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勇:成都制造业受疫情影响总体可控 将发力5G等“新基建”赋能新发展

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既是一次大战,也是一次大考。随着疫情防控形势不断变化和管控措施有序调整,各行业正加速复工复产,凝心聚力奋力夺取“双胜利”。在此过程中,成都有哪些实在举措帮助企业纾危解困,加快复工复产?如何加快5G等新型基础设施布局建设,服务疫情防控,推动疫后经济发展?近日,新华网专访了成都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志勇。

新冠肺炎疫情对成都市制造业有何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陈志勇:从短期看,疫情对成都制造业的冲击还是比较明显的,疫情初期对劳动用工、产品配套、商务活动、产品市场需求影响较大,使企业短期感到明显困难。

从中长期看,此次疫情带来的冲击,主要是由于防控初期人员流动、货物流通管制,消费需求暂时下降导致的,并没有伤及成都产业链、供应链体系的根本,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成都经济快速增长的基本面没有变。

随着经济社会秩序的恢复,在市场终端需求拉动和政企协作共同努力下,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将得到快速修复,有效回补前期的疫情损失。同时,此次疫情推动企业生产方式和市民生活方式的变革,让基于数字技术的各类需求被激活,在线教育、线上消费等新兴业态加快发展。疫情防控期间,数字娱乐、无接触配送、健康诊疗、远程办公等疫情催生的新型消费、升级消费展现出强大成长潜力,成为我们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服务提质扩能的良好契机。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疫情防控期间,成都市采取了哪些创新举措为中小企业纾困、服务复工复产?成效如何?

陈志勇:一是聚焦需求制定政策措施。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小企业由于单体规模小、资金少、抗压能力弱等原因,在经营和发展中遇到诸多困难。成都市为帮助中小企业纾困解难,结合中央、省出台的相关政策,赓即出台《有效应对疫情稳定经济运行20条政策措施》,随后又出台了《关于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奋力完成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意见》,提出10个方面33条政策措施,从强信心、促复工、建生态、补短板、稳就业、扩消费等方面,有效应对疫情,稳定经济运行。特别是针对企业资金紧张问题,加大金融财税支持力度,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

二是建立专班服务工作机制。为协调解决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困难问题,全市开展了“送政策、帮企业,送服务、解难题”活动,通过下沉基层的主动服务、靠前服务、精准服务,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对全市358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行“一对一”服务专员制度,服务专员蹲点一线,及时发现问题,现场解决问题。针对中小企业小而散的特点,对规模以下的工业中小企业实行“一个行业一个服务专班”制度,以行业协会为主,全市工业和信息化系统成立14个行业协会服务中小企业专班,系统掌握行业内在复工复产、产业链、供应链、人才链上的各种问题,统筹推进行业发展,并且要求行业不恢复正常,专班就服务到底,企业不恢复正常,专员就不返回机关。最终实现由点到面的工业中小企业服务工作全覆盖。

通过落实各项帮扶措施,目前全市工业企业已经实现全面复工,2月26日,全市规上企业复工率达到100%;3月6日,所有区(市)县的规下企业100%复工。截至3月16日,全市3588户规上工业企业在岗员工76.05万人、返岗率95.87%;1.69万户中小工业企业在岗员工44.60万人、返岗率91.96%。

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召开的加快5G发展专题会提出,要加快5G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服务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成都5G产业在全国处于什么水平,如何服务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下一步有何重点布局?

陈志勇:目前,成都市已建成5G基站1万余个,总量位居全国第四,基本实现了对绕城高速范围内重点区域、重点商圈和重点景区的连续覆盖,开通了国内首条全长28公里的二环公交5G精品环线,在华西附二院建成了全球首个5G医疗行业专网,为支撑各行业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落户了中国移动成都研究院、中国联通5G创新中心等多个研发平台,聚集了华为、紫光等一批优秀的5G企业,5G产业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疫情防控期间,我们支持医院进行全国首次新冠肺炎5G远程会诊;应用天府健康通,实现一码通行;搭建了供需对接平台,实时跟进、解决企业因疫情造成的供应链阻滞等困难,助力企业复工复产;利用5G高品质网络,保障远程教学。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国家关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部署,加快5G网络建设,率先建成全国领先的5G精品网络;加快构建以远程会诊为代表的省市县三级5G远程医疗系统,提升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推广5G在车联网领域的应用,进一步提升特大城市的交通运行效率;推广5G在工业互联网的应用,促进企业智能化、信息化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