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词新变的贡献,即是宋词的转折点


柳词新变的贡献,即是宋词的转折点


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前的隋唐,曲子词作为民间歌女的唱词开始在民间出现,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民歌体裁。它跟隋唐的诗相比,如皓月之于萤光,毫不起眼。

但由于民间的活力,它不断地由俗文学逐渐向以士大夫阶层为代表的雅文学渗透,在唐代就获得了很大的发展,盛唐的李白也加入到词的创作之中,如《菩萨蛮》、《忆秦娥》皆为名篇,像"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和"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等句子更是名流千古。

到了晚唐五代,曲子词又取得了更大的发展,著名诗人如白居易、温庭筠、韦庄等诗人,将它往前推进了一大步,又到了南唐时候,冯延巳、南唐二主再次将词拓展,尤其是李煜李后主,将家国之伤融入诗中,词境得到了极大的开阔。

可是,到了北宋初年,词却表现了一股无力感,不但没有得到发展,反而有衰落的趋势。北宋开国以来,涌现了以"宋初三体"为代表的诗人、文人,词人却寥寥无几,更是难以突破五代"花间派"遗风的局限,眼见就要败落了。

这个时候,距今一多年前,大约公元984年的时候,一个叫做柳三变的人出生了,他就是柳永,又被人们称作柳耆卿,或者称作柳七,最后官至屯田员外郎,又多被后人称为柳屯田。

提起柳永,大家都会想到他是婉约派的大家,还会想到他那科举不第而奉旨填词,流连红尘世俗,混迹在歌楼酒馆的经历。沉醉于舞女歌女的生活里,这似乎是一个非常颓靡的词人,不符合他那官宦世家的出身,不符合一个士大夫的风格。

柳词新变的贡献,即是宋词的转折点


也正因为如此,柳永一直为士大夫阶层的人所歧视,宰相晏殊因为柳永"针线闲拈伴依作"这样的俗词而不待见他。苏轼曾批评他的学生秦观作《满庭芳·山抹微云》这首词时学习柳永的风格。王灼批评柳词说"声态可憎"……到了南宋以后,倡导理学,柳词更不为文人授受,一直到现代,萧涤非,叶嘉莹等学者开始,对柳永的评价始有好转。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不为当时文人所接受的浪荡词人,却是当时最受民间欢迎的"流行歌手"。因为仕途不顺,奉旨填词,他专心于词的创作,他笔下的词写尽歌女生活、都市繁华、羁旅行役,又以俚语入词,以铺叙、白描的手法,结合他在音乐上的天赋,创造了大量慢词,一改先前宋词内容狭窄,手法单一局促,境界窄小,形式大多是小令的局限。开慢词之先,重新改善了词的音乐性,雅俗兼备,可谓是宋词发展史上的一大转折点,这就是后世的称赞的"柳词新变"

项平斋有训言说:"学诗当学杜诗,学词当学柳词",将柳永比作词之杜甫,可见柳永的分量。

具体而言,柳永开拓了词的境界,拓展了词的表现内容,提高了词的深度,增强了词的表现力,甚至为后来以苏东坡为代表的豪放派作了铺垫,对词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这就是柳永对宋词的贡献,也就是我们今天的话题。


柳词新变的贡献,即是宋词的转折点


柳词出现前的词界


想要更好地理解柳永对词的贡献,就必须有一个跟前代文学的对比,明白了柳永之前的宋词是怎么样的,对柳词新变的内涵也就可以一目了然了。

前面已经提到,晚唐五代已经发展出了"花间词派"和南唐词人,都是以婉约风格著名于世。此时的词进入了文人士大夫阶层,词风非常风雅,然而在这样华美的词风下,掩盖着许多致命的弱点。

若是细细读过这两派词人的作品,便不难发现除了后主李煜之外,词所描写的内容不是伤春悲哀就是写闺怨情思,而且是清一色的"女思男""妻思夫"这样的题材,抒发的感情也非常单一,不是"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这样的慵懒哀怨之情,就是"终日两相思。为君憔悴尽,百花时"这样的相思(甚至是失恋)孤独之情。

至于形式上,也是非常的单一,几乎全是小令为主,最多不中调,慢词长调几乎没有。

这样的形式,内容短小,所以抒情写景的手法也就非常单调局促,不外乎以景寓情,情景相融这样的比兴手法。又因为追求华美的辞藻,严整的音律,词的发展已经被框住了。

到了北宋建立之初,词作虽然有所增多,但是无一不是继承晚唐五代之风,依然无法做出突破。又因为当时文人视词为歌舞宴会上的"乐歌",词非正体,仅仅是游戏之作,并不付出精力,而是随兴而作,随感而成。

柳词新变的贡献,即是宋词的转折点


词,本是民间俗文学,而被士大夫文人引用之后,虽然获得了很大程度上的发展,但最终,却又无法摆脱乐歌的身份独立开来,最终又为文人所困。南唐后主如果不是后期因为经历家国之失的巨大悲痛,原本也无法超出这个局限。北宋词之大家如晏殊,欧阳修也是如此。

北宋的诗文革新运动就可以作为一个证明,这场运动从宋初的柳开、王禹偁等人开始,到欧公为领袖的时候,始终只是针对诗和文的革新,反对华美用典这样的浮靡文风,而对于词却始终爱理不理,就是因为欧公也仅仅将词视为游戏之作,只用于业余歌舞欢乐而已。但历史总是惊人的巧合,或许正是如此,反而给词留下了发展的空间,最终成为有宋一代之文学。

"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解铃还需要系铃人,词的发展还要回到民间。没有人能够想到,把宋词从这些文人手中解放出去的正是一个"不务正业"的流落公子,柳永。


柳词新变的贡献,即是宋词的转折点


柳词新变,到底变了什么?

了解了词的发展,以及北宋之初的词界,现在我们就可以具体地来看看柳永在词上面到底做了什么样的改变,以至于成为了宋词走上巅峰的一个转折点。

我们不妨看看前人对于柳词的评价。

北宋词人黄裳说"予观柳氏文章,喜其能道嘉佑中太平气象,如观杜甫诗,典雅文华,无所不有……太平气象,柳能一写于乐章,所谓词人盛事之黼藻,其可废耶?"

清代评论家陈廷焯在他的著作《词坛丛话》里谈到:"秦写山川之景,柳写羁旅之情,俱臻绝顶,有不可以言语形容者。"

清代学者宋翔凤说:"耆卿失意无聊,流连坊曲,遂尽收俚俗语编入词中,以便伎人传唱。"

近人夏敬观说"耆卿多平铺直叙,清真特变其法,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故慢词始盛于耆卿,大成于清真。"

又如李清照称赞柳词的音律说:"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

由此可见,虽然"柳词新变"是后来才提出的说法,但前人已经涉及了其中的许多方面,例如内容上写太平气象,羁旅之情,还有手法上的、音律上的,柳词的贡献可谓是涉及了词的方方面面。或许正是如此,人们才把他放到如此高的地位上。

传统文学观念一般将文学分为"内容"和"形式"两部分,至今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如上面所言,柳词新变在这两方面皆有建树。


柳词新变的贡献,即是宋词的转折点


1.柳词新变,丰富了词的内容

其一,柳永和前人一样创作了大量的闺怨诗,但是他所描写的却是活生生的歌女舞女,歌咏这些低层阶级的女性真实的生活状态,歌咏的是生动的男女之情。

他虽然也是出身官宦世家,但是半生流连江淮,眠花宿柳,终日出入于歌榭馆舍,冶游于花巷柳街、秦楼楚馆之间,沉醉在放浪不羁的生活里,他跟作品里所描写的女性有着长其的密切接触,所以柳永的词中,她们没有距离感。

而反观花间词派甚至是同时代的晏殊、欧阳修比较便不难发现其中细微的差异,在他们的词作里,虽然用比兴手法构建了美丽优雅的意境,但是是里面的女子始终是概念化的,是抽象化的,让人觉得不可触摸。

例如,欧阳修的《蝶恋花》: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欧公这首闺情词向来为人称赞,以景融情,刻画了一个女子的悲伤之状,但是这个女子却离我们非常遥远,一定程度上说,她是文人心理想象的产物。

柳词新变的贡献,即是宋词的转折点


试看柳永的《迷仙引》

才过笄年,初绾云鬟,便学歌舞。席上尊前,王孙随分相许。算等闲、酬一笑,便千金慵觑。常只恐、容易蕣华偷换,光阴虚度。

已受君恩顾,好与花为主。万里丹霄,何妨携手同归去。永弃却、烟花伴侣。免教人见妾,朝云暮雨。


柳词真正走进了这些歌女的生活,懂得她们才过笄年,为了生活便无奈学习歌舞,强颜欢笑。只知道以金钱买乐的王孙根本不知道她们内心的痛苦,害怕年华老去。柳永真正知道她们想要的其实是"永弃却、烟花伴侣",想要只是有一个能够携手同归去而已。虽然同样是写歌女舞女,柳永成功地将笔触深入到她们的内心深处,诉说着她们的痛苦与追求,让我们见到了市民阶层真实的男女感情,这就是柳词新变达到的内涵深度。


柳词新变的贡献,即是宋词的转折点


其二,柳永将羁旅行思纳入了词的表达范畴,拓宽了词的境界。

柳永6岁就跟随父亲柳宜到过全州、扬州、崇安等地,此后又曾流连于江南,有过一段浪漫的生活。但是到了1009年,意气风发的柳永本以为必得的科举,却不幸落榜。

在愤怒与不平之下,他写了著名的《鹤冲天》,表达自己的愤慨,诉说着"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但他这样的心态不过是一时牢骚,此后又参加了三次科举,却均以失败告终,甚至流传着在放榜时他被皇帝亲自除名的故事。

怀才不遇,柳永悲愤地离开京都,开始了长达十年的漂泊生涯。宦海浮沉,浪迹江湖,尝尽辛酸,吃尽苦头,却也因此让他的词境得到了极大的开阔。他的闺怨诗为文人所弃,羁旅诗却因为开阔的境界而被他们称赞不已。其中最出名的莫过于《八声甘州》了,连苏轼都赞叹说:"人皆言柳耆卿俗,然如'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唐人高处,不过如此。"

又如《引驾行》"独自个、千山万水,指天涯去" ,《风归云》:"幸有五湖烟浪,一船风月,会须归去老渔樵" ,《破阵乐》:"渐觉云海沉沉,洞天日晓"……一改闺情诗的风格,或雄浑,或潇洒,或旷达,或飘逸,不仅将羁旅题材写进词里,还极大程度上拓展了词的境界,为豪放派词人的诞生作了铺垫,难怪陈廷焯称为"有难以用言语形容者"。

柳词新变的贡献,即是宋词的转折点


其三,柳永将都市风光和市民生活纳入词中。

文学是返归现实的镜子,柳永长期流连于酒市歌楼,与市民阶层生活在一起。在他的的笔下,我们得以见到北宋繁华的都市风光和市民阶层富足的生活。

例如《看花回》一词写道:

"玉墄金阶舞舜干。朝野多欢。九衢三市风光丽,正万家、急管繁弦。凤楼临绮陌,嘉气非烟。雅俗熙熙物态妍。忍负芳年。笑筵歌席连昏昼,任旗亭、斗酒十千。赏心何处好,惟有尊前。"

从首句可见北宋都市之繁华,从"朝野多欢"中可见当时的太平气象,朝廷与民众共享欢乐,从"九衢三市风光丽,正万家、急管繁弦。"都城热闹非凡与富足,见证了市民阶级的崛起。

又如《透碧宵》中记"太平时、朝野多欢。遍锦街香陌,钧天歌吹,阆苑神仙。" 《凤归云》记:"恋帝里,金谷园林,平康巷陌,触处繁华,连日疏狂,未尝轻负,寸心双眼。"还有《倾杯乐》《笛家弄》《望海潮》等词,

以前所未有的壮阔笔法,展现了北宋的太平景观。

后世甚至流传着金主完颜亮就是读到了柳永《望海潮》中描写杭州"参差十万人家"的繁荣, 慕于"三秋桂子, 十里荷花", 才起了投鞭渡江之志,可见柳词的影响有多么大了。


柳词新变的贡献,即是宋词的转折点


柳词新变的贡献,即是宋词的转折点


2.形式上,拓展了词的表现能力

柳永在形式上所做的贡献甚至远远大于他对于词的内容上的贡献。但凡一个人经历多了,可以抒发的感情也会增多,但是要做形式上的改变,绝非靠见识就能完成的,往往更依靠才能和天赋。有良好出身,并且拥有极高的艺术天赋的柳永恰恰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宋代以前,坊市制度非常严格,坊与市分离,市民居住区与商业区被分隔开来,并且有着严格的时间管控,非营业时间不得开市。但是到了北宋以后,随着商业的发展,坊市制度逐渐瓦解,生活区与商业区融为一体,百姓可以随时随地采购物品,这样的热闹繁盛的街市比唐朝更加具有生机和活力,市民阶层也由此繁荣。

人们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想要表达的事物自然也就更多了,而规模短小的小令和中调,显然无法满足这一种要求。于是柳永为此创作了大量慢词。

众所周知,慢词自柳永始。据 《乐章集校笺》,柳永近220首词里面共有近120首慢词,占比一半左右。在这两百多首词里,用了130多种词调,其中包括一百多个柳永自创的词调,而宋词所用的词调总共是880多个,占比几乎达到了八分之一。

但是柳永所做的远非编创大量词调大么简单。


柳词新变的贡献,即是宋词的转折点


其一,手法上的创新

为适应慢词长调体式的需要以及满足市民大众欣赏趣味,也为了方便歌女传唱,柳永创造性地运用了铺叙和白描的手法,被后人称为"写情用赋笔"。此外他还从民间文学中吸收了大量的"俚语"入词。

如《定风波》一词:

"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暖酥消、腻云亸,终日厌厌倦梳裹。无那。恨薄情一去,音书无那。

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向鸡窗,只与蛮笺象管,拘束教吟课。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

用白描和铺叙的手法,借助女子的口吻,从环境、心理、动作等各个方面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天真无邪的思妇形象,抒发了少妇对夫君的思念之情,非常动人。

词中"惨绿愁红""是事可可"" 终日厌厌"" 无那"" 无那"" 恁么"" 和我"等大量俚语和口语的运用,使得语言平白如话,不仅生动活泼,而且像是直接与人对话,使人倍感亲切,易于接受,一扫之前的华丽雕琢之风。

慢词利于表现感情的完整性,俚语的运用又便于歌女传唱和市民大众理解,柳永将俗文学融入了词里面,雅俗兼备,觉得大众喜爱。一时间,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对此,与柳永同时代的陈师道《后山诗话》记载:"骫骳从俗,天下咏之。"


柳词新变的贡献,即是宋词的转折点


其次,声律上的创新

北宋是一个重视声乐的时代,在这样的氛围里,仅靠歌词内容的扩充是难以传播出去的,要让词得以走进市民群众里去,还要求有协调动听声律。词本为音乐文学,宋词就像是宋代的流行音乐。创作慢词不仅需要新的手法,更需要新的曲调声律。

为使宋词更加富有音乐节奏,柳永将领字双声叠韵用于词作之中。

有人曾经统计,在柳永的词作里面,有 195 首用了严格意义上的双声叠韵(尤其是慢词),其中双声词508个叠韵词519个,共计1027 个。领字,即是指位于句子开头,用来引领句子的字。领字和双声叠韵的运用,配合铺叙的手法,使得柳词结构巧妙,节奏顿挫,富有音乐性。

例如上文的《八声甘州》里面,就有"对""渐""望"等一字领,"是处""惟有""正恁"等二字领,还有三字领"争知我"。词中又运用了"潇潇","暮雨","清秋""冷落""残照"等叠字或者双声、叠韵字,让这首词抑扬顿挫,铿锵有力,感情也是高低起伏,将羁旅之悲苦抒发得淋漓尽致。

周济评论柳词"章法"说得最好:"柳词总以平叙见长。或发端、或结尾、或换头,以一二语勾勒提掇,有千钧之力。" 平叙指的是铺叙,一二语指的是正是领字的妙用。


柳词新变的贡献,即是宋词的转折点


四、结语

王国维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宋词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向来与唐诗并称为诗词双绝。宋词的繁盛有其时代大背景,例如北宋王朝对文化教育的重视,市民阶层的繁荣,歌舞文化的流行都有必然的关系。词兴于市井,市井的繁荣促进了歌舞文化的繁荣,歌舞文化的兴盛则带动了词的需求与流传。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宋代"燕馆歌楼,举之万数",可见当时青楼、歌女之多。 但同时更离不开一个个词人的创作与革新付出的心血和努力。

柳永是第一个对宋词作出全面革新的词界大亨,虽然在当时的文人圈子里不受重视,但却风靡全宋,百姓皆知。皇帝宋仁宗也很喜欢,苏轼也忍不住问幕士自己的词与柳永词相比如何,可见柳永的影响力之广。

柳永从内容和形式上都进行了革新,成功地创作并驾驭了大量的慢词,使慢词自成一统。可以说是从根本上结束了晚唐五代以来小令独尊的词坛格局,使得两者平分秋色,齐驱并进,显示了宋词强大的生命力,宋词的发展和后继者在内容上的创新奠定了基础。

词至柳永,体制始备。宋代词坛,开始进入了一个以慢词为主的新阶段,后世词人如东坡、黄庭坚、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无不受其影响,他们在柳词新变的基础上再做创新,共同使宋词成为一代之文学,与唐诗元曲明清小说并列,发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柳词新变的贡献,即是宋词的转折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