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婦人》,這出經典名著的另類改編,是失敗,還是驚喜?

我對小說、名著從始至終興趣不大,但對這類作品改編的電影卻非常感興趣,因為影像講故事的方式更復雜,也更有趣。除了《小婦人》外,《理智與情感》、《傲慢與偏見》、《亂世佳人》這種以女性為出發視角的作品我也很喜歡,《斷背山》、《肖申克的救贖》這種談及愛與人性的作品也相當好看。

《小婦人》,這出經典名著的另類改編,是失敗,還是驚喜?


說到改編,我們熟悉的李安導演,幾乎拍一部片子改編一部作品,他確實是編排故事的大家,尤其善於發掘情感,用細膩的故事來捕捉隱藏在故事細節中的元素,在我看來,李安是一個好導演,因為他善於用影像來把故事中的情感表達出來,影像和文本之間的隔閡,因為這種奇妙的展現而消失。如何去捕捉這種情感,並讓它很好的展現在大熒幕上,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如何在將經典復刻的同時,又能保持其鮮活的生命力,一直是改編作品的難題所在。

《小婦人》,這出經典名著的另類改編,是失敗,還是驚喜?


影像和文本的區別是一兩句話說不清的,拿影評舉例,影視評論多是闡述一兩種觀點或狀態,它是從電影的枝節出發通向整體的,所以主觀性很強,但電影不是部分的,它具有一致性,且往往不容易被解讀。

它所展現在觀眾面前的,是它想讓你看到的那一部分,你是通過電影的主觀影像來寫評論,是「二次主觀」的產物,本身與母本差距就很大了,且聯繫也不再緊密。而那些你看不到的部分,才是電影最艱難,最不容易被克服的東西,所以我們有時候常說拍電影和寫影評是兩碼事,原因就是因為兩者的出發點不同,目的也不同,電影是展現一個故事,影評則是表達某種思想。不同的文體形式決定了它們有著不同的價值定位。

《小婦人》,這出經典名著的另類改編,是失敗,還是驚喜?


改編作品面臨的問題也是如此。如何去讓文本的複雜性在電影中有所體現呢?《傲慢與偏見》給出了一種答案,那就是角色串聯,用單一角色或許部分角色的視角串起整個故事或事件,在這個以角色為核心的串聯中,女主角伊麗莎白·班內特和男主角達西線就是主線,它就像是樹木的主幹,延伸出諸多分支,而這些分支組成了像是伊麗莎白·班內特的家庭、姐妹的婚姻、愛情等元素,從而讓整棵大樹“枝繁葉茂”,蔚為壯觀。

電影可以拋開這些“枝幹”,直接去講主線,為什麼不這麼做呢?答案其實很明確,沒有枝幹的樹缺失了美感,光禿禿的主幹生不出壯觀的美,反而有些淒涼,愛情也是如此,《亂世佳人》的愛,明確的發生在戰爭時期,時代的混亂更強化了人物的質感,這種質感不是人物所有的,而是環境和空間所賦予給人物的,所以一部好片子,缺失了主線和支線,都不會完整。

《小婦人》,這出經典名著的另類改編,是失敗,還是驚喜?


尤其是改編作品,因為是從體量厚重的小說文本中演繹出來的,自然要承載文本中複雜的故事線和角色關係,《傲慢與偏見》還好,是以女主角的愛情線為視角講述故事的,但今年出的《小婦人》則要複雜的多,原因就在於它所講的,是一個家庭裡每一位女性的個人故事,在這個故事裡,沒有主角可言,也沒有主線可以拉出來立框架,這也就增加了改編的難度。

群像式的影像演繹,像是萊昂內的「鏢客三部曲」,我之前也提到過——都有一個明確的性格定位,每一個角色都有一個性格匹配,尤其是《黃金三鏢客》,主角被簡化為了單純的性格符號加以介紹:好、壞、醜。但《小婦人》不同,不同在什麼地方呢?角色性格複雜,無法被符號化,你擇出裡面任何一個女性角色,她的性格建置都是複雜的,甚至就連那個次要角色:始終獨身的馬奇阿姨(梅麗爾·斯特里普飾演),在婚姻的問題上,也是頻出金句,令人印象深刻。

《小婦人》,這出經典名著的另類改編,是失敗,還是驚喜?


《小婦人》裡沒有配角,所有人都是生活的主角。那主線呢,電影的主線是什麼?每一部電影都有一條主線,就像我上面所提到的,主線是主幹,能讓我們清晰的看到整個故事的前因後果,在《小婦人》裡,這條主線,就是女主角喬·馬奇從喜歡寫作,到有靈感,寫書、改書,到發書的過程,這個過程聽起來平淡無味,但表現在影像中,卻特別有意思——這也是觀眾們所津津樂道的對於原著的另類改編。

電影充分利用了蒙太奇,它營造了平行時空的錯覺,一邊講過去,一邊講現在,一半真,一半假,而穿插在這種真與假之間的,就是喬·馬奇創作小說的故事,再加上片子本身角色眾多,故事線複雜,情節緩慢,容易讓觀眾失去觀影耐心,錯失了一部好片子,但如果你靜下來慢慢“品嚐”這部電影的話,你會發現,它比原著所展現出來女性情懷和獨立思想更清晰,也更有韻味。

原著《小婦人》屬於作者的半自傳體小說,一部分故事的確是屬於作者的,這也增加了故事的開放性,我們看一本小說,一部電影,總是迫切的想要知道故事背後的真相是怎樣的,所以電影在這方面的改編倒也在意料之內。

《小婦人》,這出經典名著的另類改編,是失敗,還是驚喜?


新生活與舊生活的對比,除了對明確的「新與舊」的電影拼接藝術的展現外,更多的,其實是告訴大家電影以外,以及小說故事內外之間的關聯和區別,電影裡的人物未必是真實的,而電影外的完美人生,也未必是虛假的。

真與假之間,並不一定需要一個界限,為什麼?因為情感是無間的。電影裡有一個細節讓我感動,那個細節是關於喬的姐妹貝絲的,她死於猩紅熱,葬禮樸素簡約,但在喬的視角里,她活了下來,這讓她驚喜不已,這裡哪個是真,哪個又是假呢?虛化真假界限並不是一件壞事,因為生活需要美化和潤化,這也是奇幻和魔幻題材如此受歡迎的原因之一。

《小婦人》,這出經典名著的另類改編,是失敗,還是驚喜?


《小婦人》小說裡,喬和一位家庭教師走到了一起,電影結局在此基礎上,增加了一個新的開放式結局,在這個結局裡,喬仍舊是獨自一個人,但這個喬更快樂,更自由,更獨立,人們以為只有獲得愛情的女主人公才能收穫快樂和自由,但事實上,喬比任何處於愛情的女人都要快樂,因為她一直愛著她自己。原著本身就是以樹立獨立精神和闡述女性意識為核心的小說,本身就具有很強的話題性,作者所處於的時代,也是女性意識出現萌芽的時代,這場鬥爭持續了數個世紀,到如今,依然在繼續。

《小婦人》,這出經典名著的另類改編,是失敗,還是驚喜?


因此現在來講這個話題,仍不會落伍,《小婦人》的優秀之處,還不止如此,以前我們談性別鬥爭,是談論女性權利與社會體制之間的衝突,而現在,我們則是在消除人們對於性別認識的某種偏見,就像電影裡審核編輯認為小說裡的主人公必須要以愛情或婚姻作為結尾一樣,我們在努力消除偏見,原因在於讓更多人有機會去得到獨立的機會,有一份選擇。

這才是我們所要爭取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