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感觉亲戚很少有亲几代人的?

一杯陈年老酒


我觉得人与人的关系,不仅仅单靠血缘关系就能维系住的,关系需要不断的经营才能一直维系,作为一个80后,我目前的感觉是不要说几代亲,现在连一代亲都谈不上。

感觉父母一辈,可以亲两代,因为他们的兄弟姐妹多,小时候的生活也比较艰难,他们生活的乐趣也不多,他们的风格是一个区域内的很多小孩子都呆在一起玩。所以他们相对来说部分旁系的亲属关系都能维系住。

而我们80后,刚好赶上了国家计划生育的政策,加上城市化的进程,小时候开始与亲戚的距离就开始隔远,后来随着网络和通讯的发达,都逐步开始把自己圈在另外一个空间里,人与人的接触就少了。

另外由于我们都是独生子女,表、唐兄弟姐妹的年龄差距比较大,像我家我最大的哥哥和我最小的舅舅一样大,这样也导致了我们之间有了代购,从而减少了接触。


辞职造飞机


小时候听大人说过,一代亲,二代表,三代不走就了了。以前小还没完全理解这含义,直到现在才慢慢理解。

一代亲,那是有着直属血缘关系,都是在一个大家庭长大,感情肯定是有基础的。到二代,就有些变化了,各有各的生活,而且生活都不同一个地方,感情自然慢慢淡起来了。如果父母那辈经常来往,老表之间有相处的时间,感情还存在一些。记得小时候,每逢过年过节都有走动,还和老表经常玩一起。随着慢慢的长大,来往也逐渐少了,对于远一些的老表,甚至都想不起模样了,也许对面都不相识了。至于三代,那更加不用说了,没事不联系 ,不走动,就真的好像不存在了。



也许是时代在变,以前记得在乡下,其实,只要是一个家族的,有什么事,大家都聚一起商量,一起解决,老一辈都跟晚辈介绍,这个按辈分怎么称呼,那个又怎么称呼的。像一些,红,白事,只要是一个家族的,都主动来互相帮忙,老一辈教年轻人,怎么做之类的。给人感觉就是很亲切!

但现在感觉就有些不一样了,也许思想上也有些变化了。现在通讯也发达了,一个电话就搞定了。不像以前,要亲自走路来,聊得自然,舒畅,情感上感觉肯定不一样了。

人是有思想有感情的高级动物,不常联系,不常走动,感情就会慢慢淡下来的。


点与滴滴


大部分亲不过三代。

这是客观事实造成的。

拿我们自己举例好了,我80后,老家农村的,我们的父辈,他们兄弟姐妹之间,生活圈基本上都在一起的,到了我们这代,平辈人小时候会玩在一起,但是到了初中、高中、大学以后,都各奔东西了,一年都难得见几次,到了我们的下一代,他们之间大部分是互相不认识的。这样,三代的时间隔阂,就造成了事实上的不亲。

当然也不是全部,但那要以生活圈重叠为前提。


左手断了线


为何现在的亲戚不亲了,变得越来越冷淡?老祖宗的两句俗语说清楚了:

1、三年不上门,当亲也不亲;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关系亲近的人,如果长时期不来往也会变得疏远。《西游记》里面的原话是:“常言道:三年不上门,当亲也不亲哩。你与他相别五六百年,又不曾往还杯酒,又没有个节礼相邀,他那里与你认什么亲呢?”一年到头,我们似乎除了与父母、兄弟、姐妹这些最亲近的人联系得多一点,其他的旁系亲戚们几乎很少联系,虽然现在的通信工具都高度发达了。逢年过节的时候,大家在一起聚一聚,吃顿饭,打打牌,但也是很少交流感情。即使是被人问及隐私的问题,人们也常是三缄其口,认为多说无益,三言两语一笔带过,然后继续将自己的故事埋藏在心里。农村俗语说“一代亲,二代表,三代四代就不见了”,但现在从第二代开始就慢慢变得疏远了。琢磨君也是深有感触:小时候和堂哥表哥们去抓鱼、钓龙虾,关系非常亲密;都长大后,长时间不见面、不联系,每次见面的时候,反倒是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或许,人是会慢慢变的,感情也是如此;或许,大家压力都大,都只顾着忙工作和家庭了。以前大年初一,不论天气多么恶劣,亲戚们都要想办法回农村老家,因为那里是我们出生的地方;大家在一起聚一聚,互相之间拜年,显得很亲热。但现在,农村几乎没有人了,家家都去城市买房了,也不用再回农村老家了,亲情的羁绊之地也失去了其意思。好点的,有人电话拜年;再者,大家干脆不再拜年了。一年不走动,持续个三五年,以前的亲戚也就不再亲密了。所以说,现在的亲戚之间,长时间不联系不走动,也就没有了亲密感了!

2、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战国时期的纵横家苏秦,早年游说诸侯不成功,混得很落魄,衣衫褴褛地回到家中,父母兄长都不搭理他,嫂子见了他连织机也没下,妻子也不给他做饭烧水。苏秦发愤图强,埋头攻读,终于揣摩出合纵连横之术。后来他又去游说诸侯,当上了合纵联盟“从约长”,兼佩六国相印;衣锦还乡时,车马行李无数,他的父母兄长、嫂子、妻子跪在地上,不敢抬起头来看他。

苏秦问嫂子:“为什么以前态度傲慢而今天如此恭敬呢”他的嫂子回答:“因为小叔子你现在地位高,钱又多啊!”苏秦仰天长叹道:“同样是我这个人,富贵了亲戚就敬畏我,贫贱时都轻视我,其他一般人更不用说了。”由此可见,人类的很多行为和动机,往往是和利益相关联的,而不全是取决于先天的血缘关系。以前的社会,大家都生活在农村,主要靠种地挣钱,见识少,人脉关系也少;虽然赚钱不多,但经常互帮互助,天天见面,关系自然亲密。但现在的生活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人们不用局限于在一个地方发展,都奔往各个大中小的城市里面工作赚钱,亲戚彼此之间的交集也少了很多。亲戚们天南海北,各忙各的,为了而生活奔波,除非遇到了什么事情,才会想起来打电话联系一下。现在的人们,最常联系的关系是朋友和同事,因为这两种关系经常产生利益瓜葛,需要多交流沟通。所以说,朋友和同事成了“强关系”,经常联系,关系亲密;而有血缘关系的亲人反倒是成了“弱关系”,很少联系,关系疏远。






忆念213


我深有同感。

我目前跟自己的姨表都感觉很陌生。为什么呢?

走动太少

我们这一代人,为了生计,表弟表妹表哥表姐们都分布各地。如果不遇到过年或者家里有事。基本上一年都见不到一面。就算见面了,因为平时所处环境目前状态都不一样,所以话题也特别少。

从小不在一起长大

如果从小一起长大,本身关系就不会特别好,感觉大家就是熟悉的陌生人。虽然大家有事还是会互相帮忙,但是说知心话这类估计不会发生。

我们这一代都不在一起不在一个城市,那我们的下一代能熟悉的机会则更少。

成家立业后各人为家奋斗,能坐到一起的机会不多

我们都在为孩子为家努力着,平时真的很少有机会一起吃吃喝喝拉近感情。所以才会有:远亲不如近邻这一说。


沙漠第九天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要弄清楚什么是亲戚,亲戚是指同自己有血亲、姻亲的人,泛指内外亲属。亲戚一词是双语词汇,亲指的是同宗本族血亲,戚是是指族外有血缘关系的姻亲。如果亲戚之间关系融洽,又有共同的价值观,聚到一起心情舒畅,就可以多维持一段亲情,亲戚互相关照很是不错。

依靠血缘维系的亲戚关系,随着一辈辈老人亲戚的故去,“一代亲,二代表,三代四代过去了。”也是自然规律。现代生活节凑快,就是我们的至亲家人,忙起来都顾不上亲热,那里有时间和精力维持几代亲戚。 家族一代代传承,亲戚一代代更替,是很正常的事。

亲戚也有贫富贵贱之分,不是每个亲戚都是圣人,都能够视钱财如粪土。不然就不会有“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的说法。亲戚金玉满堂,官袍加身,自己却贫困潦倒、一无所成。亲戚躲都来不及,如果还整天思索着攀龙附凤,追着亲戚不放手,就是不知趣的人。

也有人发了财,加官进爵,成就辉煌,珍惜亲情。还想维系亲戚关系提携亲戚一下,可亲戚跟不上你的节凑,自感形涩,不想高攀,一样不会来往。“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钻进不该进的圈子同样遭罪,也不缺自知之明之人。


天高云淡


亲戚没有变,是时代变了

人情淡了,不是亲戚变了,不是我们的心变硬了

1、城市化进程加快了,人口的迁徙变快了,导致大量的血脉的关系网逐渐疏离。

2、社会发展的速度太快了,这就意味着,亲戚之间会出现发展的不平衡,发展的好的,上升到了更高的社会阶层,发展的慢的,一直停留在原来的阶层。所以,当亲戚之间的差异变成了阶层与阶层的差异,疏离和隔膜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

3、我们的社交方式也更加快捷和多元了。亲戚是一种最传统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在城市之间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业缘、利益缘,所以在我们的朋友圈里头,更多的是同事、领导、客户、合作伙伴。

4、社会的快速发展,也加速了代际之间的差异。年轻一辈从乡村、小城镇、小县城等熟人社会走出,来到更加注重隐私权利的陌生人社会。





神奇骆家老三


我们这边有句俗话说:一辈亲、二辈表、三辈四辈算球了。这其实是人类世俗环境下的发展规律,靠血缘维持的关系并不牢固。还有句话是:人来人往皆为利往,人以群居物以类分。血缘与利益只是维系关系的纽带,亲与不亲则要看三观与信仰。



用户1272434496986


亲戚见面,最好的方式是把酒言欢

我是红佛夜奔,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感觉亲戚很少有亲几代人的,这很正常呀,因为我们自己也一样。俗话说得好:一代亲,二代表,三代、四代就了了。说的就是这个问题。

一代亲,说明大家都是有血缘的直系亲属,如兄弟姐妹,因为父母的关系大家相互之间的联系比较紧密,互动频繁,关系自然亲近。就算是关系比较一般,但父母健在,有很多事情还得靠大家商议完成,互相联系的也比较多,也能够促进关系向好的方向发展。

二代表,说的是兄弟姊妹的子女之间,也包括堂兄弟姐妹,他们的血亲关系比起父母来就远得多,相互之间没有利益关系掣肘,维系相互关系的好坏,全凭个人意愿和上辈之间的关系是否和谐。

三代、四代就了了,说的是没有出五服的亲缘关系,虽然大家也有走动,但大多只限于礼节性的往来,或要送人情礼节时才彼此来往一下,后辈之间来往的不多,长辈间也并不亲密,大家勉强维持着关系,说不定哪天,有人一不小心就破坏了这种平衡,大家就彻底不来往了。

并且,现代的生活方便而快捷,很多人都离开了家乡到外地打拼,也疏忽了与亲戚之间的互动和联系,人与人就是这样,你不理我,我自然也不理你,长期如此,关系淡了,也不来往了。我记得网上有一个段子:说过年期间,大家走亲戚拜年像走马灯,放下节礼就走,有得到了门口就回,一天下来要走个十几、二十家,像完成任务似的。就算是勉强留下来大家拉拉家常,也没话说,瞬间冷场,让人感觉很没意思,来年就更敷衍了,这样关系也冷了。

很久以前,有机构做过统计,说全世界的人大概每隔六个人,人与人之间就会有某种联系,或间接的认识,或是某某某的亲戚之类。可不是吗,从地球上有人类开始,人并不多,通过繁衍的方式和人口流动的模式,才造就了这个世界大家庭。要是是个亲戚就来往,这个年怕是要拜到几年以后了。

其实,亲戚和朋友一样,在精不在多,趣味相投,人品不错,相互维系也有意义,真的维系不下去的,就算了吧!


红佛夜奔


别说几代亲了,就是我们平常的亲戚,都很少联系。姨娘亲不算亲,死了姨娘就算走到尽头了,和姨夫都不怎么亲了,甚至都不互相来往了,更何况是亲几代呢,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亲戚,到了第二代就无所谓了,可以亲也可以不亲,都不会伤害到自己的利益。人以群分,物以类聚,有的时候,你发达了,辉煌了,别的亲戚跟不上你的节凑,也就不想高攀了,这就断了来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