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學頭陀法,前心安可忘——夜雨思佳人

​夜雨

白居易

我有所念人,隔在遠遠鄉。我有所感事,結在深深腸。

鄉遠去不得,無日不瞻望。腸深解不得,無夕不思量。

況此殘燈夜,獨宿在空堂。秋天殊未曉,風雨正蒼蒼。

不學頭陀法,前心安可忘。


不學頭陀法,前心安可忘——夜雨思佳人

有這樣一位詩人,他的詩通俗易懂,俗到了即便是孩童都可以理解他所寫的詩,

“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

這是對他所寫詩詞的通俗程度最直觀體現。他就是白居易,一位擅用平易淺顯的言語寫出深刻寓意的偉大詩人。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品讀他於不惑之年所寫的《夜雨》,看看他如何用樸實言語描繪內心所感。


不學頭陀法,前心安可忘——夜雨思佳人

我有所念人,隔在遠遠鄉。我有所感事,結在深深腸。開篇直抒胸臆,我有位思念的人,她在遙隔千里的故鄉,我有想念她的強烈情感,結在深深的愁腸。隔與結二字,一者寫距離之遠,一者寫愁思之糾葛,僅僅二字便將一位思念心愛女子但拘於山水路遙不得相見而愁腸百結的離人形象描繪出來。故鄉與人都是客觀存在的,思念的感情和回憶的事情卻是主觀的,虛實之間,人與情相互交融,愈顯思念深刻,而前四句兩兩對仗工整,語言平俗卻不失深意。


不學頭陀法,前心安可忘——夜雨思佳人

鄉遠去不得,無日不瞻望。腸深解不得,無夕不思量。

故鄉遙隔山水,難以歸去,但山水可以阻隔我回鄉的行程,但阻隔不了我思念的情感,沒有一天不望向故鄉的方向。”瞻望“作為對我望鄉動作的補充,怎樣看故鄉呢?到高處向那遠方看,敬仰並寄以希望回到那故鄉。思念和憂愁在心中交融,沒有一個晚上不去惦念。目之所及沒有心愛之人的身影,但詩人的心卻隨著思念跨過山水回到她的身旁。


不學頭陀法,前心安可忘——夜雨思佳人

況此殘燈夜,獨宿在空堂。秋天殊未曉,風雨正蒼蒼。這幾句開始了對詩人所處環境的補充:殘燈、夜晚、空堂、深秋、風雨,獨自一人面對這些景象,加上對心愛女子的思念,詩人內心的孤獨可想而知,”況“這一字是是對前文描繪思念的一種遞進,每日的瞻望思量在這風雨交雜的夜晚來得尤為猛烈。燈是殘燈,既是寫燈點的時間之久,已至深夜的描繪,亦是詩人內心因為難見愛人的殘缺感顯現,夜不能寐,詩人獨坐在空曠的堂前,聽著風雨簌簌,燈火晦暗,內心孤寂可見一般。深夜久候,天卻還不曾明亮,屋外是秋雨蒼蒼,時間的維度在這裡拉長,詩人每過的分秒都顯得愈發難熬。這裡愁思未著一字,但通過對這段的閱讀我們卻可以發現詩人的愁思已經全部寓於所寫景物中去,一切景語皆情語。

不學頭陀法,前心安可忘——夜雨思佳人

不學頭陀法,前心安可忘。

不去學那僧侶的佛法,怎麼樣才能忘記曾經的那些美好回憶呢?詩人的情感在這裡終於爆發。思念和憂愁無法排解。求之不得,忘之亦不得,不如去當那僧侶,青燈古佛,壓抑內心的思念。

不學頭陀法,前心安可忘——夜雨思佳人

全詩語言平易通俗,看似素裹白描,卻將詩人內心愁思展現得淋漓盡致,隨著思緒地遞進,情景似乎有了枯寂色彩,寫實與抒情相融,也正如他所說:

“大凡大之感於事,則必動於情,然後興于嗟嘆,發於吟詠,而形於歌詩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