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如果多活一些年的话,1912年大清会亡吗?

那年被风吹走的夏


慈禧奈何不了辛亥革命,历史潮流不可阻当,武昌起义的枪声照样响起,冯玉祥将军照样赶她出宫,孙中山仍会宣布中华民国的成立,民国大总统也只能是手握北洋重兵的袁世凯。


云天219408081


首先不管当时形势如何的发展,内忧外患的大清势必是要灭亡的,这是无可置疑的。慈禧太后死于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11月15日,享年七十四岁,此时距离大清灭亡差不多还有三年的时间,可以说慈禧一死,大清的灭亡也就进入了倒计时。

慈禧太后作为一个政坛的高手,其本人又长时间掌控朝政大权,只要有慈禧老佛爷在大清还能够苟延残喘,毕竟当时最危险的八国联军都挺过来了,起事的革命党还是弱了点、嫩了点。


在研究辛亥革命历史中,我们不难发现最终击垮大清实际上不是革命党,而是的朝廷重臣袁世凯。正所谓有枪就是草头王,没兵没枪的大清权贵们已经控制不住军头袁世凯了,袁世凯凭借手里的军队可以肆意的翻云覆雨,大清的存于亡由袁世凯个人所决定。

如果慈禧太后还活着的话,袁世凯又岂能完全控制住大清的军队,是不可能愚蠢到把所有的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面。慈禧太后如果在辛亥革命时还活的话,大清可以直接命令军队迅速的绞杀革命军,以当时革命军和清军正规军的实力对比看,革命军根本不可能以一己之力推翻大清。
因此慈禧太后如果活到了1912年,大清应该还能存在一段时间,不过只有慈溪一死,大清依旧还是会完蛋的。


浮沉的历史


我是津城,我来回答。

慈禧太后如果多活一些年的话,1912年大清断然不会灭亡。

慈禧太后虽然属于保守派,做过很多并不被称赞的事,但是慈禧太后还是有着一定的政治才能。



慈禧太后是大清帝国最后的实际掌舵人,掌握大清朝廷将近半个世纪,重用李鸿章、张之洞等大臣。

只要慈禧太后还活着,本身就是一种震慑。

慈禧不死,袁世凯也不敢如此放肆,也就不会有辛亥革命后朝廷对军队的轻易失控,袁世凯也很难顺利逼宫。

如果辛亥革命后慈禧太后还活着,南方起义军也不会轰轰烈烈迅速蔓延,要知道,所谓的革命形势一片大好,实际上有很多墙头草,大部分人就是革命的投机者。



北而朝廷的北洋新军,经过几年的训练和培养,此时已经有很强的实力,只要朝廷全力平叛,辛亥革命是否成功很难保证。

要知道,后来袁世凯为了逼迫革命党降低筹码,北洋新军在武汉三镇的表现的确不俗,革命军损失惨重。

在北洋新军优良的装备面前,革命军的装备很落后,而且不少士兵缺乏训练,战斗力弱,难以硬碰硬对抗北洋军。

而袁世凯当总统后,对宪法进行迫坏,南方革命军发起护法运动,结果在北洋新军的强大武力面前,最终失败。



由此可见,北洋新军装备精良,战斗力强悍,北洋新军并不是不堪一击的旧军队。

慈禧太后死后就不一样了,宣统皇帝小小年纪登基,啥也不懂,朝廷真正的大权在他的父亲摄政王那里。

虽然摄政王掌握实权,但毕竟不是皇帝,难以有效决策大政方针。

另外,摄政王的政治才能有限,根本就没有能力管理内忧外患的大清帝国。

辛亥革命后,朝廷无力调动北洋新军,被迫再次启用袁世凯,并把朝廷真正的实权交给袁世凯,这才有了袁世凯逼宫。

由此可见,如果慈禧太后能够熬到1912年不死,清政府很难在1912年灭亡,清朝灭亡很可能会推迟,如果清政府能够奋发图强,其后续历史就更加扑朔迷离了。



你们觉得呢?

欢迎大家积极评论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喜欢历史的随手点个关注,更多精彩,敬请期待。


津城沐雨


个人觉得不会,老佛爷如果不死,控制局面还是驾熟就轻,袁世凯仍然匍匐在面前,孙大炮折腾到头也并非实力派,掀不起大风浪。那个时代,别跟我讲什么民意和历史潮流,政治从来都是实力说了算,古代都是强人政治,强力人物总揽一切。秦始皇不死,秦朝也不会那么早灭亡,一个道理。当然都是假设,历史本来就是偶然性很强的项目



中国好车无忧


1912年2月12日,隆裕皇太后交出皇印,宣统帝溥仪宣布退位,统治中国二百六十七年的清王朝灭亡。

当时的慈禧太后已经去世四年,因此很多人好奇,慈禧太后如果多活一些年的话,1912年大清会灭亡吗?

慈禧是晚清的最高统治者,是皇权路上不甘屈居男人背后的传奇女性,她心机深沉,善于钻营,为了个人的权欲,不惜动用一切手段,独揽朝中政治大权,同时驾驭大臣也很有计策,的确是当时朝廷的主心骨。

慈禧的治国能力还是有的,毕竟她实际掌权并且统治晚清47年,是中国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的女性。

汉朝吕后执政15年,唐朝武则天执政30年,这点都不如慈禧时间长,倘若慈禧没有能力,估计也坐不久这个位置。

慈禧加速了清朝的灭亡,是毋容置疑的道理, 在位期间,骄奢淫逸,为了贪图自己享乐,而置民众于水火。

当时慈禧执政的清政府是外忧内患的国家,列强无数次占领以及瓜分,就算慈禧没有死,她也无法掌控局势。



当时各地的苛捐杂税导致百姓对朝廷已经失望至极,已经没有人站出来支持清政府,清政府失去了民心基础,导致反清风潮流行起来,大势所趋。

清朝灭亡的直接原因是袁世凯逼迫隆裕皇太后和溥仪退位,慈禧如果在世,固然有牵制袁世凯等人的能力。

但是自从辛亥革命爆发后,西方思想传入内地,南方数省纷纷宣布脱离朝廷,即便慈禧在世,她也没办法抵挡这强大的革命浪潮。

慈禧更不能抵挡虎视眈眈窥探大清的列强们,晚清政府当时就像一座危房,轻轻一踹,就会轰然倒塌,即便慈禧在世,也改变不了什么。历史的车轮滚滚,不会因为一个人的存在而停止,因此不论慈禧是否在世,都不能为大清续命,大清朝都脱离不了亡国的命运,都是历史的趋势。


小聪历史客栈


先说答案,会,但是过程也许会曲折一些,仅仅是也许。这曲折,大概就是武昌攻防更加惨烈一些,南北对峙更持久一些,无碍大局。

慈禧是1835年出生,1908年去世,当时是74岁。中国有句俗话叫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喊自己去。慈禧活过了七十三,如果续命到1912年,就是78岁,距离八十四更进一步。

之所以要说年龄,是因为有一个无可辩驳的自然规律,人的衰老,必然带来精力的衰颓,而作为封建统治者,这是一个对个人精力要求非常高的工种。所以78岁的慈禧,虽然仍有拥有丰富的政治经验,但她的精力能否支持她继续掌握这个庞大的国家,尤其是其臃肿而暮气沉沉的官僚体系,是很成疑问的。


(慈禧 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

多数人觉得,只要慈禧活着,清朝应该就不会灭亡。这显然是由之前的历史经验得出的结论。诚然,慈禧成功化解了近代以来多次政治、军事危机,不管在国家主权上她如何丧权辱国,她的确做到了稳定基本统治。但这一点,也离不开晚清政府官僚体系的配合,尤其以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为代表的一大批汉族地主官僚。这是清朝统治者在太平天国战争中就已经发现,满洲勋贵集团,已经丧失了最基本的政治、军事能力,无力维护清朝统治,所以定下的基本国策,就是重用汉族官僚以稳定统治,这一政策从咸丰到慈禧一直予以贯彻。这些官僚也的确回报了清朝统治者。在历次危机中,尽管各有取舍,但从未动摇过清朝统治的合法性。这些人中,张之洞死于1909年,也就是说,到1912年的时候,尚在人间的慈禧太后,环顾四周,可以任用的,能力相对过关的汉族官僚,就只剩下袁世凯。至于一班年轻的满洲贵族,能力如何,众所周知,显然不是多给他们几年时间就能有所改观的。(张之洞 老臣累了,下线了,886)

曾有人说,如果慈禧活着,会以权术驾驭袁世凯,后者无法完全控制北洋新军。然而就当时的环境看,自太平天国来,清政府的主要国防力量,就是汉族地主阶级武装,先有湘军后有淮军,荣禄虽是满洲人,掌握的武卫军实际上仍旧是以李鸿章派系的力量为主。所以在当时,真正能够掌控北洋新军的显然也只有袁世凯,这一点已被辛亥革命的历史所证明。慈禧作为一个成熟的统治者,也早就看到了这一点,所以在她生前并没有分袁世凯的权。因为在当时,无人有此力量、地位和才能,来分袁世凯的兵权。

(袁世凯 我的机会来了!)

袁世凯的为人,以后有机会可以另论,在此只是做一假设。1912年的袁世凯,手握国内最强劲的武装力量北洋新军,面对战术和装备素养都远逊于己的革命新军,回首望见紫禁城中已经78岁高龄的老妇人时,是会有鞠躬尽瘁的忠诚?还是袖手旁观的诡诈呢?

最后,天下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封建腐朽政权的毁灭,在当时已经是不可逆转的大势了。


树新古


慈禧虽为一介女流却如同女皇一般的存在,她掌控晚清实权49年,超过了历史上的大多数封建帝王。而之所以她能掌控晚清政权那么长的时间,其实跟她为人心狠手辣和过人的驭人之术是分不开的。但是慈禧的历史评价却非常差,向十一国宣战,结果引来了八国联军侵华,她自己是逃跑了却让老百姓遭难了,最后经过割地赔偿才将八国联军“送”走,而慈禧的这些种种罪恶史料上都帮她记着呢!


1908年慈禧走完了她罪恶的一生,而此时的大清已经岌岌可危了,再加上年幼的末代皇帝溥仪和懦弱的隆裕太后主政,在袁世凯的忽悠下,1912年清朝结束了它的296年国命,袁世凯继任为民国临时大总统。

那么,慈禧太后如果多活一些年的话,1912年大清会灭亡吗?

其实当时清朝灭亡是迟早的事,即使慈禧活着也挽回不了这样的局面。但是慈禧活着能延续它灭亡的时间,最起码1912年能撑过去!下面我来说说原因:



清朝之所以在1912年宣布灭亡,很大一部分原因跟袁世凯有关,袁世凯在隆裕太后面前夸大起义军是如何强大,并忽悠隆裕太后说一旦被起义军推翻了清朝,她跟溥仪的下场会是如何的惨,如果她能主动退位,袁世凯能保她们平安,懦弱的隆裕太后在听了这些话后,默默地拟好了退位诏书,宣布了大清灭亡!


如果慈禧当时活着,以她的驭人之术,袁世凯是断然不敢去忽悠她的,而最终大清会以另外一种方式在另外一个灭亡!


唐古看今


慈溪的驭人术很成功,若慈溪在,大清不会亡。

历史有很大的必然性,也有很大的机会性,辛亥革命的成功更多的是偶然性,虽然从长远看大清必亡,但当时没有能驾驭袁世凯的满清贵胄也是一个很大的原因。太平天国运动不可谓不波澜壮阔,失败了,一二次鸦片战争不可谓不凄惨,大清未亡,义和团运动不可谓不风起云涌,失败了,中日甲午战争不可谓不丢人,大清未亡……这些都证明一个大一统的王朝还深得老百姓人心,曾国藩的实力当时远胜袁世凯,袁世凯成功了,那是因为淳亲王无法驾驭袁世凯和群臣,八国联军进北京慈溪仓皇出逃尚且能够让清不亡,更多的是慈溪的驭人之术在起作用。




陇上翠


慈禧太后如果多活一些年的话,1912年大清可能还不会灭亡,但是只要是慈禧当权,大清灭亡只是时间的问题!

虽然慈禧专权的时候,也做了不少事情,比如为了面子而向全世界宣战,算是很有骨气的一件事,可是她带给大清的更多的是灾难!

清朝的灭亡虽然与满清的统治阶级腐朽有关,但是,这也得与当时世界的大环境有关。当时的世界在资本主义国家主导下,工业革命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资本主义的蓬勃发展,对西方国家的社会、经济、思想带来的彻底改变、尤其是综合国力的提升

资本主义带有扩张性和剥削性,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之下,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生产力极大地提高,原来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与市场已经不能满足于国内的需求,在资本利益的驱动下,人性最丑陋的一面被驱动,也就是资本主义丑陋的一面,他们解决的办法就是进行资本掠夺,掠夺还不满足,就进行殖民统治,所谓的日不落帝国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

当时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都与清王朝的格格不入,洋人在与清王朝接触中,渐渐地认识到清朝就是一只“纸老虎”,随即在贸易逆差的影响下,英国议会认为这时候给大清一点颜色看看了,于是发动了罪恶的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之后,清王朝的有志之士渐渐认识到自己的落后,开始思考清王朝的未来,这才开始翻译学习西方的著作,后来便有了资本性质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中,清王朝似乎看到了中兴的希望,大家办学堂,造船造炮,练新兵,建工厂,炼钢铁,全国上下一片工业兴旺的样子。但是,甲午战争的失败,浇灭了这一点兴旺的火苗,洋务运动失败!

咱们可以假设一下。如果慈禧能够像日本一样,举国家之力,贵族带头进行全民学习西方,全民进行工业革命,完全有可能翻盘,成为继日本之后的亚洲强国,甚至朝贡日本。

可是慈禧这个嗜权如命的老太婆,怕自己没有了权势,怕大清在别人手中太强大起来,对待洋务运动她只做了个面子工程,然后继续腐朽着,仍然每天一百多道菜地享受着奢侈的生活。

接下来,大家热情似火地搞起了维新运动,这本是清朝最好的一次翻盘的机会,但是却被慈禧扼杀了。

洋务运动本是有益于清王朝的,但是,慈禧觉得洋务派完全是和自己作对,搞的是权力颠覆活动。

洋务运动是一次从政治制度上学习西方,进行制度改良的政治运动。虽然也不怎么适合当时的中国,但是你要看到,这是两千多年来,古老的中国自我进行的一次政治制度的改革,他要抛弃许多中国人的谨遵的礼法,与封建专制制度,这在当时来说就是一次革命!

这一次慈禧直接配派兵镇压,并残酷地杀害了“戊戌六君子”,清王朝最后一次自我改革演变为流血的运动!

之后,慈禧囚禁光绪,康梁被迫逃亡,甚至后来,慈禧觉得光绪长大了,不听话了,产生了废光绪立溥儁(jùn)的想法!

慈禧就好比大家长,而大清就是他的孩子,西方国家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她看着别家孩子在努力奋斗,她却不以为然,仍然我行我素,不思进取,完全不顾世界的发展趋势,不睁眼看看世界,真像是一只昏昏的东方母狮子,这样的领导者领导下的大清能不亡吗?


南山居史


历史虽然不能假设,但许多偶然事件也会扭曲历史的进程。至于慈禧不死的话,很多事件就不可能发生。例如,袁世凯不可能逼清帝退位,因为袁世凯的命运是跟慈禧绑在一起的,袁世凯得手,也是瞧准了机会才出手的,朝中己无人主事,一个屋子的中梁腐朽了,房子才会垮下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