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詞新變,成為宋詞的轉折點


柳詞新變,成為宋詞的轉折點


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前的隋唐,曲子詞作為民間歌女的唱詞開始在民間出現,逐漸發展成為一種民歌體裁。它跟隋唐的詩相比,如皓月之於螢光,毫不起眼。

但由於民間的活力,它不斷地由俗文學逐漸向以士大夫階層為代表的雅文學滲透,在唐代就獲得了很大的發展,盛唐的李白也加入到詞的創作之中,如《菩薩蠻》、《憶秦娥》皆為名篇,像"年年柳色,灞陵傷別"和"西風殘照,漢家陵闕"等句子更是名流千古。

到了晚唐五代,曲子詞又取得了更大的發展,著名詩人如白居易、溫庭筠、韋莊等詩人,將它往前推進了一大步,又到了南唐時候,馮延巳、南唐二主再次將詞拓展,尤其是李煜李後主,將家國之傷融入詩中,詞境得到了極大的開闊。

可是,到了北宋初年,詞卻表現了一股無力感,不但沒有得到發展,反而有衰落的趨勢。北宋開國以來,湧現了以"宋初三體"為代表的詩人、文人,詞人卻寥寥無幾,更是難以突破五代"花間派"遺風的侷限,眼見就要敗落了。

這個時候,距今一多年前,大約公元984年的時候,一個叫做柳三變的人出生了,他就是柳永,又被人們稱作柳耆卿,或者稱作柳七,最後官至屯田員外郎,又多被後人稱為柳屯田。

提起柳永,大家都會想到他是婉約派的大家,還會想到他那科舉不第而奉旨填詞,流連紅塵世俗,混跡在歌樓酒館的經歷。沉醉於舞女歌女的生活裡,這似乎是一個非常頹靡的詞人,不符合他那官宦世家的出身,不符合一個士大夫的風格。

柳詞新變,成為宋詞的轉折點


也正因為如此,柳永一直為士大夫階層的人所歧視,宰相晏殊因為柳永"針線閒拈伴依作"這樣的俗詞而不待見他。蘇軾曾批評他的學生秦觀作《滿庭芳·山抹微雲》這首詞時學習柳永的風格。王灼批評柳詞說"聲態可憎"……到了南宋以後,倡導理學,柳詞更不為文人授受,一直到現代,蕭滌非,葉嘉瑩等學者開始,對柳永的評價始有好轉。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不為當時文人所接受的浪蕩詞人,卻是當時最受民間歡迎的"流行歌手"。因為仕途不順,奉旨填詞,他專心於詞的創作,他筆下的詞寫盡歌女生活、都市繁華、羈旅行役,又以俚語入詞,以鋪敘、白描的手法,結合他在音樂上的天賦,創造了大量慢詞,一改先前宋詞內容狹窄,手法單一侷促,境界窄小,形式大多是小令的侷限。開慢詞之先,重新改善了詞的音樂性,雅俗兼備,可謂是宋詞發展史上的一大轉折點,這就是後世的稱讚的"柳詞新變"

項平齋有訓言說:"學詩當學杜詩,學詞當學柳詞",將柳永比作詞之杜甫,可見柳永的分量。

具體而言,柳永開拓了詞的境界,拓展了詞的表現內容,提高了詞的深度,增強了詞的表現力,甚至為後來以蘇東坡為代表的豪放派作了鋪墊,對詞的發展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這就是柳永對宋詞的貢獻,也就是我們今天的話題。


柳詞新變,成為宋詞的轉折點


柳詞出現前的詞界


想要更好地理解柳永對詞的貢獻,就必須有一個跟前代文學的對比,明白了柳永之前的宋詞是怎麼樣的,對柳詞新變的內涵也就可以一目瞭然了。

前面已經提到,晚唐五代已經發展出了"花間詞派"和南唐詞人,都是以婉約風格著名於世。此時的詞進入了文人士大夫階層,詞風非常風雅,然而在這樣華美的詞風下,掩蓋著許多致命的弱點。

若是細細讀過這兩派詞人的作品,便不難發現除了後主李煜之外,詞所描寫的內容不是傷春悲哀就是寫閨怨情思,而且是清一色的"女思男""妻思夫"這樣的題材,抒發的感情也非常單一,不是"懶起畫娥眉,弄妝梳洗遲"這樣的慵懶哀怨之情,就是"終日兩相思。為君憔悴盡,百花時"這樣的相思(甚至是失戀)孤獨之情。

至於形式上,也是非常的單一,幾乎全是小令為主,最多不中調,慢詞長調幾乎沒有。

這樣的形式,內容短小,所以抒情寫景的手法也就非常單調侷促,不外乎以景寓情,情景相融這樣的比興手法。又因為追求華美的辭藻,嚴整的音律,詞的發展已經被框住了。

到了北宋建立之初,詞作雖然有所增多,但是無一不是繼承晚唐五代之風,依然無法做出突破。又因為當時文人視詞為歌舞宴會上的"樂歌",詞非正體,僅僅是遊戲之作,並不付出精力,而是隨興而作,隨感而成。

柳詞新變,成為宋詞的轉折點


詞,本是民間俗文學,而被士大夫文人引用之後,雖然獲得了很大程度上的發展,但最終,卻又無法擺脫樂歌的身份獨立開來,最終又為文人所困。南唐後主如果不是後期因為經歷家國之失的巨大悲痛,原本也無法超出這個侷限。北宋詞之大家如晏殊,歐陽修也是如此。

北宋的詩文革新運動就可以作為一個證明,這場運動從宋初的柳開、王禹偁等人開始,到歐公為領袖的時候,始終只是針對詩和文的革新,反對華美用典這樣的浮靡文風,而對於詞卻始終愛理不理,就是因為歐公也僅僅將詞視為遊戲之作,只用於業餘歌舞歡樂而已。但歷史總是驚人的巧合,或許正是如此,反而給詞留下了發展的空間,最終成為有宋一代之文學。

"凡有井水處,即能歌柳詞",解鈴還需要繫鈴人,詞的發展還要回到民間。沒有人能夠想到,把宋詞從這些文人手中解放出去的正是一個"不務正業"的流落公子,柳永。


柳詞新變,成為宋詞的轉折點


柳詞新變,到底變了什麼?

瞭解了詞的發展,以及北宋之初的詞界,現在我們就可以具體地來看看柳永在詞上面到底做了什麼樣的改變,以至於成為了宋詞走上巔峰的一個轉折點。

我們不妨看看前人對於柳詞的評價。

北宋詞人黃裳說"予觀柳氏文章,喜其能道嘉佑中太平氣象,如觀杜甫詩,典雅文華,無所不有……太平氣象,柳能一寫於樂章,所謂詞人盛事之黼藻,其可廢耶?"

清代評論家陳廷焯在他的著作《詞壇叢話》裡談到:"秦寫山川之景,柳寫羈旅之情,俱臻絕頂,有不可以言語形容者。"

清代學者宋翔鳳說:"耆卿失意無聊,流連坊曲,遂盡收俚俗語編入詞中,以便伎人傳唱。"

近人夏敬觀說"耆卿多平鋪直敘,清真特變其法,迴環往復,一唱三嘆,故慢詞始盛於耆卿,大成於清真。"

又如李清照稱讚柳詞的音律說:"有柳屯田永者,變舊聲作新聲,出《樂章集》,大得聲稱於世。"……

由此可見,雖然"柳詞新變"是後來才提出的說法,但前人已經涉及了其中的許多方面,例如內容上寫太平氣象,羈旅之情,還有手法上的、音律上的,柳詞的貢獻可謂是涉及了詞的方方面面。或許正是如此,人們才把他放到如此高的地位上。

傳統文學觀念一般將文學分為"內容"和"形式"兩部分,至今仍然具有深遠的影響。如上面所言,柳詞新變在這兩方面皆有建樹。


柳詞新變,成為宋詞的轉折點


1.柳詞新變,豐富了詞的內容

其一,柳永和前人一樣創作了大量的閨怨詩,但是他所描寫的卻是活生生的歌女舞女,歌詠這些低層階級的女性真實的生活狀態,歌詠的是生動的男女之情。

他雖然也是出身官宦世家,但是半生流連江淮,眠花宿柳,終日出入於歌榭館舍,冶遊於花巷柳街、秦樓楚館之間,沉醉在放浪不羈的生活裡,他跟作品裡所描寫的女性有著長其的密切接觸,所以柳永的詞中,她們沒有距離感。

而反觀花間詞派甚至是同時代的晏殊、歐陽修比較便不難發現其中細微的差異,在他們的詞作裡,雖然用比興手法構建了美麗優雅的意境,但是是裡面的女子始終是概念化的,是抽象化的,讓人覺得不可觸摸。

例如,歐陽修的《蝶戀花》:

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玉勒雕鞍遊冶處,樓高不見章臺路。

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


歐公這首閨情詞向來為人稱讚,以景融情,刻畫了一個女子的悲傷之狀,但是這個女子卻離我們非常遙遠,一定程度上說,她是文人心理想象的產物。

柳詞新變,成為宋詞的轉折點


試看柳永的《迷仙引》

才過笄年,初綰雲鬟,便學歌舞。席上尊前,王孫隨分相許。算等閒、酬一笑,便千金慵覷。常只恐、容易蕣華偷換,光陰虛度。

已受君恩顧,好與花為主。萬里丹霄,何妨攜手同歸去。永棄卻、煙花伴侶。免教人見妾,朝雲暮雨。


柳詞真正走進了這些歌女的生活,懂得她們才過笄年,為了生活便無奈學習歌舞,強顏歡笑。只知道以金錢買樂的王孫根本不知道她們內心的痛苦,害怕年華老去。柳永真正知道她們想要的其實是"永棄卻、煙花伴侶",想要只是有一個能夠攜手同歸去而已。雖然同樣是寫歌女舞女,柳永成功地將筆觸深入到她們的內心深處,訴說著她們的痛苦與追求,讓我們見到了市民階層真實的男女感情,這就是柳詞新變達到的內涵深度。


柳詞新變,成為宋詞的轉折點


其二,柳永將羈旅行思納入了詞的表達範疇,拓寬了詞的境界。

柳永6歲就跟隨父親柳宜到過全州、揚州、崇安等地,此後又曾流連於江南,有過一段浪漫的生活。但是到了1009年,意氣風發的柳永本以為必得的科舉,卻不幸落榜。

在憤怒與不平之下,他寫了著名的《鶴沖天》,表達自己的憤慨,訴說著"黃金榜上,偶失龍頭望。明代暫遺賢,如何向。""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但他這樣的心態不過是一時牢騷,此後又參加了三次科舉,卻均以失敗告終,甚至流傳著在放榜時他被皇帝親自除名的故事。

懷才不遇,柳永悲憤地離開京都,開始了長達十年的漂泊生涯。宦海浮沉,浪跡江湖,嚐盡辛酸,吃盡苦頭,卻也因此讓他的詞境得到了極大的開闊。他的閨怨詩為文人所棄,羈旅詩卻因為開闊的境界而被他們稱讚不已。其中最出名的莫過於《八聲甘州》了,連蘇軾都讚歎說:"人皆言柳耆卿俗,然如'漸霜風悽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唐人高處,不過如此。"

又如《引駕行》"獨自個、千山萬水,指天涯去" ,《風歸雲》:"幸有五湖煙浪,一船風月,會須歸去老漁樵" ,《破陣樂》:"漸覺雲海沉沉,洞天日曉"……一改閨情詩的風格,或雄渾,或瀟灑,或曠達,或飄逸,不僅將羈旅題材寫進詞裡,還極大程度上拓展了詞的境界,為豪放派詞人的誕生作了鋪墊,難怪陳廷焯稱為"有難以用言語形容者"。

柳詞新變,成為宋詞的轉折點


其三,柳永將都市風光和市民生活納入詞中。

文學是返歸現實的鏡子,柳永長期流連於酒市歌樓,與市民階層生活在一起。在他的的筆下,我們得以見到北宋繁華的都市風光和市民階層富足的生活。

例如《看花回》一詞寫道:

"玉墄金階舞舜幹。朝野多歡。九衢三市風光麗,正萬家、急管繁弦。鳳樓臨綺陌,嘉氣非煙。雅俗熙熙物態妍。忍負芳年。笑筵歌席連昏晝,任旗亭、斗酒十千。賞心何處好,惟有尊前。"

從首句可見北宋都市之繁華,從"朝野多歡"中可見當時的太平氣象,朝廷與民眾共享歡樂,從"九衢三市風光麗,正萬家、急管繁弦。"都城熱鬧非凡與富足,見證了市民階級的崛起。

又如《透碧宵》中記"太平時、朝野多歡。遍錦街香陌,鈞天歌吹,閬苑神仙。" 《鳳歸雲》記:"戀帝裡,金谷園林,平康巷陌,觸處繁華,連日疏狂,未嘗輕負,寸心雙眼。"還有《傾杯樂》《笛家弄》《望海潮》等詞,

以前所未有的壯闊筆法,展現了北宋的太平景觀。

後世甚至流傳著金主完顏亮就是讀到了柳永《望海潮》中描寫杭州"參差十萬人家"的繁榮, 慕於"三秋桂子, 十里荷花", 才起了投鞭渡江之志,可見柳詞的影響有多麼大了。


柳詞新變,成為宋詞的轉折點


柳詞新變,成為宋詞的轉折點


2.形式上,拓展了詞的表現能力

柳永在形式上所做的貢獻甚至遠遠大於他對於詞的內容上的貢獻。但凡一個人經歷多了,可以抒發的感情也會增多,但是要做形式上的改變,絕非靠見識就能完成的,往往更依靠才能和天賦。有良好出身,並且擁有極高的藝術天賦的柳永恰恰就是這樣的一個人。

宋代以前,坊市制度非常嚴格,坊與市分離,市民居住區與商業區被分隔開來,並且有著嚴格的時間管控,非營業時間不得開市。但是到了北宋以後,隨著商業的發展,坊市制度逐漸瓦解,生活區與商業區融為一體,百姓可以隨時隨地採購物品,這樣的熱鬧繁盛的街市比唐朝更加具有生機和活力,市民階層也由此繁榮。

人們的生活變得多姿多彩,想要表達的事物自然也就更多了,而規模短小的小令和中調,顯然無法滿足這一種要求。於是柳永為此創作了大量慢詞。

眾所周知,慢詞自柳永始。據 《樂章集校箋》,柳永近220首詞裡面共有近120首慢詞,佔比一半左右。在這兩百多首詞裡,用了130多種詞調,其中包括一百多個柳永自創的詞調,而宋詞所用的詞調總共是880多個,佔比幾乎達到了八分之一。

但是柳永所做的遠非編創大量詞調大麼簡單。


柳詞新變,成為宋詞的轉折點


其一,手法上的創新

為適應慢詞長調體式的需要以及滿足市民大眾欣賞趣味,也為了方便歌女傳唱,柳永創造性地運用了鋪敘和白描的手法,被後人稱為"寫情用賦筆"。此外他還從民間文學中吸收了大量的"俚語"入詞。

如《定風波》一詞:

"自春來、慘綠愁紅,芳心是事可可。日上花梢,鶯穿柳帶,猶壓香衾臥。暖酥消、膩雲嚲,終日厭厭倦梳裹。無那。恨薄情一去,音書無那。

早知恁麼,悔當初、不把雕鞍鎖。向雞窗,只與蠻箋象管,拘束教吟課。鎮相隨、莫拋躲,針線閒拈伴伊坐。和我,免使年少,光陰虛過。"

用白描和鋪敘的手法,藉助女子的口吻,從環境、心理、動作等各個方面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天真無邪的思婦形象,抒發了少婦對夫君的思念之情,非常動人。

詞中"慘綠愁紅""是事可可"" 終日厭厭"" 無那"" 無那"" 恁麼"" 和我"等大量俚語和口語的運用,使得語言平白如話,不僅生動活潑,而且像是直接與人對話,使人倍感親切,易於接受,一掃之前的華麗雕琢之風。

慢詞利於表現感情的完整性,俚語的運用又便於歌女傳唱和市民大眾理解,柳永將俗文學融入了詞裡面,雅俗兼備,覺得大眾喜愛。一時間,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對此,與柳永同時代的陳師道《後山詩話》記載:"骫骳從俗,天下詠之。"


柳詞新變,成為宋詞的轉折點


其次,聲律上的創新

北宋是一個重視聲樂的時代,在這樣的氛圍裡,僅靠歌詞內容的擴充是難以傳播出去的,要讓詞得以走進市民群眾裡去,還要求有協調動聽聲律。詞本為音樂文學,宋詞就像是宋代的流行音樂。創作慢詞不僅需要新的手法,更需要新的曲調聲律。

為使宋詞更加富有音樂節奏,柳永將領字雙聲疊韻用於詞作之中。

有人曾經統計,在柳永的詞作裡面,有 195 首用了嚴格意義上的雙聲疊韻(尤其是慢詞),其中雙聲詞508個疊韻詞519個,共計1027 個。領字,即是指位於句子開頭,用來引領句子的字。領字和雙聲疊韻的運用,配合鋪敘的手法,使得柳詞結構巧妙,節奏頓挫,富有音樂性。

例如上文的《八聲甘州》裡面,就有"對""漸""望"等一字領,"是處""惟有""正恁"等二字領,還有三字領"爭知我"。詞中又運用了"瀟瀟","暮雨","清秋""冷落""殘照"等疊字或者雙聲、疊韻字,讓這首詞抑揚頓挫,鏗鏘有力,感情也是高低起伏,將羈旅之悲苦抒發得淋漓盡致。

賙濟評論柳詞"章法"說得最好:"柳詞總以平敘見長。或發端、或結尾、或換頭,以一二語勾勒提掇,有千鈞之力。" 平敘指的是鋪敘,一二語指的是正是領字的妙用。


柳詞新變,成為宋詞的轉折點


四、結語

王國維說,一代有一代之文學。宋詞標誌宋代文學的最高成就,向來與唐詩並稱為詩詞雙絕。宋詞的繁盛有其時代大背景,例如北宋王朝對文化教育的重視,市民階層的繁榮,歌舞文化的流行都有必然的關係。詞興於市井,市井的繁榮促進了歌舞文化的繁榮,歌舞文化的興盛則帶動了詞的需求與流傳。據《東京夢華錄》記載,宋代"燕館歌樓,舉之萬數",可見當時青樓、歌女之多。 但同時更離不開一個個詞人的創作與革新付出的心血和努力。

柳永是第一個對宋詞作出全面革新的詞界大亨,雖然在當時的文人圈子裡不受重視,但卻風靡全宋,百姓皆知。皇帝宋仁宗也很喜歡,蘇軾也忍不住問幕士自己的詞與柳永詞相比如何,可見柳永的影響力之廣。

柳永從內容和形式上都進行了革新,成功地創作並駕馭了大量的慢詞,使慢詞自成一統。可以說是從根本上結束了晚唐五代以來小令獨尊的詞壇格局,使得兩者平分秋色,齊驅並進,顯示了宋詞強大的生命力,宋詞的發展和後繼者在內容上的創新奠定了基礎。

詞至柳永,體制始備。宋代詞壇,開始進入了一個以慢詞為主的新階段,後世詞人如東坡、黃庭堅、秦觀、周邦彥、李清照等無不受其影響,他們在柳詞新變的基礎上再做創新,共同使宋詞成為一代之文學,與唐詩元曲明清小說並列,發出了時代的最強音。


柳詞新變,成為宋詞的轉折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