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从农村走到北京,仰望星空,一往无前

前言:谈及新东方,人们都会想到俞敏洪这个人物。可是,真实的俞敏洪,身材瘦弱,面容憔悴,眼睛浮肿,很难想象创造了新东方神话的,是这样一位看起来毫不起眼的人。

高考,给了那些平凡家庭出身的人,一个出人头地的机会。

俞敏洪,农民子弟出身,没有一技之长,没有显赫的家世,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唯有通过高考。

俞敏洪8岁那年,母亲带他去上海游玩,这也是俞敏洪第一次看到了外面的世界,看到了长江的滚滚,上海的繁华,街道的热闹。

这时的他,内心跃跃欲试,想要行万里路,感受外面的精彩世界。他渴望到外面看看,幻想长大后要走出村庄,走向更远的地方。

而离开农村,他仅有的选择就是考大学

俞敏洪高中毕业后有两个选择:作一个农民,一辈子过着枯燥无味的农村生活,或者离开农村,去外面的世界闯荡一番天地。

他选择了高考,义无反顾,在一条改变命运的路上,越走越远。

一.两次高考失利

俞敏洪上中学时,农村教学条件有限,读书并不容易。

当地的教育资源稀缺,一个家庭仅允许一个孩子读高中,俞敏洪姐弟俩都到了上高中的年龄,由于姐姐在初中成绩非常出色,老师选姐姐去读高中,俞敏洪便停留在了初中。

初中毕业后,他便到生产队里种田,开拖拉机。

一次,俞敏洪的母亲,听说村里有一家女孩不去读书了,于是费尽周折找到校长,请求校长允许俞敏洪顶替那个女孩的名额,俞敏洪才有了希望继续读高中。

俞敏洪高一下半期才进入高中,当时同学们在高中已经上了快两个学期了,俞敏洪的功课难以跟上进度,可是高考就快来临。

经过10个月的复习,俞敏洪参加了1978年的第一次高考,志愿填报了江苏省常熟师专。

两个月后,大学通知迟迟不来,后来母亲去打听才知道,俞敏洪与该大学的录取分数线相差5分,第1次高考便与大学失之交臂。

俞敏洪不甘心,要准备参加第2次高考。

备考期间他当了一段时间的代课老师,因为大队初中教英语的老师怀孕了,要回家生孩子,学生的英语课就没人上,于是校长就找到了俞敏洪,让他做临时代课老师。

那时,只有16岁的俞敏洪,边代课边复习。

代课时,俞敏洪把业余时间都用在自学上,他白天教学、打篮球,晚上就在煤油灯下复习语文、政治、地理等课程。

俞敏洪的室友是一名年迈的教师,与俞敏洪相处很好。

在深夜里他总是看见灯下备课的俞敏洪将笔轻轻放下,仰头望着窗外出神,然后发出一声轻轻的叹息。

他知道俞敏洪的叹息里有渴望,有一颗不安分的心,他自己也曾经有一颗年轻的心,可是随着时光的流逝,自己早已成家立业,梦想也越来越远。

叔本华说:“人一旦有了牵挂,有了顾虑,就很难再有放手一搏的勇气了。”

俞敏洪还年轻,他还有很多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他经常鼓励俞敏洪,希望他不要只看到眼前安逸的生活,在他的鼓励下,俞敏洪变得更加勤奋。

1979年高考又开始了,俞敏洪报了名,再度进入考场。

这一年俞敏洪的高考总分过了录取分数线,可是英语只有55分,而常熟师专的录取分数线变成了60分,他再度落榜。

俞敏洪:从农村走到北京,仰望星空,一往无前

二.走向北大

两次高考失利,俞敏洪受到了很大的打击。

他将自己关在屋子里,一言不发,心想:

“或许自己的将来就和窗外许许多多的同年人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安分守己的过着平静的生活。”

俞敏洪的母亲,见儿子这么失落,并鼓励他:

“这次考试你已经很努力了,不要这么灰心丧气,只要肯奋斗晚一年,考上好大学,也是一样的,好好准备,明年再考。”

一天,俞敏洪高中的一个音乐老师告诉他,教育局准备办个专门针对英语高考的辅导班,俞敏洪抓住了机会,报名了。

当时辅导班里大概有八九十人,录取标准基本是按照高考的分数往下排的,尽管俞敏洪的分数排在前40名的最后,他还是被录取了。

他还当上了副班长,因为其他同学都只参加了一次高考,俞敏洪参加了两次,老师指定俞敏洪当副班长。

这对俞敏洪是个很大的促进,既然是副班长就要认真学习。

俞敏洪带领大家一起拼命,早上带头起来晨读,和大家一起读单词,背课文,做题讨论,晚上熄灯后大家全部打着手电筒,在被窝里背书。

他一天也不休息,整天背课文,俞敏洪把四五十篇课文背得滚瓜烂熟。努力复习了一段时间,俞敏洪的英语成绩有了显著提高。

刚到班里的时候,俞敏洪的成绩还在倒数第10名,寒假的一个礼拜,俞敏洪成绩像开挂一般,超过了很多同学,直到变成全班第一。

成绩的突飞猛进给了俞敏洪很大的信心,他梦想的大学不再是常熟师专,而是北京大学

第3次高考过后,俞敏洪考了387分,而那一年北大的录取分数线是380分。俞敏洪的母亲听到这个消息激动得痛哭流涕,感叹对儿子的付出都没有白费。

领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成了俞敏洪一生的转折点。

走进北大,他的生命从此沿着与同龄乡下人不一样的轨迹前行,越行越远,越行越精彩

俞敏洪:从农村走到北京,仰望星空,一往无前

三.自卑的小丑

拿着通知书去往北京,这一路对他来说都是新鲜的。

他从来没有想过,北大是自己能够上学的地方,北大是他心中的一块圣地,觉得永远够不着。

来到北京大学,他满心欢喜,边走边看,博雅塔,未名湖……北大的每一处风景都激发着他的满腔热情与鸿鹄之志。

那一刻,俞敏洪感到他的未来如同星光大道,从脚下一直铺向了辉煌无比的未来。

然而进入北大带给他的快乐太短暂,更多的是漫漫长夜的自卑

北京大学人才济济,精英辈出,

大学时代的俞敏洪,在同学的眼里只是个配角

上学的时候俞敏洪几乎不会说普通话,一张嘴就带有江阴土味,说英语更加不可想象。

第1次班会上,俞敏洪的自我介绍,被班长站嘲笑:“俞敏洪,你能不能不讲日语?”

老师也说他:“你除了俞敏洪三个字能让人听懂外,恐怕在说什么也听不懂了。”

因为自己是班里唯一从农村来的,他心里很自卑,经常自己一个人发呆。

他常坐在窗前,充满感伤,情不自禁地长叹一口气道:“我真的好想家,好想回到江阴农村。”

在人们的想象中,北大学子的生活是非常美好的,也有很多美好的回忆。

但是俞敏洪在大学生活中是孤独和自卑的,一个农村孩子走进大城市之后的转变是深刻而又痛苦的。

面容清瘦,身材高挑,流着一头自暴自弃,愤世嫉俗的长发,俞敏洪在北大求学时一点都不开心,也丝毫不浪漫。

熟悉俞敏洪的人都知道,不谈他上大学之前的农民生涯,仅仅看他在大学校园里的表现,也是个再普通不过的学生。

没有突出的特长,没有显赫的背景,没有出众的仪表,而且还在最重视语言能力的英语系,操着一口浓浓的乡音方言。

那几年俞敏洪备受煎熬与受打击,他是穿着带补丁的衣服走进北大校园的,上体育课时老师从来不叫他的名字,通常都是吼一嗓子:“大补丁来做个动作。”

体育老师的话一出口,立刻引起了全班同学的哄堂大笑,臊的俞敏洪狼狈不堪,无地自容。

俞敏洪的高考英语成绩并不差,被分到了a班,但是因为听说水平一般,一个月后便被贬到了c班,他的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要知道留在c班的主要是那些语音语调及听力有障碍的同学。

后来俞敏洪怀疑自己的智商和其他同学有差距:

“那些同学平时看着学习并不怎么认真,但一到期末考试就能考出好成绩,而自己每天学习时间都要比他们多两三个小时,但每次期末考试都是在全班倒数第几名。”

为此俞敏洪郁闷不已,他极度自卑,看不起自己,走不出自卑的阴影

可以说俞敏洪的大学生活不是成功的,考上北大的俞敏洪短时期内难以适应北大的气氛与文化。

俞敏洪:从农村走到北京,仰望星空,一往无前

四.小草也会长成参天大树

在北大求学期间,他一直是个沉默寡言,木讷呆板的旁观者。

而正是做惯了旁观者的俞敏洪,逐渐逝去了北大人常见的浮躁之气,学会了坚毅与接受不完美的自己,不断成长。

然而在北大的5年,对俞敏洪又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折磨

俞敏洪说:“因为每天都要跟优秀的人比拼,比拼的结果是逼迫自己成长,也许超越不了周围那些出类拔萃的尖子生,但是你的成长是必然的。”

当身边充满了比你优秀的同年人,你该怎么办?

有两种选择,以充满仇恨,恨不得把他们全部摧毁,或者强迫自己向他们学习。很明显,俞敏洪选择了后者。

读书,他学会了明事

俞敏洪大学时间大都安排在了图书馆,北大图书馆汗牛充栋的藏书,喂饱了精神饥渴的俞敏洪。

他以平均一天两本书的速度,在一年内读了600多本书,将中国历史和文学典籍看了十之六七,《论语》、《曾国藩家书》、《资治通鉴》、《孙子兵法》、《三国演义》等他非常熟悉。

他对三国演义异常痴迷,将这本书奉为圣经,宋代开国宰相赵普说自己是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后来俞敏洪则是一把广告刷打天下,一部三国演义治学校。

在北大求学的5年,俞敏洪累计阅读图书800多本,书籍所提供给俞敏洪的,远远不止是技巧。

汤显祖曾说:“不进入天下,不能说相天下之士。”

俞敏洪对三国演义的痴迷使他对用人与管理洞若观火,对于如何协调人际矛盾,如何做好管理者,都有莫大的帮助。

比如,他坚持4年为寝室打扫卫生,得到室友的认可,为新东方的发展打下了人际关系的基石。

俞敏洪曾经这样描述:“到了北大以后,我每天为宿舍打扫卫生,这一打扫就打扫了4年,所以我们宿舍从来没排过卫生值日表。

另外我每天都拎着宿舍的水瓶去给同学打水,把它当成一种体育锻炼。大家看我打水习惯了,还产生了这样一种情况,有的时候我忘了打水,同学就说俞敏洪怎么还不去打水!

但是我并不觉得这是一件多么吃亏的事情,因为大家都是同学,互相帮助是理所当然的。”

又过了10年,到了1995年底,新东方做到了一定规模,俞敏洪希望找合作者就跑到美国和加拿大去寻找他的那些同学。

他们在大学的时候都是俞敏洪人生的榜样,俞敏洪为了诱惑他们回来还带了一大把美元,每天在美国非常大方的花钱,想让他们知道在中国也能赚钱。

俞敏洪想大概这样就能让他们回来,后来他们回来了,但是给了他一个十分意外的理由。

他们说:“俞敏洪我们回去是冲着你过去为我们打扫了4年寝室,我们知道你有这样的一种精神,所以你有饭吃肯定不会给我们粥喝,所以让我们一起回中国,共同干新东方。”

这才有了新东方的今天。

即使是一颗不起眼的小草,也有做一棵树的梦想

俞敏洪就是一株是不起眼的小草,用徐小平调侃的话形容:“我,北大团委文化部长;王强,北大艺术团团长;俞敏洪,观众,而且是大礼堂某个角落里的站票观众。”

而现在,从土地上仰望大树,仰望星空的小草,慢慢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