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人過55,莫管2人物,說的是哪兩種人?人到中年要謹記

很多人都聽說過“三十而立”這句話,其實它出自《論語·為政》,原文是:“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翻譯成白話文就是:“我十五歲就立志學習,三十歲就能有所成就,四十歲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歲就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樂知天命,六十歲時能聽得進各種不同的意見,七十歲可以隨心所欲卻又不超出規矩。”

俗語:人過55,莫管2人物,說的是哪兩種人?人到中年要謹記

孔子用簡單的幾句話概況了自己的一生,為後世樹立了學習的楷模。對於普通人而言,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要有與之匹配的眼界見識,在農村就有這樣一句俗語“男過五十五,莫管二人物”,究竟是哪些人不能管呢?管了又如何?

第一種莫管的人物:“卑鄙小人”,孔子曾經說過“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所謂“知人知面不知心”,尤其是面對卑鄙小人,一定要把握分寸。

尤其是過了五十五的普通中年人,這個時候自己個人上升空間有限,難免有力不從心的時候。如果逞強娶管教“卑鄙小人”,妄圖讓卑鄙小人改變惡習,化身為正人君子,這絕對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事情;甚至,很有可能給自己招來無妄之災。因此,男過五十五,卑鄙小人不能管!

俗語:人過55,莫管2人物,說的是哪兩種人?人到中年要謹記

第二種莫管的人物:“睚眥必報”的人,對於大多數普通人而言,工作中難免會遇到意見不同的事情,但是秉持著“對事不對人”,爭論之後也就一笑而過了。然而,一些人小肚雞腸,甚至睚眥必報;遇到這種人,一定要與其保持適當的距離。

如果強行管教“睚眥必報”的人,那麼你的好心善意,很有可能被其誤解為“打壓”,進而甚至會被他惡意攻擊。男人過了五十五,即將進入退休的年紀,這個時候一定要分清主次,“惡人自有惡人磨”,不該管的人不要管。

俗語:人過55,莫管2人物,說的是哪兩種人?人到中年要謹記

所謂“男過五十五,莫管二人物”,其實與孔子的這句話“五十而知天命”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即便是普通人,到了五十五的年紀,見過風雲變幻、品嚐過酸甜苦辣,心態一定要非常平和!

綜上所述,這句俗語“男過五十五,莫管二人物”,並不是教導我們“不作為”,而是警示我們不能“亂作為”。

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一個人早已養成的性格絕非朝夕之間就能夠翻轉過來;所以中年男人不僅需要量力而行,更需要謹記心中!

俗語:人過55,莫管2人物,說的是哪兩種人?人到中年要謹記

俗話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古人的智慧以及忠告指導著我們的生活,能讓我們少走很多彎路,要想多多瞭解古人的智慧,建議讀一讀《智囊全集》,《智囊全集》這本書是明代文學大家馮夢龍編著的,可能很多人不知道馮夢龍,但都知道杜十娘沉百寶箱的故事吧?就是他寫的,他還和曹雪芹施耐庵齊名!乾隆康熙大帝只允許內部傳閱,因為裡面全是關乎命運的謀略!當代的王健林每次都讓萬達高層閱讀,來學習職場智慧!

俗語:人過55,莫管2人物,說的是哪兩種人?人到中年要謹記

它上起先秦,下迄明代,集合了歷代智慧故事共1238則,不僅有政治、軍事、外交方面的謀略,也有平常百姓小人物生活中的奇巧機智。被稱作是“小資治通鑑”,裡面全是有趣的故事,哈哈大笑中就能學到做人處事的智慧讓你立於不敗之地。

俗語:人過55,莫管2人物,說的是哪兩種人?人到中年要謹記

大家可以試一試這一套白話文版的,因為文言文實在是晦澀難懂。

上下兩冊只要79元,就是一頓飯錢,讓你受益終生。

點擊下圖可購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