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聶耳的故事

關於聶耳和賣報兒童的往事

在1933年的秋天的一個傍晚,聶耳約朋友周伯勳出去走走,他邊走邊對朋友說:這條路上有一位賣報的小姑娘,賣報時喊的名字很動聽,想讓周伯勳也聽一聽。當他們走到呂班路 (現在的上海重慶南路)口時,果然看到了一小姑娘走來走去,匆忙地賣著晚報,她聲音清脆、響亮、有順序地叫賣著報名和價錢。聶耳走過去買了幾份報,同時跟她聊了起來,知道她父親有病,家庭生活困難。在回家的路上聶耳沉重地說:“很想把賣報兒童的悲慘生活寫出來,要請田漢或者安娥寫詞”。

講述聶耳的故事

過了幾天,安娥把詞寫好了,聶耳找到了那位小姑娘,把歌詞念給她聽,然後問她有沒有不合適的地方,小姑娘想了一下說:“都挺好,但如果能把銅板兒能買幾份報的話也寫在裡邊,我就可以邊唱邊賣了。”聶耳回去立即和安娥商量,在歌詞中添上了“七個銅板能買兩份報”的句子。後來那位小姑娘真的一邊唱一邊賣,她的歌聲使她的生意也好了起來。現在聶耳早已去世了,但那位小姑娘還活著,已成為白髮斑斑的老人了。人總是要死的,但聶耳的《賣報歌》將長存於世。

關於聶耳平生獲得第一張獎狀的往事

那是一九二五年的年初,孔廟通知求實小學必需暫時搬出去,因為大殿需要維修。他們還答應大殿維修完畢,學校可以搬回去重新開學。校方信以為真,就借了一所空房子作為臨時校舍。一個月後,廟修好了,但是孔廟方面卻食了言,他們拒絕學校回廟裡重新開課。經校方再三交涉仍無果,學校面臨著關閉的危機。

蘇校長將一百多名學生招集在孔廟旁的一條小路上,向大家訴說了目前的困境。以學生會會長聶耳為首的學生們決定和校方站在一起,爭取重新回到大殿上課。學生代表不僅與孔廟交涉,還直接向昆明市教育局的有關部門請願。但是教育局只維護孔廟方面的利益,完全無視學生的要求。

講述聶耳的故事

碰了壁的聶耳和同學們又想出一個新的對策,每五、六個同學組成一個小組,分頭到街上去動員市民。他們來到圓通寺,翠湖公園等那些人流量大的地方,把事情的經過告訴市民。沒有地方上課的學生每天一大早就站在街頭做宣傳,以爭取市民的支持。蘇校長大力支持同學們的行動,老師們更是加入到了同學們的行列中去。師生們決定將這樣的宣傳活動長期化,直到達到目的為止。

漸漸地,越來越多的人同情和支持他們。一個月後,孔廟怕把事情鬧大,終於不得不同意讓求實小學重新搬回大殿去上課。聶耳他們的鬥爭取得了勝利。

復課後不久,學校發了一張獎狀給聶耳,以表彰他品學兼優以及在這次鬥爭中所起到的帶頭作用。這是聶耳平生所獲得的第一張獎狀。

艱難玉成的音樂啟蒙經歷

一九二二年春天,聶耳以優秀的成績結束了初小的四年即將進入高小。但是他遇到了難題,學校規定每一個學生都必須加入童子軍。加入童子軍有一個條件,就是要準備制服、腰帶等一整套的東西。聶耳想到母親終日操勞和家裡拮据的經濟條件,所有一直沒有加入。但是校方要求進入高小的學生必須都是童子軍,否則只能轉到私立的求實小學去。母親大病初癒,聶耳是無論如何不能再開口要錢了。

沒有辦法,聶耳只好轉到求實小學去。學校根據聶耳的成績並考慮到他家的經濟情況,給他提供了一部分補助以減輕學雜費所帶來的負擔。聶敘倫也在那裡上學,從家到學校的距離倒是比師範附小近得多。

講述聶耳的故事

由蘇鴻綱校長創辦的求實小學因為沒有資金造校舍,所以只能借在孔廟裡上課。由於場地狹小,每個年級只有一個班,每個班大概是三十個學生左右。蘇校長認為雖然學校設施簡陋,但是,“艱難玉成”,學生多經歷一些曲折和磨難反而能夠鍛鍊得更加出色。學校上下徹底貫徹蘇校長的這一教育方針,因此求實小學的校風之佳遠近聞名。同時,學校也很注重對學生進行包括音樂在內的多方面的情操教育。音樂方面,除了傳統的民族樂器外,還彈奏風琴等西洋樂器。老師們很熱心,放學後還指導學生練習樂器。求實小學以音樂教學出名,這對喜愛音樂的聶耳來說可真是因禍得福,求之不得的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