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歪打正著”的特色產業脫貧路

□記者 付生

春暖花開,記者來到臨朐縣冶源鎮採訪。在鞏家橋村,被一個貧困戶的脫貧故事所吸引。

故事的主角叫聶象波,曾是一名肢體三級殘疾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在當地黨委、政府的幫助下,他憑著自強不息的毅力,開展鸚鵡特色養殖,成功脫貧,實現了人生的華麗轉身。

聶象波領著記者走進他與村裡聯合創辦的鞏家橋村觀賞鳥養殖基地。“按照習性配對,一個鳥籠子只養一對雌雄鸚鵡,一天兩次餵食,虎皮鸚鵡好養活,旋風鸚鵡很挑剔,怕見生人。鳥舍要注意保暖、清潔。”一邊走,他一邊介紹養鸚鵡的小知識。

整個基地11間養殖場房,500多個鳥籠,硬化的進出道路。記者幾步邁入,頓聞鳥語鳴鳴。色彩斑斕的旋風、虎皮等品種的1000多隻鸚鵡,或站或動,有的搖頭晃腦,有的眯眼小憩。去年,這個基地共出欄鸚鵡3000餘隻,實現銷售收入10萬餘元。

一個貧困戶,是怎樣打造如此規模的鸚鵡養殖基地的?聶象波說出了自己經歷。2005年,他和妻子在自家麵食作坊製作爐烤火燒時發生爆炸導致妻子身亡,他本人全身大面積燒傷,在醫院搶救治療1年多,雖然搶回一條命,卻造成終身肢體三級殘疾。

這場變故,讓原本幸福的一家失去了歡樂,不僅沒有了主要收入來源,還因搶救治療欠下了一屁股債,生活非常困難。精準扶貧工作開展後,聶象波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提到逆轉,聶象波說:“一要感謝黨中央開展精準扶貧,營造好環境、好時機。二要感謝駐村第一書記牛偉志和村黨支部書記趙奮起的幫助。”

牛偉志和趙奮起是聶象波的脫貧幫扶責任人。據臨朐縣扶貧辦主任楊先凱介紹,打好脫貧攻堅戰,臨朐切實強化黨委、政府主體責任,三級黨委書記親自抓,開展建檔立卡,摸準貧困底數,著力解決扶持誰的問題;組織駐村幫扶,增強一線力量,著力解決誰來扶的問題;實施“五個一批”,推進分類施策,著力解決怎麼扶的問題。一大批黨員幹部深入基層發動群眾,以精準扶貧新理念,為貧困群眾辦實事、好事,幫助貧困群眾擺脫貧困,改變貧困現狀。

幫助聶象波重拾信心、走出困境,牛偉志和趙奮起先從思想上下手。前期,基本天天到他家中促膝談心、真情交流,一次次的上門,一次次的交心,讓他對生活重新燃起了希望。

聶象波養病期間,有親戚送了兩隻鸚鵡讓他養,沒想到他養出了門道,一年下來還孵出了10多隻小的。

會養鸚鵡,會不會是一個突破口呢?牛偉志和趙奮起開始思考,併到寵物市場瞭解情況,發現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喜歡養寵物的人越來越多,喜歡養鸚鵡的也不少,就建議聶象波向這方面努力。在他們幫助下,聶象波買來書籍材料,找到專家求教,經過認真鑽研,逐步掌握了鸚鵡的性別辨別、疾病預控及馴化方法等技術要領,堅定了創業信心。

觀賞鸚鵡養殖是一項新興的特色養殖產業,當時臨朐本地搞產業化養殖的還是空白。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供借鑑,他們三人就到觀賞鳥養殖業比較發達的濰坊、臨沂、淄博等地,實地考察學習,瞭解市場行情。

在臨沂花鳥市場上,一位資深寵物經營者告訴他們,觀賞鸚鵡的需求在逐年增大,但養殖技術要求高,所以搞產業化養殖的很少,如果能解決養殖技術問題,絕對能發家。

此時,聶象波對鸚鵡養殖技術已經小有心得,有較強的優勢,完全可以搞產業化養殖。抓住時機,說辦就辦。牛偉志和趙奮起積極向上級爭取扶持資金10餘萬元,促成村黨支部與聶象波聯合創辦臨朐縣綵鳳鸚鵡養殖合作社,建起鞏家橋村觀賞鳥養殖基地。相關部門和鎮上也紛紛伸出援助之手,給予創業指導、信息諮詢和培訓服務,幫助解決缺資金等難題。

合作社採取“銷售方+市場+技術管理”三位一體的辦社模式,實行“黨支部+合作社+貧困戶”運營模式,村集體憑藉基礎建設投入只佔收益的40%,聶象波憑藉技術、勞動佔收益的60%。基地建成的第一年,第一批幼鳥繁殖成功並上市銷售,聶象波按比例分紅收益3萬元,實現脫貧。

如今,鞏家橋村觀賞鳥養殖基地已發展成為當地規模較大的觀賞鳥養殖場,受到省內外觀賞鳥購銷商和寵物市場的青睞。聶象波更忙了起來,不僅要忙著基地的運轉,還把自己的鸚鵡養殖經驗無償傾囊傳授給身邊人,和鄉親們一起邁上致富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