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帝临终前设立的顾命八大臣,为什么轻易的就被慈禧绊倒了?

自古以来,皇帝殡天后,皇太子幼弱,很容易导致母党势大,引发后戚干政。每一个皇帝都有自己的一套处理方法,咸丰帝临终前设立顾命八大臣来牵制两宫皇后,最后这八大臣却为何轻易的就被慈禧绊倒,原因何在?

咸丰帝临终前设立的顾命八大臣,为什么轻易的就被慈禧绊倒了?

咸丰十一年(1861年)清文宗奕詝病死于热河行宫,当时皇太子载淳才六岁。载淳的嫡母是咸丰的皇后钮钴禄氏(后来的慈安太后),生母是皇贵妃叶赫那拉氏(后来的慈禧太后),两人当时都非常年轻。咸丰帝临终前似有预感皇太子年幼,而叶赫那拉氏又充满政治野心,将来会导致母党坐大,幼帝皇权旁落,为此他精心做了权力分配。

任命顾命八大臣

咸丰帝临时前,遗命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大学士肃顺,额驸景寿,及原军机处五个军机大臣中的四个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共八人为“襄赞政务大臣”(也叫顾命八大臣)来辅佐年仅六岁的新君载淳。

咸丰帝临终前设立的顾命八大臣,为什么轻易的就被慈禧绊倒了?

(顾命八大臣)

顾命八大臣与慈安、慈禧的主要矛盾,就是太皇太后是否可以垂帘听政。清朝历史上,只有孝庄皇太后一人垂帘听政辅佐时年八岁的康熙皇帝,此后便无此类事。顾命八大臣以咸丰遗诏和祖制无皇太后垂帘听政故事,与两宫太后激辩于朝堂之上,八大臣仗着顾命之权,“哓哓置辩,已无人臣礼”,当时的场面可谓是激烈又紧张,据晚清史籍《越缦堂国事日记》记载:大学士肃顺等人在朝堂上恣意咆哮,其“声震殿陛,天子惊怖,至于涕泣,遗溺后衣”,把年幼的同治帝都吓到涕泣尿裤子,而双方依然互不想让,如此僵持,拖延日久必生问题,肃顺等人想先答应两宫太后,回到北京后再联合其他大臣阻止垂帘听政之事。

咸丰帝临终前设立的顾命八大臣,为什么轻易的就被慈禧绊倒了?

(咸丰帝亲弟恭亲王奕诉)

顾命八大臣不仅与两宫太后关系紧张,与咸丰帝的亲弟弟恭亲王奕诉同样势同水火,奕诉能力远在咸丰之上,道光帝舍奕诉而立咸丰,咸丰帝在位期间是极力打压排斥这个能干的弟弟的。因此在他临终前,奕诉没有进入顾命大臣之列。奕诉虽贵为亲王,却没有什么实权,因此处处受到肃顺、穆荫等人的排挤,咸丰逃亡热河期间,奕诉与军机大臣文祥留在北京与八国联军谈判。后来咸丰遗命八大臣辅政,五大军机大臣只有文祥被排除在外,因此文祥与奕诉惺惺相惜,对八大臣恨之入骨,不除不快,在两宫太后发出求救信号后,两人很快便选择站队两宫太后这边,合力绊倒八大臣。

顾命八大臣与两宫太后及恭亲王奕诉、军机大臣文祥等人这种剑拔弩张的关系,导致了后面辛酉政变的发生。

咸丰帝赋予慈安、慈禧的特殊权利

慈禧与慈安之所以可以硬扛顾命八大臣,其他她们手上也有护身法宝。

咸丰帝临终前设立的顾命八大臣,为什么轻易的就被慈禧绊倒了?

咸丰帝临终前,除了钦命“襄赞政务八大臣”,还授予皇后钮钴禄氏“御赏”御印,皇贵妃叶赫那拉氏“同道堂”御印,并颁诏说:此后新皇帝所颁的诏书,都要印有这两枚御印才能有效。

如此安排,堪称是咸丰帝生前做的最后一件昏庸之事,将两宫太后的大权置于和顾命八大臣同等的地位,不仅不能起到互相掣肘的作用,反而加剧了他们之间的猜疑不信任,使得党争越来越激烈,最终引发严重的后果,咸丰帝防止两宫干政的目的也落空,导致慈禧这个野心家专权擅政长达四十多年。

顾命八大臣失败的原因:麻痹大意

对于两宫太后的实力,顾命八大臣显然是低估了她们,而恭亲王奕诉与军机大臣文祥和她们的勾结合作,更使得“后党”实力大增,再加上两宫太后手里还有“御赏”和“同道堂”这两枚至关重要的御印,顾命八大臣虽可以拟旨但没有加盖这两枚御印是不能生效的,相反的,两宫太后和恭亲王却能通过这两枚御印发出对自己有利的御旨。

在从热河行宫到北京的这一段路程,顾命八大臣表现的同样过于麻痹,两宫太后及恭亲王摆脱了八大臣的监视和控制,没有随大行皇帝的灵柩回京,而是带着小皇帝抄小路星夜兼程提前抵京,最终比预计时间提早三天抵达,而这宝贵的三天时间,使得她们可以顺利的为发动政变做足准备。

咸丰帝临终前设立的顾命八大臣,为什么轻易的就被慈禧绊倒了?

慈禧与慈安在与顾命八大臣为争取垂帘听政权利所表现出的鱼死网破的信念,和生死存亡的危机感,也是她们能取得政变成功的主要原因。慈禧与慈安靠着“同道堂”,“御赏”这两枚御印,在与顾命八大臣的生死博弈中占据了先机,并最终取得了胜利。

咸丰十一年(1861年)11月12日一大早,护着大行皇帝灵柩刚抵达北京的顾命八大臣,就接到了恭亲王奕訢手捧盖有玉玺和先帝两枚印章的圣旨,当场逮捕了载垣、端华两人;又命令将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等人撤职查办,严加看管。政变的结果是:大学士肃顺被斩首,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赐自尽,其他五人俱革职或充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