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務人員“放棄抗疫補助”,不能淪為道德綁架

​​醫務人員“放棄抗疫補助”,不能淪為道德綁架

喬志峰

雲南彝良就部分醫務人員放棄申領抗疫補助致歉,稱醫院未準確講解。針對150餘名醫務人員自願放棄申領30萬補助的報道,官方通報,通過調查未發現院方要求和統一組織醫務人員放棄申領補助的情況。彝良縣人民醫院未進行準確全面宣傳和講解,導致部分醫務人員對相關規定存在理解不到位,在還未完成上報核定並取得補助的情況下表達了放棄申領補助的意願,院方未予制止。(3月16日《南方都市報》)

醫務人員“放棄抗疫補助”,不能淪為道德綁架

從官方的通報看,院方沒有強制醫務人員放棄申領補助。不過,從“部分醫務工作者理解不到位”,到“院方未予制止”,再到媒體大張旗鼓報道,整個事件的發展和發酵過程還是引人深思。既然只是“部分”醫務人員對相關規定存在理解不到位,為何最終演變成了全體醫務工作者自願放棄申領30萬補助?大部分醫務工作者是“被自願”了,還是“被代表”了?院方“未予制止”,難道院方也對相關規定存在理解不到位?不制止,是否意味著默認甚至是鼓勵?

由此折射出的深層次問題,不僅在於院方做法是否合法、合理、合規,更在於什麼樣的評價標準和評價體系才是科學的、符合社會文明潮流的。曾幾何時,無私奉獻、不求回報式的犧牲精神,是最為人們稱道的,一度成為社會的主流價值觀。這當然沒錯,但如果過度強調無理由犧牲和集體整齊劃一,就很容易跑偏,忽視了對個體需求和個人感受的足夠尊重,進而引發道德綁架和變相強制的風險,甚至為某些不正常現象製造冠冕堂皇的藉口。

醫者也是一種職業,醫務工作者也是普通人,也要正常生活,付出勞動獲取報酬天經地義。面對疫情,醫護人員臨危不懼戰鬥在抗疫一線,付出了很多很多。給他們發放補助合情合理,這是他們應得的回報,他們可以理直氣壯領取。即便確有部分醫務人員產生無私奉獻的想法,也是個人自由,完全可以通過個人方式來實施——領取補助之後,將其捐出去或直接送給需要幫助的人,單位對此不應干涉,不該將其上升到集體行為,更不能人為施壓,以免形成道德綁架,侵犯大多數醫務工作者的正當利益。

“子貢贖人”與“子路受牛”的典故,想必很多人都耳熟能詳。古人尚且懂得一個道理:讓付出勞動者和行善者獲取合理報酬,不僅無損於他們的高尚,恰恰相反,還能在社會上樹立良好風尚,“善有善報”才能鼓勵更多的人盡職盡責、奉獻社會。現在時代不同了,社會評價標準也在進步,越來越人性化、越來越科學合理,早就不再“以犧牲論英雄”了,某些人的思想觀念也應當與時俱進,不要抱著老黃曆不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