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群體免疫”,這個理論可行嗎?

與饒毅的觀點相仿,張文宏也認為,“群體免疫”策略不僅僅是一個科學問題,可能會涉及一些人性和倫理問題,存在巨大的隱患。


這兩天,英國首相鮑里斯·約翰遜提出的“群體免疫”策略引起軒然大波。這個策略的科學內涵是什麼?是否會達到約翰遜以及一些英國專家的預期?上海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首都醫科大學校長、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講席教授饒毅發表了各自觀點。


什麼是“群體免疫”,這個理論可行嗎?


什麼是“群體免疫”,這個理論可行嗎?


什麼是“群體免疫”,這個理論可行嗎?

符合達爾文“適者生存”學說


據張文宏介紹,群體免疫也叫做社區免疫,意思是當足夠多的人對導致疾病的病原體產生免疫後,其他沒有免疫力的個體因此受到保護而不被傳染。群體免疫理論認為,當群體中有大量個體對某一傳染病免疫或易感個體很少時,那些在個體之間傳播的傳染病感染鏈就會中斷。


群體免疫通常是通過接種疫苗而獲得,如天花疫苗接種使人類獲得群體免疫,最終消滅了這種傳染病。群體免疫的另一個來源,是人群已經普遍接觸或者感染過這種病毒,如流感。“遺憾的是,截至目前,還沒有疫苗來實現強大的新冠病毒群體免疫。”張文宏說。


什麼是“群體免疫”,這個理論可行嗎?


“群體免疫現象並不支持英國首相的政策。”饒毅說,當一種新的病毒出現後,在還沒有疫苗問世,極少數人可能有先天免疫力的情況下,不遏制病毒傳播,把公眾暴露在病毒面前,是不可能出現群體免疫現象的。饒毅認為,這種政策導致的結果是:凡是感染後會死的人將死去,感染了不會死的將獲得免疫力,繼續活下去。這種結果符合英國科學家達爾文提出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學說,卻有違反現代人類社會倫理之嫌。


什麼是“群體免疫”,這個理論可行嗎?

什麼是“群體免疫”,這個理論可行嗎?

看似理論可行,實際難以預測


與饒毅的完全反對不同,張文宏指出,英國政府採取這個策略也有理論基礎。


流行病學有個理論——普遍免疫可以形成穩態。此次新冠病毒疫情的一大特點,是大部分感染者無症狀或只有輕症,可以在不經治療或對症治療後自限性痊癒。此外,英國政府在發佈會上重申新冠肺炎的死亡率是1%。因此,約翰遜打算通過放開疫情防控,讓大量人口感染後自愈獲得免疫力,然後集中醫療力量救治人群中的危重症患者。其思路是不在防“感染”上花成本,而盡在防“死亡”上花成本。“在控制疫情的同時,不會因為嚴格的管控措施犧牲社會活力和經濟發展,儘量減小抗擊疫情的代價,這就是英國政府策略背後的邏輯。”張文宏分析說。


什麼是“群體免疫”,這個理論可行嗎?


他進而指出,“群體免疫”策略看似理論上可行,但實際上能否成功,存在很多不確定因素。這種策略對個體而言是存在風險的,因為部分輕症患者會在無預警情況下,驟然進展至危重狀態,且對危重患者的救治極其困難。“從武漢前期經驗和目前意大利、伊朗的疫情發展中,我們知道最大的風險是不加管控的疫情,一旦迅速蔓延,重症患者增多,若是醫院應對不充分,有可能會導致醫療資源的擠兌。但是如果管控好,則可以順利過渡到常態化重症管理,像德國就是成功的典範。”英國如果今後真的推行“群體免疫”政策,將引發疫情失控,還是像德國現階段那樣過渡到常態化重症管理,事實會告訴我們一切。


什麼是“群體免疫”,這個理論可行嗎?

優勝劣汰?策略存在倫理風險


與饒毅的觀點相仿,張文宏也認為,“群體免疫”策略不僅僅是一個科學問題,可能會涉及一些人性和倫理問題,存在巨大的隱患。


什麼是“群體免疫”,這個理論可行嗎?


當代社會,隨著科技和文明的進步,人類總體上獲得了越來越多的生存權利,也就越來越難以接受用個體的微弱力量去面對自然法則的“優勝劣汰”。“當我們面對一個有一定死亡比例的傳染性疾病,在可能實現科學防控的情況下,選擇群體免疫這種看似公平的策略,存在著倫理風險。”


什麼是“群體免疫”,這個理論可行嗎?


面對倫理風險,饒毅的表述顯得有些激憤:“依賴第一輪感染後形成‘群體免疫效應’,是放棄第一輪感染的一部分人,例如讓1%的人去世。一個國家,讓1%的人去世意味著什麼?這次是1%因新冠病毒去世,那麼下次為什麼要保護其他疾病的易感者?如果都不保護,人類文明的底線何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