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我们“床”的时间多了吗?

文 | 小落

不少上班族一到假期,摆脱了早起打卡的约束之后,就疯狂熬夜,看视频也好打游戏也好,就是不睡觉。由于疫情,今年的春节假期已经够长的了,熬夜的惯性却会延续到复工期间。

“知道”(nz_zhidao)跟你谈谈,是什么在影响大家睡觉。

疫情期间,我们“床”的时间多了吗?

(视觉中国/图)

最近,有媒体联合调查机构,对3009名受访者进行了一份关于居家防疫期间作息习惯的调查。78.3%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每天能保证6-8小时的睡眠时间,但仅仅只有三成受访者(31.9%)在晚上11点之前上床休息。

其余六成受访者的睡眠时间怎么安排呢?

接近半数的人(46.1%)选择在晚上11-12点睡觉,两成受访者(19.9%)会在凌晨到午夜两点之间休息。至于那些的“修仙一族”(2.1%),活跃到两点以后的,很想摸摸他们的后脑勺,感受一下发量。

时间都去哪了

心理专家解释说,这可能属于一种过度补偿行为,是心理防御机制的一种。比方说,上班族工作日疯狂加班,属于自己的时间少得可怜,所以一到假期,摆脱了早起打卡的约束之后,就疯狂熬夜,看视频也好打游戏也好,就是不睡觉,想把之前丢失的时间都找回来。

不过,这也并非只是“假期限定”行为,由于疫情,今年的春节假期已经够长的了,熬夜的惯性却会延续到复工期间。

从社交平台的话题热度上来看,复工之后继续争当“熬夜冠军”的,还是大有人在,每天都有过百人在帖子下面留言打卡,留言时间从凌晨一两点开始,到当天下午才结束。有网友留言说,三四点才睡觉,八点半爬起来在家上班,感觉身体被掏空了。更多的网友抱怨说,尽管知道熬夜不对,但是控制不住自己。

疫情期间,我们“床”的时间多了吗?

(豆瓣小组截图)

有些人睡不着,有些人不想睡。据2018年一项针对中国15~35岁群体的调查统计,约半数年轻人认为,超过晚上12点睡觉才叫晚睡,超过1/3的年轻人是主观意愿上选择了晚睡。其中,有11.2%的晚睡党,是明知道危害,却还是继续头铁,选择熬夜。另有10.5%受访者认为,趁着年轻,还可以再熬一会儿。

如果把数据比对到今年春节来看,有了长假buff的加持,年轻人对“晚睡”的定义恐怕得再往后延半个小时了。

简单搜索下,很容易发现,如今的年轻人在这个春节就没考虑过早睡早起。

某诗人吟唱:你来人间一趟/你要看看月亮/和你的心上人/一起走在熬夜修仙的道路上。

某玩家:网络信号良好,峡谷吹来连败的冷风,黑眼圈正在疯长,又到了玩家们最忙碌的时候——熬夜上分。由宵夜带来的大量碳水化合物,可以维持繁重的熬夜后身体所必需的蔗糖。

某学生:晚乙己一到班级群,所有早起的学生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晚乙己,你今天又错过早课了!”他不回答,对学习委员说,“要一份随堂笔记。”便排出几张作业卷子。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熬夜了!”晚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晚亲眼见你十二点还在线上活跃。”晚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学习不能算熬夜……学习!……读书人的事,能算熬夜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探索知识边界”,什么“刷题”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班级群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疫情期间,我们“床”的时间多了吗?

(IC photo/图)

晚睡晚起身体会好吗

陈奕迅的歌里面唱道:“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这句话用来对比年轻人在假期里“早睡早起 vs 晚睡晚起”的心态,有点微妙也有点合理:早睡早起身体好,晚睡晚起心情好。

早睡早起是不可能的,这种生活方式只存在家族微信群里,属于那些每天发一张花的图片、配字“早上好”的人。晚睡是对身体不好,但是晚起也补足了睡觉的时间,反正太阳几点升起不用知道,知道太阳几点落下就行,只不过,晚睡晚起的效果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好。

英国的运动睡眠教练尼克·利特尔黑尔斯, 曾为NBA、英超足球联赛选手和奥运金牌得主等团队和运动员提供咨询服务。他在著作中解释说,影响睡眠的3个重要因素是:日光、温度和进食时间。

而日光,则是最影响现代人睡眠质量的生物钟调节器。“ ‘8小时睡眠’ 其实是一个相当现代的概念。在19世纪兴起工业革命和采用人造光之前,人们不太可能会在夜间一连睡上8个小时,更不可能会担心睡眠问题。”

当太阳下山,光线变暗的时候,身体开始产生褪黑素,使我们产生睡意。当太阳升起,光线又会唤醒类固醇激素等活跃性激素,让我们清醒过来。跟自然界的昼夜节律保持一致,是人类千万年来形成的睡眠规律。

如果违背这种规律,比如说晚睡晚起,又或者是睡前过量接触到电子产品发出的蓝光——手机屏幕、电脑屏幕,它们抑制褪黑素的产生,身体会认为你并没有接收到充分的休息。这也就是有时候明明睡觉的时间很长了,但还是觉得没睡好、很疲倦的原因,你可能睡了个假觉。

从数据上来看,睡得越晚,缺觉可能越严重,睡得越早,睡饱的概率越高。

疫情期间,我们“床”的时间多了吗?

(艾瑞咨询《中国熬夜晚睡年轻人白皮书》/图)

不过,每个人的生物钟有所差异,晚睡晚起适不适合你,关键还是要看有没有形成规律,以及身体状况上的一些反应。长期的生物钟紊乱可能会引起免疫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问题,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可以试着调整睡眠时间,从扔掉手机,早点上床睡觉开始。

年底会出现婴儿潮吗

另一个问题,年底会出现婴儿潮吗?

所谓“婴儿潮”,指的是在某一时期及特定地区,出生率大幅度提升的现象。近代历史上比较著名的两次婴儿潮,一次是在二战结束之后男人们卸甲返乡,一次是在2000年,很多夫妇觉得年份有意义,想要一个千禧宝宝。

至于在中国,广泛达成共识的婴儿潮有三次:

  1. 1950年代,是全球二战后婴儿潮的组成部分之一
  2. 1962年开始,持续到1979年,是对后来影响巨大的主力婴儿潮
  3. 1986至1991年,主力婴儿潮进入生育年龄,称作回声婴儿潮

而这次的疫情似乎给“婴儿潮”产生了充分条件:居家时间达到前所未有的长,提倡室内运动,多数人有轻微焦虑和压抑情绪。不过居家时间变长,人们就会多上床、多生孩子吗?

来看一个经济学里经常提到的命题,为什么收入低的家庭反而多生孩子?是因为他们没有什么可选的娱乐方式,只能上床吗?实际上,贫穷家庭养育孩子的成本比经济状况良好的家庭更低。教育是一项长远的投资,多数贫穷家庭会认为,教育带来的回报是无法确定的,因此他们选择的解决办法就是,多生,用概率换取收益。与之相对应,经济状况良好的家庭对孩子投入较高成本,他们往往会认为,没钱多生,不敢多生。

无论是贫穷家庭的“多生”,还是经济良好家庭的“优生”,都是各种生存条件下的理性选择。回到疫情期间来讨论的话,这次的大规模居家活动会不会带来婴儿潮,也依然主要取决于对生活现实的理性选择。至于生育率升不升嘛,等到12月份就能见分晓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