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全景》:用“全因模型”重新认识自己,克服惯性思维

人是看不到自己的全景的,因为眼睛长在前方。所以,我们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思维技巧训练,来摆脱思维惯性。

书中提出了全因模型,用来解释一个人行为的基础。包括平衡态,负反馈,经验价值清单,比较器,平衡补偿机制。

《人的全景》作者是池宇峰,清华大学苏世民学院实践教授、清华大学x-lab课程教授。

书的封面上写着,推荐重点阅读第1章和第12章,这引起了我的好奇,今天我们一起来重点读一读第2章和第12章,看一看这本书核心中的核心。


《人的全景》:用“全因模型”重新认识自己,克服惯性思维


一、全因模型

什么是全因模型。

这是一个可以用来理解自己,理解他人的工具。用这个模型对一个人进行分析,可以追溯到他最初的动机。理解全因模型,甚至可以说就理解了人性。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来看一看,全因模型包含五个要素:平衡态,负反馈,经验价值清单,比较器,平衡补偿机制。

简单来说,平衡态是一种状态,一种人们能够稳定生存的状态。负反馈指的是人的思考和行为,用来帮助我们回复到平衡态。一个人思考和行为的依据,来自于自己的经验价值清单。人是社会人,通过在社会中的比较,很容易造成心理失衡,这时候,大脑就会运行平衡补偿机制,来帮助我们处理心里不平衡,


《人的全景》:用“全因模型”重新认识自己,克服惯性思维


第一,平衡态。

一个人,需要同时维生理和心理的平衡,才能保持一个稳定的生存状态。如果某个指标处于失衡状态,那么,就会引发需求和动机的产生。

平衡区间和生死区间。

在平衡区间,人虽然处于失衡状态,但是还是可以生存的。当一个指标偏离程度超过了生死区间,就崩溃了。

招致失衡有四个要素,可以根据两个坐标:一个是内因和外因,一个是心理刺激和生理刺激,划分为四个要素:代谢、欲望、刺激和比较。


《人的全景》:用“全因模型”重新认识自己,克服惯性思维


第二,负反馈。

这是系统思维中的一个专业词汇。我们先来理解一下正反馈和负反馈。

《人的全景》:用“全因模型”重新认识自己,克服惯性思维

如果一个东西偏离原来的轨道,正反馈会加速偏离程度,负反馈则是让这个东西回归到原来的状态,也就是说,降低偏离程度,回归到最初的状态。

一个处于平衡状态的人,比如通过比较,产生了失衡的状态,这个时候,就需要通过思维和行动,让我们回到最初的状态。

第三,经验价值清单。

每个人的三观都不一样,是因为每个人的经验价值清单都不一样。

按照层次理论来说,分别包括经历清单、经验价值清单和价值观。

大家都是从自己的过往经历中提炼出经验,继而上升到自己的人生价值,都会经历这样的过程。

所以,每个人的三观都不太一样,因为每个人的经历都不一样。

第四,比较器有三种比较,分别是自我比较,社会比较,自然比较。

自我比较很好理解,就是从时间线上来说,我和过去的自己比。

社会比较也很好理解。人类是群居动物。人通过比较来确定,自己是否处于安全地带。

有一个”镜中我“理论,是说人无法看清自己,所以,通过猜测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来认识自己。

第五,平衡补偿机制,也就是弹簧人。


《人的全景》:用“全因模型”重新认识自己,克服惯性思维


我们都是弹簧人,弹簧人本来处于一个平衡的状态,突然有一个外力出现,让弹簧人失衡。这个时候会怎样做呢?弹簧人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分数,第二种是概率。

第一,分数,就是改变以往经验的重要性。比如,半途而废。如果做事情遇到困难,弹簧人可能就会安慰自己,其实现在做的这个事情,其实没那么重要。”减肥也不差这一口“,”跑步就算了吧“。

第二,概率,就是改变以往经验的确定性。比如,安慰自己说,这个事情不一定会发生。

其实,前面也提到过,正确的方法,就是立即行动,也就是负反馈的活动。

因为,弹簧人这种自欺欺人的做法,其实会产生大量的情绪损耗。这些负面情绪会降低人的能量,让人更加低沉,不想活动。相反,如果行动,形成一个负反馈,就可以帮助我们脱离这个循环,恢复到当初的平衡状态。

二、自查无错

很多人都会犯一种叫做“自查无错”的错误,举例来说,答题的人和判卷的人是同一个人,他就永远发现不了自己的错误。这个错误实在是太恐怖了,比如黑天鹅问题。一出现就是大问题。

“自查无错”的克星是竞争。处于竞争状态,对手就是一面镜子,看到有对手就会反思自己,然后持续改善。竞争是残酷的,除了竞争,还有一种方法,就是日常纠偏。


《人的全景》:用“全因模型”重新认识自己,克服惯性思维


作者提出了三种日常纠偏的方法,用来对抗自查无错这个惯性思维。

第一个方法就是在内心设置一个警笛。

比如《原则》的作者雷达里奥说过,自己曾经吃过亏,当时觉得肯定不会错的时候,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

后来他就时刻提醒自己,我的观点不一定正确。每次做出一个观点,他就会想如果这个观点是错的,应该怎么办?

第二个方法就是第二套价值经验清单。不要总是“我以为”,看别人是怎么做的。保持开放的心态,看对方的决策思路。

第三个方法就是照镜子,吾日三省吾身。以自己以往的经历为镜子,以身边的人为镜子。

如果几个月都自我感觉良好,没人提出过批评意见,那么这个时候就要当心了,是时候照镜子反思了。

总之,《人的全景》这本书的封面很有意思,一个小人,站在一个巨大的镜子或者屏障前面。是在提醒读者,人,很难看到自己的全景,所以,我们要通过反思,运用一系列的思维工具,去看清楚自己,去认识身边的人,去认清楚这个世界。只有持续不断地反思和对抗,才能摆脱惯性思维,逃离当初的循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