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资管时代 公募基金改革动向值得关注

对于券商来说,2020年初,券商资管规模为9.35万亿,而在2017年一季度这个数字为18万亿,3年间,券商资管的规模几近腰斩。

大资管时代 公募基金改革动向值得关注

大资管时代 公募基金改革动向值得关注

规模下滑的背后也是行业发展的困局,券商资管去通道化后的出路在何处?而随着券商资管的大集合产品“公募化”,券商资管的发展方向逐渐清晰,拥抱主动管理、大力布局公募产品线,将是未来趋势。

券商资管变局:拥抱主动管理 公募化驶入快车道

显然,2016年以来监管层出台了一系列降杠杆、去通道等政策,以及2018年资管新规落地后打破刚性兑付、规范资金池业务、引导行业去嵌套,对资管行业业态起到了重塑效果。

2019年券商资管业务营收数据的变化,或给出了业界寻找答案的方向:券商资管公募业务正在逐渐走到台前。市场人士认为,券商资管从公募业务破局有其优势。

“目前已有十几家券商资管获得公募基金牌照。券商资管可以充分利用公募基金业务的牌照优势,降低销售门槛,通过做好公开业绩进一步做大规模,获取较为稳定的管理费收入。另外,目前银行和信托的一些产品的销售门槛已经降得非常低,如果券商资管产品动辄还是几十万的门槛,根本无法在市场中竞争,而公募化的改造正好可以解决投资者投资门槛的问题。”有北京地区券商分析指出。

去通道并且拥抱主动管理无疑是券商资管2020年的主流路线,但2020年还有一项不可错过的资管业务机会,便是参与上市公司定增投资。

事实上,在上一轮上市公司定增的黄金时代里,券商资管获益不少,其中部分专注于定增的券商资管一度还形成了业务特色。“券商资管参与定增有多重优势,券商自身的投研体系以及投行资源能够让券商更好地获取和判断定增项目资源。”国商信联的专家表示。

明确基金公司作为特定机构投资者之一

3月18日,上交所发布《特定机构投资者参与证券投资基金申购赎回业务指引》,引起市场关注。为了规范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申购、赎回业务,满足特定机构投资者资金配置需求,根据相关规定,上交所对《特定机构投资者参与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申购赎回业务指引》有关条款进行了修订。

《指引》明确,特定机构投资者是指经基金管理人申请并经上交所认可,可以直接向基金管理人申请办理基金申赎业务的机构投资者,包括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保险机构、基金管理公司以及上交所认可的其他机构投资者。此外,《指引》还明确了特定机构投资者可以直接向基金管理人申请办理ETF、货币ETF、黄金ETF以及上交所认可的其他基金申赎业务。

国商信联的专家表示,此次修改一点非常值得关注,即将联接基金改为基金管理公司,或许意味着未来公募基金中基金(FOF)也可以参与ETF一级市场的申购赎回。此外,一位ETF基金经理表示,相比之前,《指引》明确了特定机构投资者的主体,范围更为清晰,尤其是明确基金公司作为特定机构投资者之一。

业内人士一致认为,新《指引》根据跨市场ETF业务变化做了调整,有利于提高市场有效性。

年内逾50位基金经理去职 近三年同期最高

数据显示,截至3月18日,今年以来共有42家基金公司发生过51起基金经理离职事件。相比之下,2019年和2018年同期分别只有37家和26家基金公司发生过基金经理离职。从完整月度来看,今年前两个月有43位基金经理离职,高于2019年同期的37位和2018年同期的20位。

对此,国商信联的专家认为:“2019年以来市场整体赚钱效应的确较明显,但实际上结构性行情中只是科技板块等几个领域涨幅较多,而非科技类的股票表现较差,这导致基金业绩严重分化,回报率的首尾差距一度达到40%。因此,有不少基金经理在考核压力下被迫离职。”不过,他也表示,除了被动下课外,今年以来市场行情一度火爆,为谋求更好发展平台而主动跳槽的基金经理不在少数。

“基金经理群体是基金公司的核心资源,其对公司发展起到相当关键的作用。绩优基金经理能够提升公司的业绩规模和品牌效应,向来是各家公司必争的稀缺资源。基金公司若能为基金经理提供一个好的平台,对他们的个人风格有一定的包容度,给予职业荣誉感和相应的薪酬待遇,基金经理自然也会留下来。”国商信联的专家表示,与“奔私”相比,基金经理在公募平台实际上会更为专注,因为不用操心公司经营和中后台事情。因此,如果公募基金公司能在业绩考核和激励机制上给予足够空间,是可以留住绩优基金经理的。

数据显示,目前公募行业在职的基金经理有2131位,其中任职年限在10年以上的只有96人,年限不足5年的有1580人。据观察,成立于2013年之后的中小基金公司中,基金经理大多此前有过其他公司的任职经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