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黃袍加身的皇帝,從他的行軍速度就可以看出有意為之

“黃袍加身御海宇,五代紛爭從此休。”

說起黃袍加身,大家自然而然想到趙匡胤。不過趙匡胤這一招卻不是原創,而是學習他曾經效忠的人物——後周的開國皇帝郭威。郭威一生同樣傳奇,從最底層的小兵逐漸爬到後漢的頭號大將。在後漢隱帝劉承祐的極限操作下,他一舉反殺,控制了後漢的大權。最後在士兵的擁簇下,黃袍加身,開創後周。雖然史書上將這一切都歸結為迫不得已,眾心所歸,但他的行軍速度卻完全暴露了他的野心。

第一個黃袍加身的皇帝,從他的行軍速度就可以看出有意為之

後漢的開國皇帝劉知遠死後,他的二兒子劉承祐繼承了皇位。郭威和史弘肇、楊邠等人同受劉知遠遺詔成為輔政大臣。大權旁落,作為皇帝的劉承祐自然不高興,於是年幼的他選擇了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殺!

乾佑三年十一月十三日(公元950年12月24日),楊邠等人入朝,突然廣政殿兩邊冒出數十甲兵,將楊邠、史弘肇、王章殺死於東廡下。然而此時作為樞密使,掌握軍權的郭威正率領大軍在河北抵禦契丹。劉承祐竟然天真地密令郭威手下殺死郭威。果不其然,郭威手下反手就把小皇帝賣了,把這事告訴郭威。郭威與心腹魏仁浦密謀後,決定不坐以待斃,而是造反。

乾佑三年十一月十五日(公元950年12月26日),郭威自將大軍從魏州(今河北省邯鄲市大名縣)向開封進發。第二天,郭威的大軍就到達了澶州(今河南省濮陽市清豐縣)。根據宋神宗時期編撰的《元豐九域志卷三》記載,澶州:北至界八十里,自界首至北京(魏州大名府)六十里。則大軍兩天行軍140裡,日均70裡。十七日,郭威已經到達滑州(今河南省滑縣)。同樣根據《元豐九域志》記載,澶州到滑州,大約一百里。十九日,郭威的大軍已經到達開封附近的封丘縣(今河南省新鄉市封丘縣)。《元豐九域志卷一》記載,封丘:屬開封府,京北六十里;滑州:至東京二百一十里。這麼計算,則滑州到封丘一百五十里。兩日行軍150裡,日均75裡。


第一個黃袍加身的皇帝,從他的行軍速度就可以看出有意為之

郭威進軍路線

整體計算一下,郭威從十五日從魏州出發,十九日到達封丘。五日一共行軍390里路,平均一天行軍78裡。這個速度在當時什麼水平呢?

據《武經總要前集·卷五·軍行次第》記載:凡軍行在道,十里齊整休息,三十里會乾糧,六十里食宿(古法:三十里為一舍。倍道兼行,一日再舍。今六十里為食宿,亦量軍士急緩為節)。說明理論上當時一天的行軍速度為60裡。

那麼郭威本人正常的行軍速度是怎麼樣的呢?乾佑元年,李守貞在河中府反叛,朝廷命令郭威征討。八月初六,郭威從開封出發,二十三日到達河中。河中至開封一共九百三十二里。可以計算出日軍行軍51.78裡。尚不及理論速度。廣順元年,郭威親征慕容彥超,九天從開封到兗州,平均66.67裡每天。略高於理論速度。

可見當時一天的行軍速度,可以用60裡每天計算。而郭威造反時候的行軍速度,每天78裡,遠高於當時的平均速度。如此迅速的舉動,是為了讓朝廷沒有足夠的時間進行動員,減小雙方的實力差距。這一方面體現了郭威高超的軍事眼光,卻也說明了他反叛的決心。絕不是《舊五代史》記載聽到消息後“神情惘然,又見移禍及己,伸訴無所”。

第一個黃袍加身的皇帝,從他的行軍速度就可以看出有意為之

郭威行軍速度

在擊敗劉承祐的部隊後,劉承祐本人也意外死於亂軍之中。為了獲得士兵們的支持,郭威允許部隊大掠京城,一夕之間煙火四起。第二天,王殷、郭崇威不得不勸解郭威,說道:“如果再不制止這些士兵,恐怕開封就要變成空城了!”這才把軍隊的暴行制止下來。

此時的郭威已經獲得了最高權力,但不敢直言自己的心思,仍請求立新的皇帝。最後商議立劉知遠侄劉贇為帝。正當此時,邊境忽來急報——契丹來襲。由於北部的駐紮部隊都被郭威帶到了京城,所以郭威自然而然的成為抵禦契丹的大將。

乾佑三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公元951年1月9日),郭威命令心腹王峻等人掌握京城。十二月一日,郭威領軍出征。十二月四日,大軍至滑州。根據上文,開封到滑州210裡,郭威此時日行軍52.5裡。到達滑州後,郭威“駐馬數日”,並沒有立即進軍。似乎在等待什麼。此時準皇帝劉贇遣使慰勞諸將。結果諸將都不肯拜,反而偷偷說:“如果劉氏再當皇帝,我們可就活不了。”

十二月十九日,郭威終於到達澶州。根據上文,滑州到澶州不過100裡,郭威卻花了十六天的時間,遠遠低於平均行軍速度。第二天一早,大軍剛準備出發,數千將士開始要求郭威當皇帝,“或裂黃旗以被威體”。在這聲勢浩大的行動中,郭威便順利成章的答應了士兵們的要求。四天後,郭威到達開封城前,接受文武百官的勸進,終於開創大周王朝。

第一個黃袍加身的皇帝,從他的行軍速度就可以看出有意為之


雖然史書極力掩飾郭威的舉動,但是顯然從他的行軍速度中,我們能發現不少問題。五代時期的正常行軍速度為每天60裡。而郭威在起兵造反的時候,每天行軍78裡;掌握權力後抵禦契丹卻磨磨蹭蹭,日行軍不過52.5裡,甚至停下不走。足見郭威心在何處。

九年後,後周的一位禁軍將領照搬了他的做法,這便是趙匡胤。趙匡胤正月初一聽到鎮、定兩州奏契丹人寇後,初三就急急忙忙出兵,然後當晚卻停留在陳橋驛。而陳橋驛與東京開封的距離為40裡,與宋初平原地帶行軍速度相比,並不符合,顯然也是別有用心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