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着市民安心的“结界”,在这24小时不灭的灯光里

自3月17日上海宣布升级防控境外输入疫情的相关措施,重点国家从8个扩大到16个后。长宁区的“临时集中留验点”便从此灯光不灭,来自长宁区民政、卫健委、公安等多部门的工作人员各司其职,为上海市民的安心甘当守护人。

一 登记

3月18日16:03,一辆乘坐着17人的大巴车如期而至。

早在1个多小时,“留验点”工作人员吉冠中就在工作群里接收到了大巴已从浦东机场出发的信息。20多分钟前,他开始穿戴防护设备,准备前去接人。

守护着市民安心的“结界”,在这24小时不灭的灯光里

“大家先拿好自己的行李,等一下,我们核对完人数然后前去登记。”吉冠中与随车工作人员禄阳完成了工作对接。清点完人数后,吉冠中将一行17人带到了室外等候区。

整个室外等候区被划分成了两块,左边是行李消毒区,右边是人员等候区。只有在所有行李完成消毒后,主人才可将行李带入室内区域。

守护着市民安心的“结界”,在这24小时不灭的灯光里

这一批,已经是吉冠中当天接待的第三批具备居家隔离条件的重点国家入境人员了,因此所有人都被临时编变为“C组”。这一编号将贯穿始终,他们的核酸测试样本也将整批次地送至疾控中心实验室进行化验。

守护着市民安心的“结界”,在这24小时不灭的灯光里

虹桥、新华、江苏……室内区域的一侧根据长宁区的十个街镇被统一编号,在等待的时间里,这里会临时存放入境人员的行李。而行李的主人,会在完成登记信息后进行核酸测试。直到6-8个小时结果出来后,行李会跟主人汇合,一起坐上所在街镇的车辆回到家中,进行为期14天的隔离。

守护着市民安心的“结界”,在这24小时不灭的灯光里

二 检测

检测点离室内的登记处一步之遥,不过却是在室外的一处通风帐篷,整个检测区也被分成了等待区和检测区,所有的位子间隔等在1米以上。

守护着市民安心的“结界”,在这24小时不灭的灯光里

从加拿大经由美国转机的JASON(化名)是当天的首位检测者,虽然只是短短在美国转机待了3个小时,但他觉得“这样的谨慎对大家都好”。他直言,回来之前也看过很多报道,担心在机场要耗费很长的时间,没想到从出舱门到抵达“留验点”,也就花了4个多小时,还是十分高效的。

张开嘴巴,现场医生将棉签深入JASON口中,在喉咙深处稍用力刮了几下就完成了取样,整个过程只有短短几秒钟。

“现在,你可以到一旁的10号楼留置点休息等候,显示结果为阴性的话会通知你所在街镇派车辆接你回家的”。

守护着市民安心的“结界”,在这24小时不灭的灯光里

在现场,记者不止一次地听到工作人员反复进行流程告知。会不会次数多了点?“不会,有时候这些话就是一种定心丸,让他们知道所有的都是在流程之中,也让他们有个时间上的预期,这样会减缓情绪上的焦虑。”

守护着市民安心的“结界”,在这24小时不灭的灯光里

这么多天的接收、转接工作下来,吉冠中十分理解面前这些人的心情:“他们有些转机四地、耗时30个小时以上甚至更久,无论是身体还是情绪都已经相当疲惫,我们如果多点告知,他们的情绪更容易平复。”

三 等待

101、102、201、202……整个10号楼被临时安上了不同的门牌号,入境人员在完成核算测试取样后,会根据抵达车次的不同进入各自房间休整、等待。

守护着市民安心的“结界”,在这24小时不灭的灯光里

在室内,一把躺椅配一个置物椅,彼此之间相隔一米以上;室外,饮水区提供一次性的杯子。更暖心的是,还有简餐和点心。点心是一个面包与一瓶酸奶,简餐则兼顾中西方的不同饮食习惯,以西式意大利面和中式烩饭供有需要的市民选择。

守护着市民安心的“结界”,在这24小时不灭的灯光里

“工作间配备了微波炉,如果他们有自带食品需要加热,我们也可以代为加热。”现场的工作人员这样告诉记者。

守护着市民安心的“结界”,在这24小时不灭的灯光里

来自仙霞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护人员是“留验点”的医疗支持力量。记者见到中心党支部书记裴道灵时,他正和几名医护人员一起安装取暖用的油汀。他告诉记者,中心这次派出了30人的骨干医疗队伍,10人一组,12小时一班,三班接力“留验点”工作。中心内其他没有一线固定岗位的机动人员,一方面随时待岗,另一方面为大家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守护着市民安心的“结界”,在这24小时不灭的灯光里

他说,从接到任务到确定设置“留验点”,中心只有30个小时进行相关设备的采购与布置。虽然这两天天气回暖,但一到夜晚,还是温度偏低,尤其考虑到通风,等待室内入夜就偏凉,因此紧急采购了25台油汀。“15台已经到货,还有10台估计明天也能到位。” 裴道灵说,目前共有15间左右的等待室可以用作入境人员休息。未来,根据实际需要,他们还将逐步开放隔壁的9号楼用于留置等待。

四 忙碌

公园入口处的6号楼是吉冠中和他同事们的临时办公点,两张沙发拼接成的临时床、床垫塑料纸还未来得及撕去的行军床,角落里整箱整箱的方便面……唯一比较整洁的就是靠窗的一张临时办公桌,放满了登记表,直面登记处,楼下的人挥挥手这里也能看得一清二楚。

守护着市民安心的“结界”,在这24小时不灭的灯光里

吉冠中在登记处忙前忙后的时候,他的搭档陈敏捷也没有闲着,除了和浦东机场T1/T2群、虹桥机场T1群对接即将送至“留验点”的重点国家入境人员情况,还要根据即时得到的核酸检测结果与各街镇完成对接,请他们及时派车到现场来接回属地居民。

守护着市民安心的“结界”,在这24小时不灭的灯光里

根据3月17日发布的新政,居家隔离标准将更加严格:明确居家隔离条件为“一户一人或一家”,即同一家庭中,居家隔离对象和非居家隔离对象不可以住在同一套房子里;承诺一起居家隔离健康观察的,可以住在同一套房子里。

虽然在机场已经就入境人员是否具备居家隔离条件进行了相关信息的填写,但在入境人员进入到“留验点”之后,“留验点”的工作人员依然要与街镇再次联系,实地对居住地进行标准核查。

“我们的工作说简单也简单,说不简单也不简单,我们接触对象来自不同国家,虽然大家的目的地都是上海,但从出发到最终抵达,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所以每个人的忍受度和接纳度都不一样。”在现场锻炼久了,陈敏捷很懂得换位思考。

五 插曲

对于更加严密的管理流程、更加严格的居家隔离标准,大多数入境人员都表示了配合支持——尽管如此,意料之外的插曲还是时有发生。

守护着市民安心的“结界”,在这24小时不灭的灯光里

比如之前,就有一位入境人员坚称自己具备一户一人的居家隔离标准。但居委工作人员现场核查后发现,这位入境人员的居住点是一栋别墅内隔出的套间,不符合严格意义上的居家隔离标准。

再比如,有机场征询同住人意见时表示愿意一起配合居家隔离的,之后反悔了,“留验点”的入境人员却又不想去集中隔离点……所幸,这些小插曲最后在工作人员的努力沟通下,都得以圆满解决。

守护着市民安心的“结界”,在这24小时不灭的灯光里

严防疫情外部输入,管理是必要手段,但“留验点”的温情同样存在。

作为“留验点”的负责联络人,长宁区民政局社会救助科科长徐军告诉记者,这两天和之前相比,一些无人陪伴的小留学生开始多了起来。“机场工作组会将这些未成年孩子的信息特别在工作群中备注,留下在沪联络人的电话。”对于这批入境人员,他们会给予特别的关注。“我们人手有限,做不到一对一的陪护,但多关心下孩子的情绪和状况还是可以努力做到。”

守护着市民安心的“结界”,在这24小时不灭的灯光里

每天的下午到凌晨时分,总是“留验点”最为忙碌的时候,常常是刚刚安置了一车的入境人员,又一车的入境人员又到了。

徐军说,虽然“留验点”是临时组建的,一些细节化的问题需要再磨合优化,但基本架构、工作流程之前都已经明确,经过这两天的实操,各个工作组之间的默契度正在不断提升。“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解决,办法总比困难多嘛。既然在这里工作,就是我们的职责所在。守好我们的岗位,就是守好我们的上海。”

六 交班

19:20,两批共计16位入境人员的核酸检测报告出来了:阴性。这代表着,他们可以回家了。就在他们高兴地等待所属街镇派车来接自己的时候,医护人员开始进入到交接班时间。

在现场忙碌了一天的长宁区卫健委工作人员吴琼看到了许久未见的两位老同事,“是侬啊”“不要靠我太近”——初见面的喜悦一过,吴琼就自觉地离老同事一段安全距离。

“工作人员都是连轴转,人手安排不过来,各部门抽调,经常能意外地碰到熟人。”吉冠中见多了这样的场面。事实上,吴琼也是他的老熟人。两人作为机关青年干部,经常在不同场合遇见,这一次,又在“留验点”相遇了。

守护着市民安心的“结界”,在这24小时不灭的灯光里

话音未落几分钟,一位明天即将来“留验点”工作的机关干部就出现在了吉冠中的眼前,凭着熟悉的声音,他一眼认出了吉冠中。

“这里是登记的8号楼,那边绿色的帐篷是采样区,采样区往前是留置等待的10号楼,我们的临时办公室在6号楼。”吉冠中一边给熟人“导航”,一边留意着手机里的各群信息。因为从现在开始直到次日凌晨,这里,又将是一个忙忙碌碌的不眠之夜。截至3月17日24点,长宁区累计安置重点国家入境人员1710人。

守护着市民安心的“结界”,在这24小时不灭的灯光里

或许,正是有了这一位位担心摸不到门提前来认路的“靠谱哥”、“靠谱姐”……从“舱门到家门”的上海管理才能实现闭环无缝,才能一次又一次织就魔都战疫的安心“结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