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北京(三)三維城市

為什麼北京的面積是上海的三倍,卻比上海顯得更加擁擠?

我愛北京(三)三維城市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看到這樣一張圖,於是恍然大悟。

原來北京是一座三維城市。


一、北方城市

網絡上的北京有著許多外號,比如「全國最大的縣城」,「美食沙漠」,「土炮」,這些名字雖然各不相同,但基本都反映了同一個特點——北京不是一個宜居的城市。

之所以收穫「殊榮」,這與北京作為一座典型的北方城市有著緊密的聯繫。

華北平原上的城市,由於沒有土地面積的限制,基本都是攤大餅式發展,這樣做的結果是:

建築密度低,

建築地塊大。

而現代商業需要高密度的人口,相比南方大量的高密度城市,低密度的城市佈局對於商業的發展有著諸多的基礎制約。

在北京,你是很難聽到「街區」這樣的稱呼的,因為北京的商業發展並不是依託於社區,而是點狀放置。

我愛北京(三)三維城市


由此造成的結果是,北京東二環至東四環的「商業區」數量,不到兩位數。

商業的發展需要人口的聚集,北京低密度的城市格局對北京的商業發展有著先天的巨大制約。

二、政治城市

在北京的陰與陽(二)中,我們知道北京本質上是一座政治城市。

首都的政治需求,對北京的發展有著諸多制約,其中最明顯的一點,是北京有著世界上最龐大的政府部門,國企,央企,各(省、市、縣)駐京辦等機構,在政治因素的驅使下,這些機構都劃分了相當大的地塊,一方面造成了巨大的土地浪費,一方面也給城市的發展留下了無法移動的阻礙。

我愛北京(三)三維城市


(注意,省級的駐京辦都是有大廈的。)

我愛北京(三)三維城市


各種機構數量巨大,可謂鱗次櫛比。僅以長安街為例,一些長安街沿線的

「機構大樓」 的名稱足以編寫成新中國近代史和政治學的複習課本,「長途電話大樓」、「國家開發銀行」、「中共中央組織部」、「中共中央辦公廳」....

而且,由於建造年代較早,大多外形破舊,樓層低矮,造成了低密度的建築群,難以融入現代都市的氛圍。

我愛北京(三)三維城市


除此之外,政治因素還在諸多地方體現,譬如:

如果你有仔細留意,你會發現北京三環內除長安街以外,基本沒有東西或者南北方向的貫通主幹道路,從古至今,首都的防禦思想從未改變。

我愛北京(三)三維城市


影響更大的特點是,相比南方例如上海這樣的城市,北京的路網密度明顯稀疏不少。

在主幹道以外,缺少中等道路和毛細血管道路來承接公路交通的兩端,部分小路由於地面停車,地區管制(比如使館區)或斷頭路等問題而無法發揮作用。

我愛北京(三)三維城市


我愛北京(三)三維城市


相同比例尺下北京CBD和上海徐家彙的路網密度對比

而如果與世界上其他成熟的超大人口城市對比,則相差更大。

我愛北京(三)三維城市


政治的影響不僅體現在道路規劃,還包括城市面貌。出於形象的維護,北京近年來對自發形成的社區商業進行了大力的整治。

由於北京今年大力開展「開牆打洞」的整治行動,無數的衚衕商店,咖啡館,餐廳被迫關閉,街區商鋪拆除,鼓樓文藝青年開始流離失所,衚衕大媽也得上超市買菜。

我愛北京(三)三維城市


我愛北京(三)三維城市


曾經的三里屯太古裡南區背後的小街,通過開牆打洞聚集了大量物美價廉的各國餐廳和商店,加上大量的路邊攤,被成為「髒街」,在政府雷厲風行的行動下,不到一個月就消失變成了乾淨整潔的花壇。

如果說政治的力量僅限於建築示威和市容整頓,那麼還不足以引起我們的重視。

政治對於城市施加的最強大的力量,在於土地。

很多看過北京最新一期總規劃的朋友會注意到,除了北部的西北旺,北七家,東邊的通州,西邊門頭溝,南邊的亦莊和天宮院,北京的五環基本是被綠地規劃所包圍。

我愛北京(三)三維城市


紅圈大概是五環範圍

外圍被封堵後,我們的內城其實也並不樂觀,如果你有留心觀察的話,其實五環以內,有大量的空置區域。

僅以最繁華的東三環至東五環為例,下圖中的紅色方框都是公園綠地,藍色方框是閒置空地或農村(是的,北京五環內外還有大量農村),而紅色部分,政府是不太可能放出來開發的。

我愛北京(三)三維城市


東三環至東五環的待開發土地

外圍內堵,北京已經沒有多少剩餘土地可供開發了,當少量剩餘土地被逐漸拍出後,北京將會變成了一個新的「紫禁城」。而價格,也會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三、超級人口城市

如果說以上種種都算是北京的不利因素的話,不免令各位帝都的朋友感到傷心。

不過沒關係,北京的人口引力,足以讓這一切翻盤。

如果要用一個詞來形容北京,我第一個想到的是

「野蠻生長」。

即使是一個發展如此落伍,環境如此惡劣的城市,依然有無數人口前赴後繼湧入北京,十年之間,人口幾乎翻了一倍,這背後,是北京強大的政治引力和北方唯一重鎮的地緣格局影響。

我愛北京(三)三維城市


因為北方城市攤大餅式的發展,北京的形成了低密度+大馬路的城市格局,造成了攤大餅的城市結局;

但北京人口的持續增長,為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各類商業在城市的縫隙中生長。

我愛北京(三)三維城市


南三里屯路,洲際酒店對著80年代末的白西社區

我愛北京(三)三維城市


建國門外大街,以北是管制的使館區,以南是腹地不到500米的商務區

不管北京有多少障礙,只要有人在,總會有市場來滿足需求。

近來網絡盛傳的「北京摺疊」,我不太認同,但這背後體現出北京這座城市的特點:

北京的人口,遠比上海堅韌。

在缺乏城市整體規劃的前提下,北京市場自然發展出一些大型睡城,例如望京,回龍觀,天通苑,通州等。

而北京的傳統商業活動區,基本都集中在內城,東三環,西二環。

這種產住分離的狀態,導致北京在官方人口比上海少幾百萬的情況下,以更短的的地鐵歷程,輸送了更多的地鐵客流。

我愛北京(三)三維城市


我愛北京(三)三維城市


而這種產住分離導致的通勤困難,可以說是其他城市居民難以想象的。

我愛北京(三)三維城市


我愛北京(三)三維城市


一號線,五號線,六號線,以及未列出的四號線,是4條連接郊區睡城的東西或南北向線路,承載了北京每天一半的運輸量。

我愛北京(三)三維城市


僅以六號線為例,如果以原有的草房為起點,早高峰期間前2站就能喂滿地鐵100%的運力,而前7站就承載了整條線路超過一半的運輸客流量。

潮汐交通的存在,是北京交通通勤的一大困擾,但市場也有自己的應對之道。

當睡城聚集了大量人口,一些仍有土地空間的睡城就開始形成自己的商業區。

譬如回龍觀—上地西二旗,現在已經成為第二CBD的望京,天宮院生物醫藥基地,亦莊產業園...

假如你去問一個回龍觀或者望京碼農,他們可能已經有一個月沒有去過中關村或者東三環了。

不管北京有多少困難,但這些困難都被人們一一解決,並且,這種勢頭保持很好,看不到衰弱的跡象。

畢竟,北京不是一座城市,而是三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