小時候的事蹟來對比孩子。而這些言語和表現都將會嚴重損壞家長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讓孩子對於你所說的不屑一顧。經過幾番理論和“教育”,孩子也許“聽話”了,可是看似的聽從,也只是因為他目前的能力還不能自由地與你對抗,等到他成年後,家長就會嚐到苦果,因為孩子那時會加倍奉還。我們要知道,家長在孩子面前,孩子更多看到的是當下作為父母的表現,不是他看不見的過去和摸不到的異地他方。我們要時時刻刻呈現在孩子面前的是此時你的情緒、你的語言、你的行為、你的努力、你的胸懷。

最後,家長要引導和啟發孩子樹立目標。這是人生的願景目標,未來的職業目標,理想的目標,雖然不同年齡段的孩子目標會不同,但目標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樹立目標的這個意識和行為。只有樹立了目標,孩子才會知道自己為什麼要學習,為什麼要努力,因為他有了自己奮鬥的方向,才會給他不斷的努力和遇到的困難提供動力和勇氣。當孩子處於中學階段,再進行生涯規劃的設計與梳理,效果也就會更好。

具備以上幾點基礎之後,作為既是教師又是家長的父母就可以把自己擅長教學的優勢發揮出來了,把學習方面高效實用的好方法教授給孩子,此時孩子就會內心更有力量,學習更有希望,收穫大,見效快。最重要此時的親子關係也會更加和諧與穩定了。


童言堂


角色不一樣呀

就像我們自己獨處,跟家人在一起,和朋友聚會,跟陌生人聊天……扮演的是不同的角色身份,狀態啊處事方式就不同。

孩子在學校時,很明白父母不在身邊,會比較獨立,較聽從指揮配合。一到家面對的是最親近的家人,知道無論做什麼都會被包容被接受,就會比較愛撒嬌,比較叛逆了。

都說“老師把所有的愛和耐心都給了學生”,辛苦一天回家後會比較疲憊了。

所以很多老師在學校都是很棒的能力者,但較難教好自己的小孩。


薄荷味的孩子


呵呵 ,這樣的現象屢見不鮮。

做為一個老師,如果能教一個差班轉變成好班,但是卻對自己的孩子沒有辦法,挺無奈,也挺悲哀。

因為,一個老師如果教育不好自己的子女,太不划算了。教育好自己的子女應該是老師最大的福利。

畢竟,我們自己搞教育,比其他家長相對來講要專業一些。


要解決這個問題,先要分析一下原因。

為什麼我們能轉變好一個班級,卻教育不了自己的孩子。

【一】也許是我們對自己的孩子不夠上心。

也許我們平時忙於管理班級,完成學校的各項工作,這分散了老師的大部分精力。人的精力畢竟是有限的。忙了學校和班級的事,對自己的孩子反倒是關注和關心不夠了。

你都沒有時間去關心和關注他,何談教育和影響?

【二】班級管理和家庭教育有聯繫,但也有差別。

班級管理和家庭教育,雖然都是教育。但是兩者還是有區別的。可能平時在班級管理上,您善於動腦子,想辦法,而且積累了一些經驗。但是,對於家庭教育,您也許與一個普通家長相差不大。

如果您能在家庭教育上,多讀一些書,多觀念比較成功的家長,多向別人請教,也許有改觀。

【三】教育中一旦注入私情,就不客觀了。

還有一種情況是,一教育自己的子女,一有私情,就沒有辦法了。對於別人的孩子,對於班級,您可能比較冷靜、客觀。但是一到自己的孩子,一有私情,人就不那麼冷靜、客觀了。

這個最難解決。不妨,每次有問題的時候想想,孩子如果是你的一個學生,你會怎麼辦?

【四】心態平和,教育不是萬能的。

最後,要說的是這種現象不是您一個人,不是您一家。多的是。

心態平和,盡力就好。不見得每個皇帝的子孫都能當上皇帝。同理,也不見得每個老師的孩子都很優秀。教育不是萬能。人生也不只有一條路。

你說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