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一定得要房子嗎?

陶寶一家人


如果有房子住的話,沒有必要買房。畢竟房價那麼高,壓力也大。實在想買房可以等到經濟實力允許的時候在買


武漢深秋


首先,從自身的經歷來談談我為什麼覺得90後買房很有必要?

本人93年,南昌人,14年畢業後父母就叫我看房子,因為他們新聞看多了怕房價會漲,那時候我工資3500塊錢一個月,買了也暫時還不起房貸壓力會很大,主要那時還沒幹房地產這方面的工作,覺得南昌房價又不會漲,不著急。

但是到了15、16年的時候,南昌房價開始飛速上漲,連新聞推送都在說房地產的消息,自己也開始從事房地產相關的工作,覺得還是要買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於是我就把買房提上日程,當時看中的是一套公寓(現在後悔沒有買住宅),想著自己一個人住,房貸壓力沒有那麼大,每月還貸2000多。

作為90後的我,已經進入到中年的行列中(是的,我承認我是中年人)。聯合國對於青年的定義,是年齡介於15歲與24歲之間的群體,也就是1995年以前的90後全部都以步入中年。

接下來,從身邊的90後的例子來說說,為什麼我覺得買房很有必要?

@ZYH 深圳 92年 剛需買房

在深圳上班,剛結婚,個人年薪20萬起,因為深圳房價太高了,只能找老人幫忙,在東莞買房。

而且沒敢買大的,96平,父母幫忙付了首付,自己出了裝修費,不過每月的房貸負擔很重。

我們小兩口現在生活的很快樂,工作之餘喜歡做飯,養花!

@LYK 北京 94年 租房住

我感覺看不到未來,好像只能在不斷漲價的出租房裡度過餘生。

對漂泊在大城市的我,房子成了橫亙在我和女朋友中間的一道難關,我們每天忙忙碌碌,卻看不到兩個人的未來。

@WSZ 南昌 94年 和父母同住

小時候看《蝸居》,覺得他們好慘啊,那麼小的房子一家三口居住。現在看看自己,如果靠自己,我可能連蝸居都不配擁有。

我現在最佩服的就是我爸爸媽媽,怎麼可以這麼厲害,養兩個小孩,還買了兩套房子,如果是我,我只能養活我自己了。

總結:

1、房價上漲房租也水漲船高,房租的投入不會給自己帶來任何回報。

2、房子保值與增值是必然的,小城市不考慮,大城市的房價是應對通貨膨脹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房子的增值也會給自己帶來利益。

3、個人體驗,從出租屋搬到新房裡其實感覺差距不強烈,但一段時間後,我再次去到出租屋時,那種強烈的反差感印象深刻,覺得有自己的房子非常幸福。

即使房子很重要且必要,但現在的高房價確實不是每個家庭都能負擔,希望國家“住房不炒”的政策能夠長久堅持下去,房價能夠趨穩。


家住南昌


人總離不開房子,離不開家,80後買房,90後也得買房,再過不了多久,估計就得為00後買房了。我覺得——“買與不買,房都在那裡”,惟願每一代人都懷揣著對生活最美好的嚮往,向幸福出發!\u2028 本人90後,目前在蘇州工作,剛開始來到蘇州的時候覺得這個真的很美,看著高樓大廈,自己站立中間,自己很渺小,從此下定決心一定要在這個大城市裡邊的到一套自己的房子。後來幾年時間過去了,房價從原來的五六千瘋漲到現在的兩三萬起步,說實話當初不買房心裡後悔不及,但是往事不能回首,時間不能倒流,既然不能反抗,那就享受一下被強迫的感覺[捂臉],在19年買了一套均價在兩萬一的二手房,從此過上了真正房奴的生活,對於目前的工資來說真的壓的喘不過氣來……



A爆笑相聲小品


90後不一定要買房子,甚至可以說完全沒必要買房子!

首先得先說明,現在所謂的買房子就是去市區買一套有房產證的房子,我說,沒必要!

我就是90後,90年出生的,如今30歲,工作6年左右,和我一樣正常上班的,一個月工資5000左右,除去所有開支,假如一個月能存2000,那麼一年存2萬多,6年存10多萬,我就問了,怎麼買房?

三線城市的房子動輒一百多萬?恐怕正常上班族一輩子都存不了那麼多錢!

那為什麼還有人買呢?花光父母的養老錢,然後再透支完自己的信用卡,不夠再問親戚朋友借,才能付清首付,住上百萬豪宅!

呵呵,首付買房,一輩子還房貸,我覺得不正常,根本不是一個正常的情況。

揹負一輩子的房貸,何其的可悲!生命的意義僅此而已嗎?

我是無論如何也無法承受如此待遇,我花了十幾萬在鎮上買了房,雖然沒有房產證,我也不需要這張證,鎮上的生態系統很完善,學校,醫院,超市應有盡有,離市區很近,比一些郊區近多了。

絕大多數人都是平常人,平常人就老老實實的生活,非得把自己搞得精疲力竭,當你看透了一些東西,就不會再上當了。



懂哥日誌


凡事沒有絕對,也就談不上一定~

作為一個普通大學畢業,普通收入的91年打工仔,分享一下我對於我買房這件事的全過程。

對於出身普通家庭我來說,買房並不是想做就能做的事情,這個想法最初萌發於2014年我到上海工作的第二年。

那時候都是租房住,也就多次體會了搬家的滋味,那不僅僅是身體上的奔波勞碌,更是內心居無定所的一種苦楚。

我自認還是一個俗人,對房子的看法雖不至於非要不可,但也能有更好!

那時,我就告訴自己“在30歲前要在老家有一個自己的房子,不管多小。”

2019年我帶著東拼西湊的房款,回老家買了一個完完全全屬於自己的小窩。

雖然目前生活在吉隆坡,也很少回去住。但房子就在那,什麼時候都不會變。做事也大膽了,“大不了回去也有房子住”這個想法給我很多的安全感。

過幾年再存一些錢,就可以把它換成吉隆坡的公寓了。也許老了可以過上包租婆的生活[錢]

而且,最最最重要的是,買房計劃真的能減少不必要的開支。[憨笑]

我沒什麼投資頭腦,存款也沒什麼更好的用處。那就買房吧~



成成在大馬


我兒子99年出生的,在讀大三。19年3月份我用他的名字給他首付買了一套房子,今年底或者明年初就該交房了。一個字:累,房貸目前由我夫妻二人的收入供著,加上兒子讀大學的各種費用。今年又出現的疫情,各種房價要暴跌的自媒體評述。讓我心力憔悴啊😱,有時我也會後悔不該買房,又怕將來他丈母孃不答應啊[笑哭]


小河水淺


說說我大學畢業後感受,我每天晚上都會在出租屋的窗臺邊望著旁邊的高樓大廈,我真的真希望這個小單間就是我自己的房子一樣。沒有房子就像秋風中的枯葉,它很美,可是搖搖晃晃的背後總有一絲悲意。不是自己的總是不安定的!

90後大多在老家父母都有房,甚至還有那種像小別墅的大房子。可是我們的生活軌跡彷彿驚人的相似,讀書,讀書,讀書,去了大城市。你會喜歡大城市。不管哪裡消費如果高,可是你還是會留戀它給你色彩,那是家裡沒有過的。

很多人奮鬥了一輩子也許都買不了房,可是有房子也許就是我們一輩子的心願。在這個大城市有自己小小窩!


小麼的生活


沒有什麼該不該買,請根據自己需求而定

我剛讀初中那會,到處房價都非常便宜2 3千一平,那個時候我就非常希望父母買房,因為那樣我們就有一個固定,並且好看有面兒的家了……然而並沒有實現,導致這個成了我心裡的梗!

後來房子買了,算是了卻了以前的小心願。有個自己的房子真的特別爽,並不是覺得比同齡人高人一等,只是有了一個固定的避風港,房子全是按照自己喜歡的風格來。家裡的每一個角落都是自己喜歡的樣子。不用因為租房出現各種問題找不到房東解決,也避免了遇見各種奇葩房東……反正好處多多

最重要的就是,買了房子,以後孩子上學也會方便很多[大笑]


個性視頻剪輯君


怎麼說呢!以我這個在外租房多年的人來說,覺得不管是幾零後的人有一套自己的房真的很重要!我從畢業就一直在外面租房住,期間也有一套房住了兩三年,但總覺得不是自己的房子,租的房會缺很多東西,每次都頭疼要不要買,不買吧,想用的時候又沒有,買了又覺得浪費,畢竟搬家的時候好多東西都是帶不走的,而且一般租房都是和別人合租,遇到乾淨、自覺的舍友還好,萬一和你合租的舍友不愛乾淨,還總是半夜回來,真的會讓你崩潰,平時上班已經夠累了,回家能有個舒適的小窩就是我一直以來的目標!


圖小兔


何止是90後一定要有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

英國女作家伍爾夫說,“女人想要寫小說,首先要有一間屬於自己的房子”;孫燕姿充滿嚮往的唱著,“我要一所大房子,有很大的落地窗戶”;林妹妹滿腹詩書寄人籬下,卻不敢多行一步路多說一句話。

你以為我是在意房子?其實,我更在意的是房子帶來的生活方式。

現在的我們不知不覺步入中年,工作壓力大,房價高,生活沒有想象中那麼美好,但是,我們認清生活,依然熱愛生活,這是屬於我們的勇敢。我們一直努力工作,只為買下那個屬於自己的家!

在北上廣打拼的年輕人,表面看似光鮮亮麗,但面對高額的房價,都會感覺自己一貧如洗。或許買房不是剛需,但想要讓自己擁有足夠的安全感,就一定要有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

人生大事都與房子有關房子本身不是剛需,但婚姻、孩子、教育,依然決定了房子的剛需存在。中國人傳統觀念將房產和婚姻綁定,學區制度將房產和教育綁定,造成房產剛需;可以說剛需是可以由觀念和制度創造出來的。

沒有房子,我們就很難結婚;沒有房子,孩子在擇校上就很無奈;沒有房子,不管身在何處都沒有歸屬。

沒有房子不敢說是本地人很多人,在外地待了10年,很愛所在的城市,但因為沒有房子,沒有辦法理直氣壯說自己是本地人。對於那座城市,只能是一場單戀,住在出租屋裡,很難有切切實實的歸屬感。

很多時候,房子就是尊嚴。“我比你長得好看”、“我比你學歷高”、“我比你工作努力”都輕易被“可我有房”一句話打敗。

買房,成了評價一個人成功與否的重要標誌,甚至於成了擇偶標準的及格線,長期霸佔著各種家庭倫理劇的熱門話題榜。

很早以前就有人在知乎提問:“如何靠著5000月薪,在北京買下一套500萬的房子?”

一位網友給出了自己的回答:“月薪5000,工作兩年,剛在四環買了一套600萬的房子,自己拿出兩萬,爸媽贊助了598萬。”

回答是個段子,想要捧腹大笑卻笑不起來,因為所有的段子背後都是對現實的刻照。

絕大多數年輕人想要在工作幾年時間內買下房子,只有兩個選擇:要麼啃老,要麼被爸媽養著。不論怎麼選,你都難以擺脫對父母的依賴。

在高不可攀的房價面前,即使是再怎麼高喊自由的年輕人,也不得不低下“高傲的頭顱”,接受這個現實。

想想,還真是挺可悲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