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男女》:從隔閡到和解,一個家之所以為家的意義所在

“其實一家人住在一個屋簷下,照樣可以各過各的日子,可是從心裡產生的那種顧忌,才是一個家之所以為家的意義。”@gorxm

《飲食男女》作為李安導演的代表作之一,從1994年上映至今,時隔26年,豆瓣依然保持9.1的高分,可謂經典中的經典。李安是電影屆的奇人,其東西方結合的經歷讓其電影既融合了東方是神韻,又帶有西方的開放。經他導演的一部部電影,活了,也火了。

這部片子主要講一名臺灣菜名廚老朱早年喪妻,獨自一人撫養三名女兒。女兒長大後,他也退休了,無所事事的他每日照顧女兒們的起居,每週日晚上都會有一頓家庭聚餐,女兒們卻並不買單,各自有各自的心思。原本還可以跟廚藝界的好友老溫下下棋,切磋廚藝,可老溫突然間去世了,這更加劇了老朱的寂寞。

更為可憐的是,老朱的味覺失靈了,其唯一的樂趣也失去了趣味。在這種情形下,他該何去何從?女兒們思索著是不是該給老朱找個伴了,可讓所有人吃驚的是,老朱居然已經自己找好了心上人,對象還是大女兒的同學錦榮。

時間拉回到26年前,這樣的思想無疑是超前的,即便在現在,也不為大多數人所接受。可想而知,當時的李安受到了多大的詬病與質疑。也因此,才能體現出偉大導演的與眾不同之處,其思想總是前衛的,其理念總是先進的。整部片子的故事性很強,以幾大人物的經歷推動情節,主題也很明確,無非是飲食和男女這倆本能性的事物。但細細思考,還是有更多的深意展露在其中的,本文也將從三個方面來加以探討。

《飲食男女》:從隔閡到和解,一個家之所以為家的意義所在

01、 飲食:舌尖上的誘惑,靠週日聚餐維持感情,凡事皆在飯桌上解決

有人說這部片子最大的亮點在其美食盛宴,作為影片的一大主題,飲食在這部片子中的地位是舉足輕重的。一開始,便是相當生活化的場景,一位大廚在廚房準備菜品,烤鴨子,煮雞湯,蒸梅菜扣肉……熱烈滾燙的油鍋,嫻熟的切菜手法,噴香冒氣的美食出鍋,讓人垂涎欲滴。

由此引出了正片,開啟了一家人的第一次星期日晚餐。這一家人平日住一起,卻靠週日的一頓飯維持感情。飯桌上,各種美味佳餚,山珍海味,按理說應該讓人胃口大開,吃的很開心才對。可這家人吃飯時,完全沒有那種興奮感,取而代之的是例行的一餐,各吃各的,沒有溝通。好不容易有人說話了,還是挑剔菜品,味道不對,魚翅耗了,鹽沒放。

之後類似的飯局又出現過幾次,每次都是同樣豐盛的菜品,不同的是,每次有不一樣的話題。第一次是二女兒家倩宣佈自己買了一套房子,等房子交付就搬出去住。第二次是小女兒家寧說自己懷了男朋友的小孩,要搬出去住。第三次是大女兒家珍告知自己交了男朋友,打算結婚了。

再後一次聚餐上,菜品更為豐盛,雕花冬瓜,龍鳳呈祥,七星斑等等,吃飯的場景也很愉悅,喜悅歡快的歌曲,配上一大家子的觥籌交錯,大家吃的都很開心。無形中給人一種錯覺,這家人的關係恢復了,不再是冷冰冰的場景了,而是相當溫馨的場面。可酒足飯飽之際,老朱的一席話讓大家倍感驚愕。他要跟與女兒一般大的錦榮共度餘生。

影片最後,家倩獨自一人準備了一桌飯菜招待離去的親人,只有朱爸一人赴宴。席間,她給朱爸盛了碗湯,朱爸喝了一碗又一碗,突然間,他握著家倩的手,道了一聲:“女兒”。影片於此定格。

這一家子,吃是主題,是慾望,也是維繫關係的紐帶;可以狼吞虎嚥,可以山珍海味,也可以路邊攤吃碗麵依然吃得很開心,這家人很容易滿足;對待感情可以剋制,可以忍耐,可以憑著本能性的衝動行事,也可以做好萬全的準備,然後宣告一切。吃始終貫穿其中,是線索,也是感情的助推劑。

《飲食男女》:從隔閡到和解,一個家之所以為家的意義所在

02、 男女:萬物的本能,被壓抑的性,被剋制的慾望,藏著的是埃勒克特拉情結

作為影片的另一大主題,男女關係在影片中也有大量的體現。

  • 朱家大女兒家珍,一直以被前男友拋棄,對愛情不再抱有期望為理由,拒絕再談戀愛。她加入基督教,內心純潔,不談俗世愛情相關的事情,甚至有人提起,她也會立馬拒絕。在她心裡,她要一直守護父親,父親為了她們一直沒再娶,在他年老後,她理應肩負起照顧父親的角色。然而,這一切在她收到日復一日的情書後,被徹底粉碎了。她盛裝打扮,想要迎接愛情,卻被現實潑了冷水,原來是學生的惡作劇,終究是一場空。
  • 二女兒家倩,與前男友糾葛不清,雖然早已分手,卻還是保持著朋友關係。看得出她對他是有感情的,可是卻無法說破,只能壓抑著對他的感情。在這段感情中,她是徹徹底底的被動者。在與公司新來的上司李凱產生感情後,也不得不壓制了下來。她以為李凱正是傷害姐姐的人,殊不知這一切都是姐姐的編造。原本可能是一份真情實意,卻被她的剋制所破滅了。
  • 小女兒家寧,搶了同事的男朋友。跟其相處沒多久,便跟他單獨回了家,也因此懷了他的小孩。這是一份懵懂的愛情,一段不成熟的感情。
《飲食男女》:從隔閡到和解,一個家之所以為家的意義所在

這裡面感情的相處模式有很多解釋,但歸根結底還是原生家庭的影響。

在家珍身上,“埃勒克特拉情結”得到了體現。

埃勒克特拉是古希臘參與殺害母親的神話人物。“埃勒克特拉情結”概括的是女性在兒童時期形成的戀父憎母情結。同“俄狄普斯情結”一樣,“埃勒克特拉情結”也是兒童一般必然存在的傾向。

對於家珍來說,從小失去母親,她又是最大的孩子,理所當然地應該在家中發揮如同母親的作用。於是,她儼然以母親自居,管著兩個妹妹,甚至在愛情上,也是要陪著爸爸,一輩子留在家裡,也沒什麼不好。

對家倩來說,在姐姐說起對父親的瞭解後,她加了一句:“再小也比你瞭解他”。從影片中來看,也確實是這樣的。大姐有了戀情後便匆匆忙忙地趕去結婚了,小妹也是很快懷孕搬走了,最後只有她一個人陪著父親。陪父親參加葬禮,給父親做飯,注意父親去醫院檢查身體了。

甚至她最喜歡的燒菜,也是繼承的父親的職業。在她的回憶裡,小時候父親給他做戒指的場面太溫馨了,那份留戀,那份溫暖,全都寫在了臉上。她想繼承父親的事業,可是被拒絕了,於是只能到別人家中燒菜給他人吃。她對父親也是充滿了濃濃的愛的。

對於家寧來說,背後對應的是對愛的爭奪,在家中,作為老三,上面有兩位優秀的姐姐,她從小便沒有存在感,只能靠爭搶來奪得父親的愛。所以在愛情裡面,她也採用了同樣的模式。

男女關係乃萬物本能,在這方面的約束會得不償失。一旦崩裂,便如洪水猛獸般襲來,讓人無法應對,所以三個女兒的感情生活來得都很快。而這背後,是女孩的戀父情結,是原生家庭帶來的影響。

《飲食男女》:從隔閡到和解,一個家之所以為家的意義所在

03、 親情:分離與團聚,從大家庭迴歸小家庭,從代系隔閡到再度和解

從一開始,家倩就想著早點獨立出來,她覺得自己跟父親相處不來,彼此間互相看不順眼,搬出去對大家都好。為此,她用自己的積蓄買了屬於自己的房子,想一交房就搬出去。後來開發商跑路了,家倩只能留在家裡。

而家珍,口口聲聲說自己要一直守著父親,甚至一直留在這個家裡也未為不可。卻在遇到體育老師後,很快就考慮結婚了。只一頓飯的功夫,她便向家人宣佈自己談了男朋友,並且準備結婚,要搬出去住。並立馬跟著體育老師回去了。從此,離開了家。

家寧也是人小鬼大,搶了別人的男朋友不說,還未婚先孕了,於是不得不搬出家。她離開家的時候,甚至沒有一絲留戀。這個家對大家來說,是一個象徵性的存在,沒有人情味,只有每週固定時間的聚餐。有事情直接以我有件事要宣佈一下開頭,好像在開會,跟下屬說話,完全沒有相親相愛一家人的感覺。

三個女兒,各自都想要離開家,只不過最早想要離開的卻未能離開,而沒想離開的反而最先離開了。本來團聚的一家人,立馬散了。最終,朱爸自己也單獨建立了個小家庭,也離開了這個家。反而是從一開始就想離開的家倩,單獨留在這個充滿回憶的家庭裡。這個家裡面,有太多的回憶,有每週末的家庭聚餐,有父親在廚房忙碌的身影,有三姐妹曾經生活的氣息。要有多麼嫌棄這個家,才會這麼想迫不及待地搬出去啊。

《飲食男女》:從隔閡到和解,一個家之所以為家的意義所在

由此可見,三個女兒和父親的代系隔閡有多嚴重了。父親退休了,無所事事,每天有大把的精力管制三個女兒。他嫌棄家珍老大了還不找對象,嫌棄家倩熬夜不好好睡覺;而女兒們也是很煩這個父親,每週都要靠吃飯來維繫感情,內衣都能分錯,管的太多等等。他們之間屬於相看兩生厭的狀態,分離是必然,早晚的事。

而這一切在各自分離了之後反而得到了和解。影片最後,家倩一個人在原來的老房子廚房裡忙活,煮了一大桌子菜,邀請姐妹父親來聚會,雖然最終只有父親一人來了。父女倆之間卻多了一分和諧,家倩給父親盛湯,父親居然喝到了久違的味道。那味道,有點似曾相識,是和解的味道。

從團聚到分離,從大家到小家,這一家人表面上看是分開了,但從彼此關係上來看,卻更加融洽了。可以說是又完成了從分離到團聚的過程,表面上是分散的家,實際上還是一家親。從往昔靠吃飯聯絡感情,到現在感情自在人心,一家人最終實現了彼此的和解。

總結一下:

飲食男女,人之常情。對於司空見慣的事情,李安卻又不同的理解。在他的電影中,食物是誘人的,愛情是衝動的,一切都是自然的發生,不受任何約束,一切皆有可能。

這部片子我看了不下十遍,影片的故事早已爛熟於心,但每次看都有新的收穫。朱爸和兒女們的這份親情,隱匿在心底,正如現實中的我們一樣。愛,難以說出口,但卻體現在一粥一飯之中。生活和烹飪是一樣的道理,需要用心去投入才能做出一份好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