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豐帝死前犯了一個政治錯誤,自此,徹底斷送了清朝數百年江山

鴉片戰爭以中國失敗並賠款割地告終。中英雙方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中國開始向外國割地、賠款、商定關稅,嚴重危害中國主權,自此,中國開始淪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喪失獨立自主的地位,並促進了小農經濟的解體。

可以說,自從鴉片戰爭爆發以後,清政府就面臨著越來越嚴重的統治危機,這期間,不僅爆發了多場農民起義,加深了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還遭受了來自西方列強的欺壓。此外,由於綜合國力的大幅度下降,使得國家總體形成了西強東弱的政局。

咸豐帝死前犯了一個政治錯誤,自此,徹底斷送了清朝數百年江山

並且,在這樣的大背景之下,中央政體的多次改革,更是造成了一連串的錯誤,最終,使得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重重,也造成了國家貧困、羸弱的惡性循環。

在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時候,由於統治階級對戰後賠償等問題持有不同意見,因此,咸豐帝便一起逃去了承德避暑山莊,最後,竟死在了紫禁城外。在死之前,咸豐帝立下了一份遺詔,但是,這份遺詔卻存在很大問題。因為,咸豐帝在由誰來繼承皇位這個問題上,埋下了一個政治隱患。

當時,咸豐帝考慮到皇后沒有所出,如果,讓貴妃之子繼承皇位的話,那麼,新君年齡尚小,很有可能會出現皇后與母后奪權的問題。因此,為了防止這個問題出現,咸豐帝便提出了一個解決方案:設置八位大臣輔政,讓他們共用一枚政印,兩位太后(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各自執掌一枚政印,以此達到互相牽扯,平衡大局的目的。

這樣的設想自然是極好的,但是,他卻犯了第一個政治錯誤:把恭親王奕訢排除在外,不讓他參與政治決策。

咸豐帝死前犯了一個政治錯誤,自此,徹底斷送了清朝數百年江山

在咸豐帝駕崩以後,八大臣認為新君的生母存在很大的政治威脅,便採用抑制西宮(慈禧太后)、發揚東宮(慈安太后)的策略,以達到政治上的平衡。

他們希望通過用封號來區別嫡庶,從而抑制西宮,分化兩位太后。在局勢的轉變和壓力之下,慈禧太后自然不會坐以待斃。她主動找到慈安太后,不僅提出聯手的想法,還私自和恭親王奕訢來往,且與之結盟。就這樣,三人一起聯手鏟除了八大臣,既保住了彼此的性命,還使政權開始向太后一方傾斜。

同治初年,奕訢以議政王的身份把持朝野,實質操控相權。如此一來,政權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即:帝權、後權、相權並存。雖然,這種由兩後、年幼無知的載淳和處理日常事務的八大臣構建成的政局,從短期來看相比穩定,但是,從長遠來看,它卻存在著隨時崩塌的危險。

此外,慈禧太后和奕訢在達成剷除八大臣這一共識之時,他們兩者也漸漸被推上了權力的對立面。1865年,慈禧太后設計了一個局陷害奕訢,以奕訢不守宮廷禮儀為由取消了他議政王的身份,並奪回了相權。1881年,慈安太后突然去世,使得慈禧太后在後宮中的地位驟升,並有機會獨攬朝政大權。

咸豐帝死前犯了一個政治錯誤,自此,徹底斷送了清朝數百年江山

為了讓自己的政途更加通暢,慈禧太后在1884年中法戰爭打到高潮的時候,以奕訢不善於用人,致使決策失誤為由,把他趕出了軍機處。這樣一來,慈禧太后沒有了制約,成功成為大清的最高統治者。同時,也進一步加深了大清在內政和外交上的腐敗問題。

1889年,光緒帝結婚,慈禧太后說要把朝政還給他,因此,在外國人看來,光緒帝就是中國的元首。但其實,事實並非如此,慈禧太后依然掌握著國家實權,光緒帝只是一位虛君而已。如此一來,政局上就出現了兩個對立面:以慈禧太后為主的後黨和以光緒帝為主的帝黨。

而且,帝黨不斷以改革之名奪取政權,著名的維新變法便是其中之一。對此,慈禧太后十分生氣,甚至,一度想廢黜皇帝,徹底剷除維新派。但是,礙於西方列強的勢力,她並沒有這樣做。可是,慈禧太后怎麼會就此罷休呢?她在暗地裡大力支持義和團運動,以此報復西方列強幹預中國內政的行為。

但沒想到報復不成,竟引來了列強聯手清掃北京,令國家受屈辱,使她落得一個被迫逃亡西安的結局。

咸豐帝死前犯了一個政治錯誤,自此,徹底斷送了清朝數百年江山

在病逝以前,慈禧太后仿照咸豐帝的做法,留下遺命冊封溥儀的父親載灃為攝政王,由他來監國,並封隆裕皇后為太后。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同時,因為嚴重懷疑袁世凱,所以,載灃決定殺雞儆猴,先剷除袁世凱。但是,張之洞卻認為這樣不妥,恐怕會發生他變,因此,大力勸阻載灃。

一時之間,載灃沒了主意,不知如何是好。於是,隆裕太后為了緩和雙方矛盾,便命令袁世凱退出朝廷,回鄉養病。但是,誰也沒想到,隆裕太后這一做法其實是放虎歸山。袁世凱回老家後,不僅私接電報,掌握朝廷要密,還積蓄力量。幾年之後,袁世凱用武力強行逼迫溥儀和隆裕太后退位。

其實,早在太平天國爆發以後,曾國藩就已經佔有了半壁江山,使得大清開始出現內部被掏空的情況,可是,這依然能夠保持滿洲與漢族在政治上的平衡。但是,到了載灃監國的時候,他將權力集中在滿洲貴族手上,排斥漢族官員,由此,不僅激化了滿漢矛盾,還讓漢族官員出現遠離權力中心的情況,使得政局開始傾斜。為了保障自己的權益,漢族官員多次發動立憲運動。

此外,在載灃的管理之下,大清腐敗問題日益突出,使得滿洲統治漸漸處在了懸崖的邊緣。

咸豐帝死前犯了一個政治錯誤,自此,徹底斷送了清朝數百年江山

由此可見,為了保持政治平衡,咸豐帝精心設計出八大臣和太后共同輔佐君主的政體,但最後,卻演變成了一方的專制獨裁,以祺祥政變收尾。

這樣的情況,看起來是加強了皇權,但其實,卻是加深了政治腐敗問題。同時,為了保住皇權的地位,咸豐帝重用漢族官員,但沒想到的是,不僅慈禧太后殺死了八大臣,連載灃都排斥漢族官員。於是乎,滿洲貴族在中央集權上走錯了一步,導致全盤皆輸。最後,袁世凱從中漁利,成為了最大的贏家。

在自傳中,溥儀這樣描述他的父親:“父親對於政治上的失敗一直耿耿於懷,他認為自己之所以失敗,是因為沒有徹底剷除袁世凱。但我認為,這只是戰術問題,而大清卻輸在了戰略上。”

【《苦命天子:咸豐皇帝奕詝》、《清史稿·后妃傳》、《重讀攝政王載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