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背山》:東方美學風貌將“同性愛情”帶出好萊塢實用主義窠臼

妮·普魯(Annie Proulx)的短篇小說《斷背flJ(Brokeback Mountain)》於1997年10月發表於雜誌《紐約客》上,此後便獲得了歐亨利短篇小說獎、全美雜誌獎和1999年紐約客最佳小說獎等多項殊榮。2006年,導演李安憑藉《斷背山》一舉拿下了奧斯卡最佳導演、最佳配樂和最佳改編劇本3項大獎,享譽世界。

《斷背山》:東方美學風貌將“同性愛情”帶出好萊塢實用主義窠臼

他用作品為中西方文化的溝通與交流架起了一座橋樑,同時也深刻揭示了古老的中國文化與年輕的美國文化的碰撞。時間過去了很久,但是可以《斷背山》是“至今仍是好萊塢拍過最成功的同志愛情電影影。”面對“性文化禁忌”主題,李安是如何將同性題材拍攝的東西咸宜,被各方所接受的呢?


《斷背山》:東方美學風貌將“同性愛情”帶出好萊塢實用主義窠臼

以西方方式展現東方倫理,以東方神韻重現西方文化,東方美學風貌將《斷背山》的愛情故事帶出好萊塢實用主義的窠臼

1978年,24歲的李安從臺灣來到美國伊利若斯大學學習戲劇導演,28年後憑藉《情感與理智》一片得到美國主流社會的認同。這樣一段“文化身份”重構的過程使他所具有了一種雙重文化身份,獲得了一種跨文化品格,中西兩種文化背景的觀眾在他的作品中都能體味到影片所想要傳達的情感。關於自己的“文化身份”,李安在答謝內地媒體媛新京報》頒發的一個獎項時說的一段話頗可玩味:

電影從歐洲傳到中國,最初是向別人學習發展,再到跟自己的文化相結合,已經走了很長的一段路。我拍的電影,包括我拍的外國片,都跟我的中國文化的養成、眼光有關係。中國文化的養料是我的老本兒。當拿世界的眼光來檢驗的時候,有時候從裡面往外看、有時候從外面往裡看,看得會更清楚。這是一個發展的年代,也是一個反省的年代。

《斷背山》:東方美學風貌將“同性愛情”帶出好萊塢實用主義窠臼

在以本土文化關照異質文明的同時,李安藉著異質文化的眼光反觀自身,雙重文化身份造就的雙重視野賦予李安的電影語言以更為廣闊的思考空間。這樣的一種文化身份,一方面使李安能作為美國社會的一個“理想的他者”,不斷地以自己的獨特的視角來審視美國社會的文化特質,從對象的眼光得到美國文化的認同;另一方面,他在電影作品中融入的東方元素或者說“李安”這個名字所體現的符號意義則吸引著廣大東方的人群。

在這樣的條件下,李安的文化優勢使他生產的電影文本在跨文化傳播中形成了一種類似於巴赫金的“復調”式的話語模式:中西方文化兩套話語就某一話題於文本中在道德、倫理、哲學、美學等各個層面進行對話,於共存互動中展示不同人群的意識形態差異。

《斷背山》:東方美學風貌將“同性愛情”帶出好萊塢實用主義窠臼

李安將自己的思想情感融入影片如詩如畫的鏡頭語言、冷靜客觀的外視角敘述、含蓄剋制的感情基調、行雲流水的情節推進,

以上世紀60-80年代美國西部牛仔生活為背景,影片以相當寫意的方式描繪了恩尼斯和傑克哀婉低迴的愛情故事。在敘事層面,影片以時間為線將兩人的生活平行展開,雖然採用的是好萊塢傳統的因果線性敘事模式,但是李安用點到為止的細節描繪有意淡化了戲劇衝突和情節張力,觀眾看到的是生活的輾轉和時間的流逝,兩位男主人公的感情在人事更迭和光陰荏苒中歷經曲折也日漸篤厚。當影片最後斯人已逝、舊夢難尋之時,觀眾看到,留給恩尼斯的並不是被現實打擊得滿目瘡痍的感傷回憶,而是由歲月打磨得熠熠生輝的愛情紀念。

《斷背山》:東方美學風貌將“同性愛情”帶出好萊塢實用主義窠臼

李安的電影始終表現的是中國式的文化與西方文化的結合,又運用他自己獨到的藝術眼光,以西方人可以理解的方式表現東方的倫理,又以中國人獨特的理解重現西方的文化,給觀眾傳遞不一樣的視覺感受,處處滲透著一種中西合璧的文化精神。

《斷背山》:東方美學風貌將“同性愛情”帶出好萊塢實用主義窠臼

中國文化一向注重神韻,主張“天人合一”,而西方的文學與藝術更注重模仿與再現的形似美。儘管《斷臂山》取自美國的同志題材,它的思路、手法、意境、色調卻都瀰漫著中國的味道,使電影呈現出完整而起伏相對平緩的優美和隱忍的風格。李安用中國傳統的敘事風格和熟練的電影技巧,理性而睿智地演繹著獨具東方情調的倫理人情,追尋永恆的文化命題。影片對情感的描寫浮光掠影,那些豐富的、寧靜的細節描寫,保持了某種遠觀的效果,而非深入其中和突出戲劇性的效果。影片無疑是含蓄的,大多數體現情慾的、世俗的鏡頭都是點到為止.而將更多的筆墨塗抹在對自然和環境的渲染上。漂浮的自雲、皚皚的雪山、淙淙的溪流,那如畫的風景見證著主人公的聚散和悲歡,映襯著兩個人之間脫離世俗的靜謐的情感之美。

阿倍爾.甘斯認為“構成影片的不是畫面.而是畫面的靈魂。”


讓觀眾看到的是視覺畫面,感受到的是脈脈的情感流動。畫面清淡自然的東方色彩,與影片“中和美”、“人情美”的風格自然契合,成為美感趣味代碼。另外,李安還借用中國古代愛情特有的含蓄方式——以物傳情來表達這種細膩的感情。例如以月亮和鏡子傳達愛意,使得傾訴衷腸的臺詞顯得多餘。

《斷背山》:東方美學風貌將“同性愛情”帶出好萊塢實用主義窠臼

李安以東方美學風貌將《斷背山》的愛情故事帶出好萊塢實用主義的窠臼,影片結尾,當年邁的恩尼斯送走女兒回到屋裡時,發現女兒的外套忘記拿了,他只好又回到屋裡,把衣服放在櫃子裡,點睛之筆就這樣順理成章地出現了,他看到了一直珍藏的兩件帶著血的衣服——他與傑克因爭執而留下的“血的證據”。兩人套在一起的襯衣、斷背山的明信片,以及恩尼斯欲語淚先流的一句“I swear”

,無不象徵著主人公最終以某種形式超越了世俗和社會的規訓,在形而上的層面達成了愛情的完滿。東方人的情懷放在在西方人臉上,一樣是“此恨綿綿無絕期”的悠長韻致。


《斷背山》:東方美學風貌將“同性愛情”帶出好萊塢實用主義窠臼

以家庭情節、”人倫“內核以及愛之母題,消除了中西文化之間的隔閡

“家”在中國文化中具有特殊意義,作為社會的根基,它不但代表著一種文化形態,還喻指著一種傳統的力量。因此,“家”也就成了有意味的符號,“家”的命運成為傳統文化的命運縮影。李安的影片承襲了中華文化重家庭倫理的傳統。家庭一直是他關注的重要主題。他早期的《推手》(1991)、《喜宴》(1993)和《飲食男女》(1994),被稱為“家庭倫理三部曲”。太極推手、烹飪藝術等富於東方文化色彩的內容,無疑是吸引各國觀眾的有力手段,而將中國傳統倫理放在東西方文化、新舊時代觀念的衝突中,通過家庭與倫理同題來反映東西方文化的滲透與和解,更使他在與西方的溝通中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

《斷背山》:東方美學風貌將“同性愛情”帶出好萊塢實用主義窠臼

《斷背山》這部純西方題材的作品也同樣地被他溶進了家庭的元素。在小說原著中,關於主人公傑克和恩尼斯的家庭只用了簡短的筆墨,而且多是由談話中透露出來的。但在李安的電影裡,兩人的家庭從小說中背景或者後景的位置,轉移到電影的前景中來。導演在此著墨更多的,是同性戀者如何面對家庭壓力與社會習俗。電影裡的家庭仍然是美國的,但李安以東方人的獨特敏感對其與東方家庭重合的部分作了選擇性的突出。

《斷背山》:東方美學風貌將“同性愛情”帶出好萊塢實用主義窠臼

影片充滿了西方式的同性戀情和東方式的人倫大義的錯綜對接。中國自古以來就注重“天倫”、“人倫”,“人倫”思想也可以說是中國儒家文化的基礎。“人倫”在中國古代本來是封建禮教所規定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特指尊卑長幼之間的等級關係,然而在《斷臂山》中,這枚“人倫”內核的棋子已經被衍生到一種對人倫關懷的高度。影片儘管具有美國西部風情,相愛的兩個男人遭遇的仍是理智與情感的倫理困境,也是因為揹負著人倫的壓力不得不分開、各自成家以至於留下了終生的遺憾。在好萊塢縱橫馳騁的同時,能依然固守著東方文化中那份生生不息的人倫精神,通過“人倫”這枚棋子,李安激活了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棋局,東方觀眾可以正面領會到家庭對於人性可能產生的壓抑,而對於西方觀眾.李安則在對家庭人倫戲的展開中將東方價值作為參考維度鍥入到他們對事物的評價習慣中。

另外,李安曾表示:

《斷背山》不僅僅是同性男人或女人之間的故事,它表達的是一種廣泛意義上的愛。

影片以美國20世紀60年代的懷俄明州為背景,講述了西部兩個牛仔之間的愛情故事。表面上看,影片講述的是兩個同性戀人之間的分分合合,實際上,這種感情和精神上的相互依戀和支持完全可以發生在異性之間,廣泛意義上的愛情,不應侷限於男人或女人。因此,這更是一部關於“深愛”的影片、“一部關於全人類感情的影片”。愛情本身是永恆而純美的,斷背山無疑象徵著這永恆而純美的真愛。西方的生活,西方的情感,甚至是同性之情,也同樣可以為東方人所理解,乃至同樣可以為東方人所認同。其實。中西文化的關懷是一致的,都是對人類的共同命運在不同語境下的回應。

《斷背山》:東方美學風貌將“同性愛情”帶出好萊塢實用主義窠臼

李安成功地抓住了中西方觀眾對愛這一母題的共通性,達到了一種文化的包容,其真正目的是喚醒埋藏在人類心底的那種被壓抑的真實情感,而人物性別只是一個符號工具。一切善良美好的東西是全人類共有的。正如人與人之間的真情,這種感情超越時空,超越國籍,超越種族、性別,“讓相互隔膜的中匿方文化在影視藝術領域內開始了真正的交流”。李安默默地修正和平衡了東西方觀眾的價值尺度,以家庭情節、”人倫“內核以及愛之母題,消除了中西文化的隔閡。

《斷背山》:東方美學風貌將“同性愛情”帶出好萊塢實用主義窠臼

以太極推手式將西方傳統的元對立式矛盾衝突處理為隱忍和妥協,包容客觀的人道主義探索態度最終贏得了東西方的廣泛認同

在眾多以同性戀為載體和表現對象的影片與文本中,《斷背山》的成功更多地在於它獨特的客觀性:它既不批評也不宣揚同性戀、它沒有有意引導讀者去同情或者批判同性戀、它甚至不對故事中背叛婚姻、背棄家庭等行為表露觀點。這種客觀性極大地幫助了觀眾對影片主體及其折射的社會文化意識形態進行自主審視和探討。


《斷背山》:東方美學風貌將“同性愛情”帶出好萊塢實用主義窠臼


《斷背山》是李安以東方傳統美學的風貌對美國現代社會同性戀問題進行了一次人道主義探索。李安以20世紀50到80年代懷俄明州的自然和社會狀況為背景,以一種客觀中立的態度探尋了異性戀主流文化中的同性戀的處境和遭遇。儘管在山野中一起放牧的兩個年輕牛仔之間發生性的關係是當時的懷俄明,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容忍默許的,而兩個主人公產生的感情也是自然純然的,但深植於心的傳統道德觀念仍使他們內心不可避免地埋藏著衝突:滿足感情的需要和遵循傳統規範之問的衝突。

作為愛情對立面的世俗偏見、倫理禁忌和社會責任,這種西方傳統的二元對立式的矛盾衝突模式被李安以太極推手式處理為隱忍和妥協傑克和恩尼斯在承擔家庭責任的同時維持了20多年的情人關係。以斷背山為界:山下,他們為人父為人夫;山上,他們是同性伴侶。在“社會”與“個人”,“責任”與“慾望”,“理智”與“情感”的陰陽兩極中,同性戀以這種東方的方式找到生存發展的中庸之道

《斷背山》:東方美學風貌將“同性愛情”帶出好萊塢實用主義窠臼

李安在總結《斷背山》的影響時說:“在這個世界,可能存在著很多壓抑⋯⋯我喜歡撕開表面、約定俗成的社會規章。從我的作品中你往往會發現壓抑的暗湧。”正因如此,李安在《斷背山》中相當現實地懸置了道德標準與價值判斷,他借恩尼斯之口以人道主義的策略迴避了對同性戀問題的表態:“If you can’t fix it,you gonna standit.”

《斷背山》:東方美學風貌將“同性愛情”帶出好萊塢實用主義窠臼

在這部影片中,李安用中國人對婚姻的傳統觀念和態度去詮釋傑克與恩尼斯面對情感與責任之問的矛盾與衝突。讓整個影片節制、隱忍而充滿張力。他選用普通人的感情或家庭矛盾作為表達自己對人性關照的切入點,用一種相當人性的方法將面臨的問題克服、化解,這也是中國的儒家文化所推崇的方式。

《斷背山》:東方美學風貌將“同性愛情”帶出好萊塢實用主義窠臼

中國文化以“和”為貴,主張包容、“隱忍”,並體現出一種中庸之道。在《斷臂山》中,李安除了對傑克與恩尼斯之間同性之愛那種超越性別的態度之外,他對影片中每一個人物都用一種無責備的眼光來看待。他認為這部影片中的每一位人物都是無過錯的,或許正是這個社會的錯誤造成了每個人的痛苦。寬容是李安影片的態度,也是他的電影能被各方所接受的原因。

《斷背山》:東方美學風貌將“同性愛情”帶出好萊塢實用主義窠臼

李安被稱為“現今世界上唯一一位把中方和西方都能拍地道的電影導演”,這雖然與他的“雙重文化”身份有密不可分的關係,但李安導演真正的功力在於在傳播過程中塑造一種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價值取向、不同道德標準的受眾都可以在其影片中找到自己所認同的一種親近性。

《斷背山》正是憑藉喚起不同性取向觀眾情感共鳴的人性及情感母題,在普泛的人道主義的語境下,建構起不同性取向受眾均能得到滿足的意義空間,實現了情感的共鳴和認同,這正是《斷背山》跨越性文化禁忌實現傳播致效的重要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