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讀丨父母是天生的催眠師,請給孩子“正面”的催眠


薦讀丨父母是天生的催眠師,請給孩子“正面”的催眠


薦讀丨父母是天生的催眠師,請給孩子“正面”的催眠


皮格馬利翁效應


美國一位著名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一個試驗:

他把一群小白鼠隨機地分成兩組:

A組和B組,

並且告訴A組的飼養員說,

這一組的老鼠非常聰明;

同時又告訴B組的飼養員說,

他這一組的老鼠智力一般。

幾個月後,

教授對這兩組的老鼠進行穿越迷宮的測試,

發現A組的老鼠竟然真的比B組的老鼠聰明,

它們能夠先走出迷宮並找到食物。

於是他得到了啟發,

他想這種效應能不能也發生在人的身上呢?

薦讀丨父母是天生的催眠師,請給孩子“正面”的催眠


他來到了一所普通中學,

在一個班裡隨便地走了一趟,

然後就在學生名單上圈了幾個名字,

告訴他們的老師說,

這幾個學生智商很高,很聰明。

過了一段時間,教授又來到這所中學,

奇蹟又發生了,

那幾個被他選出的學生

現在真的成為了班上的佼佼者。

這就是心理學上有名的皮格馬利翁效應。

皮格馬利翁效應(Pygmalion Effect),

也有譯“畢馬龍效應”、“比馬龍效應”、

“羅森塔爾效應”或“期待效應”,

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格布森

在小學教學上予以驗證提出。

暗示在本質上,是人的情感和觀念,

會不同程度地受到別人下意識的影響。

人們會不自覺地接受

自己喜歡、欽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響和暗示。

而這種暗示,

正是讓你夢想成真的基石之一……

父母是天生的催眠師

薦讀丨父母是天生的催眠師,請給孩子“正面”的催眠


其實我們一生都在不同程度的催眠狀態中度過,

而我們也無意識地接受著各種催眠信息,

而這些信息,

許多是來自我們的父母、親友,我們最信賴的人,

它對我們的成長有著深遠的影響,

而我們接收的催眠卻有分為:

"正向催眠"和"負向催眠"。

正向催眠

這些信息讓我們相信我是夠好的;

我是可以成功的;

我是被愛的;

我是可以信賴別人的;

這個世界是歡迎我、接受我的;

我是有價值的,人生是有希望的,

生命雖然有困難,

但同時可以不斷學習與進步,

是一段可以被享受的旅程……

負向催眠

這些信息讓我們相信:

我是不夠好的;

我無法成功;

我是不被愛的;

我不重要;

這個世界充滿危險;

我不能信任別人;

生命充滿痛苦;

我無法脫離苦海…...

根據最新研究成果發現,

在0-6歲時,

人的大腦神經通路還未成熟,

有近85%的兒童催眠感受性極高,

4-10歲的兒童最容易接受催眠暗示。

由於催眠的關鍵就在於暗示的感受性,

而且孩子對自己的父母的言語與行為

有很高的接受性。

孩子是最佳的學習者,

他們時刻以敏感於成年人三百倍的身心

觀察、模仿父母的言行舉止,

因此便為父母們的催眠術發揮威力提供了良好條件。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

一個小女孩被醫生診斷為多動症,

她的母親也深深地相信醫生的診斷

(事實上,

此時母親也無意識地接收了來自醫生的催眠)。

於是只好把她帶到了心理諮詢室,

讓她接受心理諮詢。

心理諮詢師做了簡單問詢之後,

讓小女孩獨自呆在諮詢室中,

他帶著女孩的母親走出諮詢室,

出去之前諮詢師沒有把門關緊,

而是留了一道門縫。

半小時後,

諮詢師和母親在敞開的那一道門縫當中看到——

小女孩在跳舞!

"您的女兒是一個天生的舞蹈師呢!"諮詢師說。

後來這個小女孩成為了著名音樂劇《貓》的主角,

並出演了《歌劇魅影》。

她成為了百老匯的一顆閃耀的巨星,

她是吉利安·林恩。

我們只需想象一下,

如果當年母親沒有看到女兒跳舞的身影,

也許她深深植入的信念就是:

我的女兒是多動症,我的女兒是有問題的。

在這種信念的驅動下,

她傳遞給女兒的也必然是負向的催眠,

不斷地處於問題狀態,

那麼那顆百老匯的閃耀巨星就不復存在了。

每一個孩子在出生的時候就擁有所有的天賦,

只是某些孩子,

擁有非常好的環境讓他的天賦得以發揮,

這樣的孩子,

也許就是我們稱之為的天才。

事實上,

每個孩子都有語言天賦、音樂天賦、運動天賦,

每個孩子都可能成為未來的運動員、畫家、藝術家,

關鍵在於,

父母給予孩子的是正向的催眠還是負向的催眠?

薦讀丨父母是天生的催眠師,請給孩子“正面”的催眠


薦讀丨父母是天生的催眠師,請給孩子“正面”的催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