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面试:网络逼捐——披着“伪善”外衣的爱心

【新闻背景】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来势汹汹,一场全民战“疫”正在打响。医护人员在前方奋战,社会各界在后方捐款捐物,将爱心集结成“粮草”,支援一线。但最近几天,网上却出现了“网络逼捐”苗头——“大家都在捐钱,为什么××不捐?”“××这么有钱,只捐这一点?”

因为没第一时间出现在所谓的“科技企业捐款排行”上,部分网友开始给华为“施压”,其实,华为从不曾对疫情“不闻不问”,早在1月23日华为就成立了“武汉春节疫情保障项目组”,次日便将一批医院应急配件发往武汉。

公众人物也成为极端网友的另一个主要“监督对象”,已有多位演员、歌手因为没有在网络上公布自己的捐款数额,或是捐款额与他们的知名度“不匹配”,遭到网友冷嘲热讽甚至攻击谩骂。即使一些明星带动粉丝捐款捐物、录制视频为医务人员加油打气,也被淹没在一片“别废话,你自己到底捐了多少”的质疑声中。

1.“网络逼捐”不可取

https://wap.peopleapp.com/article/5111452/5008027(人民日报)

2.逼捐,逼不出慈善未来

http://opinion.people.com.cn/n1/2016/0422/c1003-28295490.html(人民日报评论)

3.“诺而不捐”属违法 “逼捐”现象需终止

http://www.xinhuanet.com//gongyi/2017-05/16/c_129605149.htm(新华网)

【小试牛刀】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之后,网民以及媒体掀起了逼捐潮,众多明星和龙头企业首当其冲。不少网友指责道“大家都在捐钱,为什么××不捐?”“××这么有钱,只捐这一点?”。对此,你怎么看?

【思路点拨】

1.概括提炼话题,给予否定评价

逼捐让本该凝结着人间大爱的慈善捐助染上了道德绑架的异味儿,衡量善意的标准,不是你掏出了多少“真金”而是你付出了多少真心,社会大众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各行各业只要各尽本分,都是为抗疫做贡献。

2.结合实际,多角度分析

捐款作为一种善行,更多的是爱心自觉不具备强制性,而不能成为道德要挟和道德勒索。以是否捐款和捐款数额作为衡量标准,本质上都是挥舞着“道德大棒”来要求他人,在消耗社会爱心的同时也阻碍了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

(1)公众的道德焦虑、慈善焦虑。一个社会难免有贫富差距,而慈善是最有效的润滑剂,把矛头指向一个炙手可热的公众人物,是转移焦虑的最佳手段。

(2)对道德的错误认知。错把道德当成评价甚至抨击他人的砝码,评价他人抬高自己的道德水平,更重要的是能掩盖自己不愿意付出或者少付出的心态,是一种自我保护手段。

(3)善款账目公开透明度不高。慈善组织披露信息笼统不及时,差错破绽百出,群众不信服,从而催生了病急乱投医的逼捐。

3.结合实际提出解决办法

(1)个人尽己所能,力所能及的向需要帮助的人们伸出援手,同时对他人给予充分的尊重,面对道德绑架者,沉默且坚持自己的初衷,不忘初心比怒对更有力量。

(2)作为优秀的慈善家和企业家,虽然在慈善事业上有各自的权利,但是希望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主动承担更大更重的社会责任,给予社会最大的回馈。

(3)政府应该保证账目公开透明,所以这需要我们加强对善款的监督和规范,保证善款的去向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提高大家捐款的积极性。


文/宣城中公教育 http://xuancheng.offcn.co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