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国皇后《十香词》流传千古,当初因太艳而被声讨,最终身败名裂

辽国皇后《十香词》流传千古,当初因太艳而被声讨,最终身败名裂

唐诗宋词所光耀的历史横跨六百多年,不仅照亮了那个满纸烟霞的时代,更为后世举起了一张富丽堂皇的大旗,一张包含世间所有美好的大旗,更是一张令后世无法企及的大旗。至今我们仍将那时的霓虹再度擦亮,把玩着那时的色调,传唱着那时的经典。不过,唐诗宋词的影响力或许远远超出你的想象。

唐宋文化不仅渗透进了中国文化的根基里,更扩散到东、南亚各国,被不同语种的人们争相传诵。那么,假如在辽、金国文化中感受到了诗词的魅力,就不足为奇了。今天我们来介绍一首辽国皇后写的一组香艳之作,它为辽后赚足了名气,但她也最终葬送在了这组作品之下。

辽国皇后《十香词》流传千古,当初因太艳而被声讨,最终身败名裂

辽国皇后萧观音是辽道宗的妻子,史书载其"姿容冠绝,工诗,善谈论。自制歌词,尤善琵琶",一句话形容那就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最关键人长得还漂亮。不出意外,她迅速成为道宗的红颜知己,并为道宗诞下太子耶律浚。萧观音平时就喜欢舞文弄墨,曾写下不少精彩的词句,在辽国境内享有盛名,而这恰恰成为了她的滑铁卢。

道宗一朝,有一个著名的奸臣名为耶律乙辛,因他是先帝旧臣,又在平定叛乱时立下功绩,因此深得辽道宗的信任和器重,以至于执政后期,道宗竟将国事全权将予他打理。太子耶律浚成人之后,开始参预朝政,这让大权在握的耶律乙辛很不舒服,他也害怕新君登基后会找自己算账,所以他决定先下手为强。

辽国皇后《十香词》流传千古,当初因太艳而被声讨,最终身败名裂

可是耶律浚天性聪慧,很少犯错,突破口不大,所以耶律乙辛便调转枪口对准了耶律浚的亲生母亲萧观音。故事流传的版本是这样的:耶律乙辛派人暗中写下《十香词》,然后买通宫中婢女,将诗传给萧观音赏读。萧观音本就是爱才之人,不仅将《十香词》手抄了一遍,还写下一首感悟诗:"宫中只数赵家妆,败雨残云误汉王。惟有知情一片月,曾窥飞燕入昭阳。"

耶律乙辛马上得到了把柄,他称《十香词》是皇后萧观音所写的艳诗,那么写给谁呢?他又将感悟诗中的"赵"、"一"、"惟"等字摘出,诬陷萧观音与赵惟一之间有私情。双方殿上对峙,当耶律乙辛拿出她手抄的《十香词》时,萧观音蒙了,她知道已经无法辩解。那么这《十香词》究竟如何?我们一起来看看。

辽国皇后《十香词》流传千古,当初因太艳而被声讨,最终身败名裂

《十香词》

青丝七尺长,挽作内家妆;不知眠枕上,倍觉绿云香。

红绡一幅强,轻阑白玉光;试开胸探取,尤比颤酥香。

芙蓉失新颜,莲花落故妆;两般总堪比,可似粉腮香。

蝤蛴那足并?长须学凤凰;昨宵欢臂上,应惹颈边香。

和羹好滋味,送语出宫商;安知郎口内,含有暖甘香。

非关兼酒气,不是口脂芳;却疑花解语,风送过来香。

既摘上林蕊,还亲御苑桑;归来便携手,纤纤春笋香。

凤靴抛合缝,罗袜卸轻霜;谁将暖白玉,雕出软钩香。

解带色已颤,触手心愈忙;那识罗裙内,销魂别有香。

咳唾千花酿,肌肤百合装;无非瞰沉水,生得满身香。

说白了,这就是一组乱情诗,共有十首,每一首皆为香,故为十香。每首描写身体的一个部位,按照顺序依次是:发、胸、颊、颈、舌、口、手、足、阴、肌肤。

辽国皇后《十香词》流传千古,当初因太艳而被声讨,最终身败名裂

随便拿一首出来,都是香艳无比且水平很高的作品,合起来那更加动人心弦。辽道宗气坏了,于是将萧观音打入牢狱,太子耶律浚也被密谋害死。可以说,萧观音因《十香词》名垂千古,也因《十香词》身败名裂。然而,《十香词》究竟是耶律乙辛诬陷她而找人代写,还是萧观音自己写的?

小解倾向于是萧观音自己所写。理由有二,其一,《十香词》言语暧昧淫靡,萧观音是饱读诗书之人,怎会轻易透露内心想法,况且她又怎么抄写下来给人留下口实?其二,萧观音死时方才35岁,那时候她在宫中寂寞清寂,写下这样炽热的诗作不足为奇,而她与赵惟一之间有点什么也就不算奇怪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