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往无前 奏响战“疫”二重唱

■河南经济报记者 高青坡 实习记者 周中华 通讯员 郭运栓 李振生

“人员分工要调整一下,李会娟调整到指挥部办公室,担任办公室主任……”1月26日,在方城县二郎庙镇疫情防控调度会上,二郎庙镇疫情防控指挥部总指挥长范庆伟下达了最新指令。

疫情防控,每一名基层干部都是战士。接到命令的二郎庙镇综治办专职副主任李会娟,顾不上家里患有严重脑梗塞后遗症、老年痴呆症的82岁老母亲和上高一的女儿及上小学四年级的儿子,和同在二郎庙镇政府工作的丈夫打了个招呼,就第一时间到镇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报到。当看到上百个湖北(武汉)返乡人员的信息需要进一步排查和很多上级交办的任务时,李会娟立即做了简单分工,同另外两名同事开始逐村逐人了解情况。

原本以为,信息排查清楚后会轻松一点。谁知随着疫情的发展,这样的工作状态居然成了家常便饭。全镇29个行政村每天的返乡人员信息不停上报,需要逐人再排查,上级协查指令也越来越密集,有的指令信息不太完善,排查起来工作难度较大,李会娟经常加班到后半夜。连续多天的连轴转,2月11日晚,身体素质一向很好的李会娟自觉异常,测量了两次体温都是37.3度。特殊时期,李会娟不敢大意,立即报告了镇党委书记,自觉居家隔离。不过,好在虚惊一场,经过医院两次检查,李会娟最终被排除了怀疑。尽管医生关切地叮嘱她不要劳累过度,但战斗没有结束,哪能下战场?李会娟义无反顾地回到了工作岗位。

针对返乡人员出台防控措施、建立卡点值守制度、网格化机制的建立与运营等都是镇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的重要工作。这曾让李会娟头疼了一阵子。不明白就多请示,向专业部门请教、向兄弟乡镇请教;向指挥长请示,向县指挥部请示,工作中的盲点终于一个个被攻破,李会娟慢慢地形成了一套严密的工作流程,各种信息、指令、行文、防控措施等都有了规范化的管理手段。

随着疫情被逐步控制,为安全有序组织务工人员返岗,从审核签批返岗人员纸质版健康证明,再到组织培训、督促镇村两级实施电子健康码的审批注册等也都成了李会娟每日必修的课程。机关同志都半开玩笑地说:“打开微信,每天看到最多的就是你发的各种指令、通知。”

丈夫张青华是单位公认的“拼命三郎”。疫情期间,他分包望花湖水库下游史庄村的疫情防控工作。史庄村全村外出务工人员近300人,“村村通”道路四通八达,不易管控。1月23日晚8时,张青华接到镇疫情防控指挥部通知,告诉他史庄村当晚有一名武汉返乡人员,因发热正在县医院接受检查,要求立即追踪其返乡轨迹。接到通知,张青华立即多方联系排查,终于弄清楚了当事人的返乡轨迹以及密切接触人员,当即落实了隔离防护措施,并和当事人耐心交流,安抚情绪,多方协调帮助解决家庭生活难题。当事人隔离观察期满出院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张青华打电话,感谢他的悉心关怀。

类似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史庄村1月份以来返乡人员接近300人。张青华统一建立了微信群,关注大家的心理诉求和日常所需。他统筹使用村组干部及党员力量,号召普通群众加入志愿者队伍,织密疫情防控这张网,每天同村组干部及党员群众一道值守卡点,常常到后半夜。在封村封路的严密防控下,村民们的日常生活受到了影响。为切实解决群众无法外出购买生活必需品的难题,张青华组织网格员每天摸清群众生活所需,由村组干部统一采购,分发给群众。

张青华把群众当成亲人,群众也把他当成主心骨。在上级组织部门要求尽快宣传提升“学习强国”及裕安码注册量时,他一个链接发到村里的返乡人员微信群,群里200多名村民立即响应,纷纷注册,反映速度堪比制度严明的机关单位工作群。其他包村同志闻听此事都羡慕不已。

然而,李会娟、张青华成了“工作狂”,这对孩子来说却是“打击”。工作间歇,每每接到女儿哭诉的电话,李会娟也会暗自落泪。

李会娟的女儿张愉梳今年15岁,正读高中一年级。疫情期间,女儿每天既要完成自己高强度的学习任务,还要照顾弟弟上网课,为其辅导作业等。更辛苦的是,女儿还要照顾患有脑梗塞后遗症和老年痴呆症的外婆,帮助外婆按时服药,时刻叮嘱她不能外出。每天中午,女儿还负责给外婆和弟弟做面条吃。时间长了,调皮的儿子说:“妈,我实在不想吃面条了,你让我姐炒个土豆丝吧!”可是,不常做饭的女儿没把握好火候,炒土豆丝时锅居然着火了,吓得女儿扔下锅就跑……当女儿惊魂未定地和爸爸妈妈说起这件事儿时,他们虽然嘴上说着“没事、没事”,但都惊出了一身冷汗,感到后怕。

有人说,当危险来临的时候,每个人都会有一种潜意识——要保护自己最重要的人。但当疫情肆虐的时候,这平凡的一家人却是带着本能的爱,与全县干群一道,互相守望鼓励,向着充满阳光的春天走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