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小店西温庄村的传说

据传说,大概是明朝初期吧,西温庄村里有一个姓靳的汉子,常跑北路做长途贩卖生意,为人精明,长于算计,生意做得有板有眼,他原名叫什么已无人知晓,为了行文方便,我们就权且把他叫作靳大哥吧。有一年冬天,他孤身一人带着盘緾银两要到集宁去贩皮货。为了安全,他穿着破衣烂衫,扮成一个流浪汉就出发了。那时的交通不比现在,不管多远,全靠两条腿步行,一天也就走个百八十里,因此,到了该住的站口就得住下来打尖歇脚,如果错过站口,那可就“过了这个村没有这个店儿”了。那天天气异常寒冷,北风呼啸,滴水成冰,日头西沉时,靳大哥走到了雁门关下的一个留人客栈,扣开店门,求住一宿。

没想到店家是个势利眼,一看他破衣烂衫,蓬头垢面,就觉得他是个叫花子,是个没钱的主儿,一个劲儿地说客满了,客满了,拦在门前不让他进。任他再三说好话,再三说照价付钱,对方仍然一口咬定客房已无空席,请你另找别处。但双方都知道,那客栈是百里之内,独此一家。后来他苦苦求情,店家才答应他和其他客人一样照付二十个铜钱,才可在柴草房将就一晚。而且还现开现地等他把二十个铜钱交到柜上,才给他“开房”,这也未免太欺负人了吧。

店家万万没想到,这靳大哥可不是省油的灯!

其他客人的房间门严窗严,还有热腾腾的炕头明晃晃的油灯。靳大哥所在的柴草间是门窗走风漏气,一片漆黒,到处冰凉。这三九严寒,漫漫长夜,如何是好。夜深人定之后,冻得他实在受不住了,就坐起来摸索了些柴草,掏出火镰来打火点着,想暖暖身子。就着火光,他看清了这柴房里不光放着店家喂牲口的谷草,还垒着一个简易灶台,支着一口大锅,大概是用来闷牲口们吃的料豆儿的吧。他就把点燃的柴禾移到了灶口上,又从草垛上搬下几捆谷草来,搬了块大石头坐在灶口前,慢慢地烧将起来。一边烧,一边烤火,烤得身子热乎了,脑子也就活泛了。他看着那个被干烧得红红的铁锅想,何不治一治这个无良店家,让他也知道知道咱靳某的厉害。

于是,他就把自己屁股下坐着的那块石头放在锅内,又加大火力,猛猛地烧起来。一边烧,一边坏坏地笑着。一直烧到四更时分,他用烧焦的干草棍在门板上“留诗”一首,才悄悄地开门,独自上路前行了。

第二天天亮后,店家见客人们都起来吃饭洗漱,打点行装,独不见柴草房那主儿的动静,还以为是冻僵在里面了,就过去开门要看个究竟。他推开门,其他的没看到,只看到锅里有块大石头,就急着过去往出搬。往起一搬,烫得他大叫一声,立马松手,那锅即刻便成了一堆废铁。店家回过身来,才看到门背上写着的“诗文”:

走风漏气柴草窝,

二十铜钱不算多;

干草烧了七八个,

自搬石头自打锅。

要问我是哪一个?

我是西温庄的靳大哥!

那店家也是江湖中人,岂能受此窝囊气,于是就加油添醋地见人就说,见人就骂。在那传媒不发达的时代,旅店就是最重要的传播媒介,久而久之,“西温庄的靳大哥”就恶名在外了。然而人们听信店家和一面之词,只说“靳大哥”太偏侠过火,却不说那个店家忒眼短势利。

后来,靳大哥的生意越做越火,家业越来越大,成为村里的首户,人丁兴旺,甲宅连云,占据了西温庄的半个村子,至今西温庄南边的一条街还叫作靳家街。到了明朝晚期,靳家出了许多有功名的人和大小官员,成为明王朝的忠实子民,李自成起义从陕西往北京进发,路过这里时先头部队遇到了靳氏家族的顽强抵抗,损失惨重。大部队到来攻下西温庄后,对靳氏家族进行了血腥清洗,但凡姓靳,老少不留,靳家从此一厥不振。现在村里仅有的一家姓靳的,据说还是其先人弓身藏在一个翻扣着的大笸箩之内,才躲过劫难,保留了一脉香火。

太原小店西温庄村的传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