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这位“80后”“撕疫”44天,今天刷屏大半个中国!

“古之善为医者,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

这是一句流传了千年的古训!

对于涂思义这位福建80后中医来说,

“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就是他的行医准则,

他说接触中医几十年,作为重症科医生,面对疫情他首当其冲。


福建这位“80后”“撕疫”44天,今天刷屏大半个中国!

那日,来自福建中医院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的医生涂思义,已经在武汉“撕疫”了44天。


连续作战的疲惫就在他两个孩子的视频中化解了,即使戴着口罩也能看出他灿烂的笑容,他说:“这是我家的两只小神兽。”


以前他的朋友圈,就是晒娃、带小宝宝找食,偶尔还被大宝跳绳时的视频逗得直乐……

涂思义的两个孩子想念爸爸


1月26日也就是大年初二起,一切都变了,包括朋友圈。


福建援鄂医疗队要去抗击病毒,他是第一批队员。


临行前他问护士老婆:“我能去吗?”她说:“要不是因为两个娃没人带,我都想跟你一起去并肩战斗!”


离家时,7岁的女儿紧紧抱着老爸不让走。到了武汉,涂思义躲在没人的地方,才敢打开女儿画到凌晨的爱心绘本,仰脸45度,怕眼泪流下来。


到后次日,战役日记开启。


初到武汉时入住的迷彩帐篷,从武汉市中心医院转战到金银潭医院的凌晨,进宾馆后自己划分的清洁区和污染区……


他还拍下了寒冬将至时的第一枝花,甚是暖心。


雪后脚印,浅浅深深。


元宵、拗九粥、武汉热干面,温暖备至。


涂思义竭尽全力扶起暂时倒下的人,度过艰难。


年逾古稀的老人经过他14天悉心照料后,安康出院。但老人夜至难眠,因为失去老伴的痛始终铭记……涂思义下班后和他聊天,通过舌诊和问询开药方,让老人终于安枕,汇报“服药第一夜,6小时21分”。


事实上,“轻度焦虑”也曾困扰着他,难得睡上一次好觉。但他说不灭病毒誓不休。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我自幼接触中医,不忘初心,一心想成为良医。”


2月3日,他们转战到金银潭医院,第二天涂思义便全副武装走进病房。


福建医疗队135人分成早中晚三个班,每班分两个治疗组,每个治疗组8个医生,护士十余人。涂思义被分在第1组,负责1床到24床。


“医生,10床血糖高”“医生,6床发烧,胃痛,腹泻”“医生,45床要跟你聊天”“医生,2床5天没大便了,很着急”“医生,18床口干、便秘、肛周瘙痒”“医生,29床尿道口溃疡,渗血”“医生,1床新收一个病人”……


涂思义镇定自若,他通过把脉舌诊检查看所有病人,并且用纸记录每个病人的症状,拍照后传到医疗组群。


已经稳定病情的,首选“话疗”。


有位武汉杂技大哥因曾到泉州演出,就和他聊得起劲。


再然后话题就多了,一个个拉起了家常,笑声充塞整个病房。


貌似30岁的花甲老姐还分享自己的保养良方:“我一辈子都热情积极,能感染身边的每个人,同一病房的19床刚来吃不下,睡不着,我给开导后,吃喝拉撒睡都杠杠的。”


一整圈下来,涂思义已汗流浃背,滴水未沾,护目镜全都模糊了。但病房里的欢笑,似乎让他们回到了春天。


出病房前,大家欢快的合影。有一位大哥说妻子一直咳嗽,就翻出新拍的CT片给涂医生看,他说没事。大哥意犹未尽:“我虽然看不清你的脸,但我能感受到你的耐心、热情和乐观。”


连续8小时工作,他的防护服里已是一片汪洋。回到驻地,他晒出了那张合影。


“为什么这么近?我想说的是: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治疗也是疗心。”

把中药对联穿在身上


“涂医生,你这是写的什么啊?”


“厚朴行医长存远志,苁蓉施药敢不细辛。”


这是他防护服前面写的长联,转身之后就看到了这个。


“大将军立远志,苁蓉千里光;白头翁持大戟,常山万年青。”


横批“附子当归”。


福建这位“80后”“撕疫”44天,今天刷屏大半个中国!

防护服写着中药对联的涂医生,正在查看病人情况



病人们常吃不下饭,不敢看电视;这时“防护服文化”诞生了,动漫、美食、小花、小草,还有“加油”,让他们又恢复了轻松的状态。


“其实大部分患者对中医中药并不了解,我写对联也是个引子。聊聊中医,转移他们的注意力,放松心情。”


他们的中医治疗团队有6个人,由李希主任带队,大家为每个病人制定个性化的中医治疗方案,效果甚佳。


有一天,涂思义查房时,发现一位从其他病区转来的阿姨。她插着鼻氧管躺着,眼神黯淡,但紧紧盯着他身上的中药对联。他马上发挥自己“身心同治”的“话疗”,跟阿姨热聊后:知道阿姨62岁,病情很重,心情几近崩溃,已经躺了22天,从没下过床。


从鼓励阿姨站起来到扶着阿姨起身,她靠着他下床,腿脚慢慢使劲、终于站稳在地上的一瞬间,阿姨哭了。她热泪盈眶给儿子发视频:“儿子,妈妈今天站起来了……”

阿姨卧床22天后重新站起来的兴奋


阿姨从此就把涂思义当成救命恩人,可那只是他们首次见面。


从那以后,涂医生时常叮嘱阿姨早上时候要自己多拍背,每天三到五次定时俯卧位,咳嗽,有利肺部的痰液外排;还特地请了护士帮她洗澡、更换衣服,第二天就能看到她精神抖擞的样子。


福建这位“80后”“撕疫”44天,今天刷屏大半个中国!

阿姨(左)清洗后焕然一新,和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外科护士长林静(右)合照


一次,阿姨正在做康复时,由于氧饱和度突然下降,值班医生检查后给她上了一个经鼻高流量氧疗机器。她感觉不舒服,嚷嚷着说要找涂医生,甚至还喊出“涂医生救我……”


“同事给我打电话,于是我通过电话给她安抚和指导。特殊时期的病人太难了,一定不能无视他们的感受,心理疏导是极其关键的。只要感觉到他们心里有哪些不对之处,一定要认真对待耐心沟通。”


涂思义也碰到过很难处理的事情,有两个病人突然从轻症转为危重症,都是60岁左右的糖尿病人,一个控制住了,一个却已走了……


“危重症患者的生死分歧,目前很多医生在探索,我认为这跟病人自身体质和心理素质都有关。从轻症到重症,就像从第10个台阶跨到第8个;但是从重症到危重,就是一步从第8个台阶跨到第2个。帮助他们建立信心,这非常重要。”


在闽南乡下长大的他,从小就看着妈妈采药给邻居治病,也想要救死扶伤。于是便到了福建中医药大学学中医,那时他背诵的唐代孙思邈所著的《大医精诚》,始终牢记于心: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风暴眼”的哪吒


到这里后,汤思义甚是崇拜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把他奉为新偶像。


自从第一批7名新冠肺炎患者转入金银潭医院后,这里就成为备受关注的“疫情风暴眼”,特别是该院院长张定宇还患有渐冻症,他说自己双腿已经渐渐萎缩:“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从病毒手里,抢回更多的病人。”


在这里,张定宇看到了最初的患者:“(气管插管)插一个没一个,那种感觉太痛苦了。”妻子在前线感染,同事战友离去:从29岁的医生彭银华,到57岁的梅仲明主任,每一个都可以把常人压垮。


但是涂思义几次在病区看到他,张院长总是精神抖擞的样子,口罩上方的眼睛透着笑意,送花送元宵,感谢福建援鄂医疗队贡献的病患治愈率。

福建这位“80后”“撕疫”44天,今天刷屏大半个中国!

涂思义(右)记得张定宇院长(左)说过:“在我们最困难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福建队的这种支援是实实在在的。你们描绘的那种(战疫大捷)景象,深深刻在我的脑海里,深深刻在了武汉、湖北、中国的大地上。”


“疫情发生后,张院长从没休息过一天,工作强度和压力巨大,但他都扛下来了,用饱满的精气神给大家加油打气,这就是我们的榜样。张院长是党员,我同时担任本院援鄂防抗疫情青年突击队队长,刚来武汉时也重温了入党誓词,并见证了优秀的战友入党。我们都已经做好了在这里抗战到底的准备。”


作为首批进驻这里的福建医生,涂思义和80后、90后同事们共同经历的这场“风暴”,而今已稍有缓和。


刚开始,病区中40张床根本不够用,硬生生挤到高峰时的53张床,病人害怕会死去,他们耐心用心理辅导让他们安心;现在床位已经缓和了许多,还略有空床;那时无创呼吸机也不够,他们就把隔壁床轻症患者不用的鼻氧管加长,把两根管子都供给重症病人;如今已经都不缺了。

福建这位“80后”“撕疫”44天,今天刷屏大半个中国!

福建首批援鄂医疗队短暂休整后,全体请战重返战场


无论说到哪里,涂医生总是语速均匀,笑声温和,怕都是会有的,但摆正心态,苦中作乐是必须的。


刚来时,武汉的湿冷天气让大家都很担心衣服干不了。他却笑着说,无需烦恼,湿衣服总会干的,湿衣服还能当湿化器。


唯一让她感觉愧疚的是,把家里的事都丢给了老婆:“等疫情结束了,我回去带着一家人好好吃一餐饭,然后再陪她看场电影。学中医的比较老土,不懂浪漫。”


他是个宠娃高手,时常在视频中把孩子逗乐:“爸爸的防护服又换颜色和款式了,是来自五湖四海的大家的爱心。今天的口罩蝴蝶结也绑得不一样,好不好看?”


“涂撕疫”——这就是同事们给他取的外号,他的朋友圈里都是。


“最开始,医院的收治能力根本达不到,这样子一步一步走来,国家不容易,全社会都在努力。很多朋友说你们医务人员太伟大,我说我们全国人民都很伟大,大部分人自觉地关着自己,每个人都在做贡献。古人云:宁可天下无疾苦,何惧架上药生尘;我说:但愿江城无疾苦,宁可床位空着等!”


说到这里,他又开怀大笑了起来。


他的微信头像,是个绑双髻、穿肚兜的呆萌小孩,喊出“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哪吒。他的“命”,就是护卫更多患者的命吧,和病魔厮杀到底,不由这老天夺走。

福建这位“80后”“撕疫”44天,今天刷屏大半个中国!

福建援鄂医疗队在金银潭医院,春色已近。 蔡艳萍摄

“撕疫”有着无穷的力量

救治每一个需要救治的人

这是他们的使命

也是他们的宿命


监制:陈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