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感覺親戚很少有親幾代人的?

一杯陳年老酒


我覺得人與人的關係,不僅僅單靠血緣關係就能維繫住的,關係需要不斷的經營才能一直維繫,作為一個80後,我目前的感覺是不要說幾代親,現在連一代親都談不上。

感覺父母一輩,可以親兩代,因為他們的兄弟姐妹多,小時候的生活也比較艱難,他們生活的樂趣也不多,他們的風格是一個區域內的很多小孩子都呆在一起玩。所以他們相對來說部分旁系的親屬關係都能維繫住。

而我們80後,剛好趕上了國家計劃生育的政策,加上城市化的進程,小時候開始與親戚的距離就開始隔遠,後來隨著網絡和通訊的發達,都逐步開始把自己圈在另外一個空間裡,人與人的接觸就少了。

另外由於我們都是獨生子女,表、唐兄弟姐妹的年齡差距比較大,像我家我最大的哥哥和我最小的舅舅一樣大,這樣也導致了我們之間有了代購,從而減少了接觸。


辭職造飛機


小時候聽大人說過,一代親,二代表,三代不走就了了。以前小還沒完全理解這含義,直到現在才慢慢理解。

一代親,那是有著直屬血緣關係,都是在一個大家庭長大,感情肯定是有基礎的。到二代,就有些變化了,各有各的生活,而且生活都不同一個地方,感情自然慢慢淡起來了。如果父母那輩經常來往,老表之間有相處的時間,感情還存在一些。記得小時候,每逢過年過節都有走動,還和老表經常玩一起。隨著慢慢的長大,來往也逐漸少了,對於遠一些的老表,甚至都想不起模樣了,也許對面都不相識了。至於三代,那更加不用說了,沒事不聯繫 ,不走動,就真的好像不存在了。



也許是時代在變,以前記得在鄉下,其實,只要是一個家族的,有什麼事,大家都聚一起商量,一起解決,老一輩都跟晚輩介紹,這個按輩分怎麼稱呼,那個又怎麼稱呼的。像一些,紅,白事,只要是一個家族的,都主動來互相幫忙,老一輩教年輕人,怎麼做之類的。給人感覺就是很親切!

但現在感覺就有些不一樣了,也許思想上也有些變化了。現在通訊也發達了,一個電話就搞定了。不像以前,要親自走路來,聊得自然,舒暢,情感上感覺肯定不一樣了。

人是有思想有感情的高級動物,不常聯繫,不常走動,感情就會慢慢淡下來的。


點與滴滴


大部分親不過三代。

這是客觀事實造成的。

拿我們自己舉例好了,我80後,老家農村的,我們的父輩,他們兄弟姐妹之間,生活圈基本上都在一起的,到了我們這代,平輩人小時候會玩在一起,但是到了初中、高中、大學以後,都各奔東西了,一年都難得見幾次,到了我們的下一代,他們之間大部分是互相不認識的。這樣,三代的時間隔閡,就造成了事實上的不親。

當然也不是全部,但那要以生活圈重疊為前提。


左手斷了線


為何現在的親戚不親了,變得越來越冷淡?老祖宗的兩句俗語說清楚了:

1、三年不上門,當親也不親;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關係親近的人,如果長時期不來往也會變得疏遠。《西遊記》裡面的原話是:“常言道:三年不上門,當親也不親哩。你與他相別五六百年,又不曾往還杯酒,又沒有個節禮相邀,他那裡與你認什麼親呢?”一年到頭,我們似乎除了與父母、兄弟、姐妹這些最親近的人聯繫得多一點,其他的旁系親戚們幾乎很少聯繫,雖然現在的通信工具都高度發達了。逢年過節的時候,大家在一起聚一聚,吃頓飯,打打牌,但也是很少交流感情。即使是被人問及隱私的問題,人們也常是三緘其口,認為多說無益,三言兩語一筆帶過,然後繼續將自己的故事埋藏在心裡。農村俗語說“一代親,二代表,三代四代就不見了”,但現在從第二代開始就慢慢變得疏遠了。琢磨君也是深有感觸:小時候和堂哥表哥們去抓魚、釣龍蝦,關係非常親密;都長大後,長時間不見面、不聯繫,每次見面的時候,反倒是有一種熟悉的陌生感。或許,人是會慢慢變的,感情也是如此;或許,大家壓力都大,都只顧著忙工作和家庭了。以前大年初一,不論天氣多麼惡劣,親戚們都要想辦法回農村老家,因為那裡是我們出生的地方;大家在一起聚一聚,互相之間拜年,顯得很親熱。但現在,農村幾乎沒有人了,家家都去城市買房了,也不用再回農村老家了,親情的羈絆之地也失去了其意思。好點的,有人電話拜年;再者,大家乾脆不再拜年了。一年不走動,持續個三五年,以前的親戚也就不再親密了。所以說,現在的親戚之間,長時間不聯繫不走動,也就沒有了親密感了!

2、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史記》,戰國時期的縱橫家蘇秦,早年遊說諸侯不成功,混得很落魄,衣衫襤褸地回到家中,父母兄長都不搭理他,嫂子見了他連織機也沒下,妻子也不給他做飯燒水。蘇秦發憤圖強,埋頭攻讀,終於揣摩出合縱連橫之術。後來他又去遊說諸侯,當上了合縱聯盟“從約長”,兼佩六國相印;衣錦還鄉時,車馬行李無數,他的父母兄長、嫂子、妻子跪在地上,不敢抬起頭來看他。

蘇秦問嫂子:“為什麼以前態度傲慢而今天如此恭敬呢”他的嫂子回答:“因為小叔子你現在地位高,錢又多啊!”蘇秦仰天長嘆道:“同樣是我這個人,富貴了親戚就敬畏我,貧賤時都輕視我,其他一般人更不用說了。”由此可見,人類的很多行為和動機,往往是和利益相關聯的,而不全是取決於先天的血緣關係。以前的社會,大家都生活在農村,主要靠種地掙錢,見識少,人脈關係也少;雖然賺錢不多,但經常互幫互助,天天見面,關係自然親密。但現在的生活生產方式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人們不用侷限於在一個地方發展,都奔往各個大中小的城市裡面工作賺錢,親戚彼此之間的交集也少了很多。親戚們天南海北,各忙各的,為了而生活奔波,除非遇到了什麼事情,才會想起來打電話聯繫一下。現在的人們,最常聯繫的關係是朋友和同事,因為這兩種關係經常產生利益瓜葛,需要多交流溝通。所以說,朋友和同事成了“強關係”,經常聯繫,關係親密;而有血緣關係的親人反倒是成了“弱關係”,很少聯繫,關係疏遠。






憶念213


我深有同感。

我目前跟自己的姨表都感覺很陌生。為什麼呢?

走動太少

我們這一代人,為了生計,表弟表妹表哥表姐們都分佈各地。如果不遇到過年或者家裡有事。基本上一年都見不到一面。就算見面了,因為平時所處環境目前狀態都不一樣,所以話題也特別少。

從小不在一起長大

如果從小一起長大,本身關係就不會特別好,感覺大家就是熟悉的陌生人。雖然大家有事還是會互相幫忙,但是說知心話這類估計不會發生。

我們這一代都不在一起不在一個城市,那我們的下一代能熟悉的機會則更少。

成家立業後各人為家奮鬥,能坐到一起的機會不多

我們都在為孩子為家努力著,平時真的很少有機會一起吃吃喝喝拉近感情。所以才會有:遠親不如近鄰這一說。


沙漠第九天


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要弄清楚什麼是親戚,親戚是指同自己有血親、姻親的人,泛指內外親屬。親戚一詞是雙語詞彙,親指的是同宗本族血親,戚是是指族外有血緣關係的姻親。如果親戚之間關係融洽,又有共同的價值觀,聚到一起心情舒暢,就可以多維持一段親情,親戚互相關照很是不錯。

依靠血緣維繫的親戚關係,隨著一輩輩老人親戚的故去,“一代親,二代表,三代四代過去了。”也是自然規律。現代生活節湊快,就是我們的至親家人,忙起來都顧不上親熱,那裡有時間和精力維持幾代親戚。 家族一代代傳承,親戚一代代更替,是很正常的事。

親戚也有貧富貴賤之分,不是每個親戚都是聖人,都能夠視錢財如糞土。不然就不會有“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的說法。親戚金玉滿堂,官袍加身,自己卻貧困潦倒、一無所成。親戚躲都來不及,如果還整天思索著攀龍附鳳,追著親戚不放手,就是不知趣的人。

也有人發了財,加官進爵,成就輝煌,珍惜親情。還想維繫親戚關係提攜親戚一下,可親戚跟不上你的節湊,自感形澀,不想高攀,一樣不會來往。“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鑽進不該進的圈子同樣遭罪,也不缺自知之明之人。


天高雲淡


親戚沒有變,是時代變了

人情淡了,不是親戚變了,不是我們的心變硬了

1、城市化進程加快了,人口的遷徙變快了,導致大量的血脈的關係網逐漸疏離。

2、社會發展的速度太快了,這就意味著,親戚之間會出現發展的不平衡,發展的好的,上升到了更高的社會階層,發展的慢的,一直停留在原來的階層。所以,當親戚之間的差異變成了階層與階層的差異,疏離和隔膜就不可避免地產生了。

3、我們的社交方式也更加快捷和多元了。親戚是一種最傳統的人際關係,這種關係在城市之間逐漸淡化,取而代之的是業緣、利益緣,所以在我們的朋友圈裡頭,更多的是同事、領導、客戶、合作伙伴。

4、社會的快速發展,也加速了代際之間的差異。年輕一輩從鄉村、小城鎮、小縣城等熟人社會走出,來到更加註重隱私權利的陌生人社會。





神奇駱家老三


我們這邊有句俗話說:一輩親、二輩表、三輩四輩算球了。這其實是人類世俗環境下的發展規律,靠血緣維持的關係並不牢固。還有句話是:人來人往皆為利往,人以群居物以類分。血緣與利益只是維繫關係的紐帶,親與不親則要看三觀與信仰。



用戶1272434496986


親戚見面,最好的方式是把酒言歡

我是紅佛夜奔,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感覺親戚很少有親幾代人的,這很正常呀,因為我們自己也一樣。俗話說得好:一代親,二代表,三代、四代就了了。說的就是這個問題。

一代親,說明大家都是有血緣的直系親屬,如兄弟姐妹,因為父母的關係大家相互之間的聯繫比較緊密,互動頻繁,關係自然親近。就算是關係比較一般,但父母健在,有很多事情還得靠大家商議完成,互相聯繫的也比較多,也能夠促進關係向好的方向發展。

二代表,說的是兄弟姊妹的子女之間,也包括堂兄弟姐妹,他們的血親關係比起父母來就遠得多,相互之間沒有利益關係掣肘,維繫相互關係的好壞,全憑個人意願和上輩之間的關係是否和諧。

三代、四代就了了,說的是沒有出五服的親緣關係,雖然大家也有走動,但大多隻限於禮節性的往來,或要送人情禮節時才彼此來往一下,後輩之間來往的不多,長輩間也並不親密,大家勉強維持著關係,說不定哪天,有人一不小心就破壞了這種平衡,大家就徹底不來往了。

並且,現代的生活方便而快捷,很多人都離開了家鄉到外地打拼,也疏忽了與親戚之間的互動和聯繫,人與人就是這樣,你不理我,我自然也不理你,長期如此,關係淡了,也不來往了。我記得網上有一個段子:說過年期間,大家走親戚拜年像走馬燈,放下節禮就走,有得到了門口就回,一天下來要走個十幾、二十家,像完成任務似的。就算是勉強留下來大家拉拉家常,也沒話說,瞬間冷場,讓人感覺很沒意思,來年就更敷衍了,這樣關係也冷了。

很久以前,有機構做過統計,說全世界的人大概每隔六個人,人與人之間就會有某種聯繫,或間接的認識,或是某某某的親戚之類。可不是嗎,從地球上有人類開始,人並不多,通過繁衍的方式和人口流動的模式,才造就了這個世界大家庭。要是是個親戚就來往,這個年怕是要拜到幾年以後了。

其實,親戚和朋友一樣,在精不在多,趣味相投,人品不錯,相互維繫也有意義,真的維繫不下去的,就算了吧!


紅佛夜奔


別說幾代親了,就是我們平常的親戚,都很少聯繫。姨娘親不算親,死了姨娘就算走到盡頭了,和姨夫都不怎麼親了,甚至都不互相來往了,更何況是親幾代呢,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親戚,到了第二代就無所謂了,可以親也可以不親,都不會傷害到自己的利益。人以群分,物以類聚,有的時候,你發達了,輝煌了,別的親戚跟不上你的節湊,也就不想高攀了,這就斷了來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