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話南明“馬”字老地名

漫話南明“馬”字老地名

人有人名,地有地名。地名是社會現象,是人類文明歷史記錄。一個好的地名,應當是便於使用的地名,它包括便於表達(講或寫),便於理解,便於記憶等三個方面,為全社會的成員共同理解,共同使用的工具。它不但有鮮明的民族色彩,往往具有一定的歷史內容一些老地名還為研究歷史問題,提供歷史線索和依據,是國家和地方文化遺產。據一些報刊報導,現在一些成城市為保護文化遺產,發展旅遊事業還將一些地名恢復為原來的古地名,老地名,如南京市、瀋陽市。為了挖掘地名文化,筆者在參與編寫《南明區街道志》、《南明區政區大典》查找資料時,發現區境域中有12個含有“馬”字的老地名,這些老地名留下了一些鮮為人知的典故,傳說和歷史,現將收集到含有“馬”字的12個老地名作為南明區地名文化的一部分,寫出介紹給讀者。

馬棚街(亦稱馬房街),今新華路南明橋至紀念塔一段的老地名。舊時是貴陽兩大米市之一,與來此街賣米遠道而來的馬幫歇馬駐店有很大的關係。當時此街的米店為二進式或三進式的房屋,臨街的鋪面主要是批發或零售大米,二進的樓上供客人住(相當旅社),下面為栓馬的馬廄。馬廄,貴陽人俗稱馬棚或馬房。這條貴陽南門外的米市商鋪附設馬廄便成為此街的一大特色,於是人們便將街稱之為馬棚街或馬房街。民國時期貴州省政府先後將街名改稱為南明路、中正路。解放後,1950年6月,貴陽市人民政府將此街改名為新華路至今。

馬草巷,今翠微巷老地名之一,(另曾用劉公祠、如意庵、紫竹林、芳杜洲等老地名)。舊時因巷內居住人家多為靠割馬草賣給馬棚街賣米的馬幫為生的市民,故得名馬草巷。後以萬佛寺內的翠微閣而改名翠微巷至今。

馬家坡,為今中試巷及貴陽十六中地塊的老地名。此處在清代為一馬姓人家購置的墳坡,後為貴陽處置人犯的刑場。舊時對一些不守規矩的人,貴陽有句罵人的老話叫“短命的,上馬家坡的。”讓馬坡這一地名傳遍了全城。1949年11月11日,國民黨貴州特務機關在撤退時,將關押的一批革命者殺害於馬家坡和北郊的沙河兩地,在馬家坡遇難的烈士有樂恭彥、劉家祥等14位烈士。解放後,城市建設中將馬家坡推成平地建成了貴陽十六中、貴州電力中心試驗所等單位,1991年,將這裡形成的一條小巷取名中試巷至今。2010年,區黨史辦在全國革命遺址普查中將馬家坡作為革命遺址填報至中央黨史研究室備查。

馬刨井,系今雲關鄉木頭寨行政村的一自然村寨名。傳說清代有一鋪兵經過該地時驛馬乾渴,(鋪:古代驛馬道上負責傳遞公文設的小站。鋪兵即傳遞公文的士兵,驛馬即鋪兵傳遞公文乘騎的馬)用蹄在泥土中刨出了一股泉水,於是住地農戶就地築井,取名馬刨井,寨子也因井得名至今。

馬槽井,系今後巢鄉後巢行政村的一自然村寨名。其寨東臨南嶽山,南抵小河開發區,西鄰大寨,北至巖腳。因舊時其寨有一形如馬槽的水井,取名馬槽井,村寨也以井得名至今。

馬鞍山,系今後巢鄉四方河行政村的一自然村寨名。因此處有一座形如馬鞍的山,民間稱之為馬鞍山,據說此處村民祖上從江西吉 安在清道光末年遷往馬鞍山腳下,從而村寨因山而得名至今。1958年後這裡形成了一條自四方河路口起至馬鞍山腳長約1000米,寬約3米的水泥路面的小巷,便取名為馬鞍巷至今。

大馬槽,為今博愛路,復興巷老地名。自元代貴陽建順元城起,歷代貴州政權機構多設於區境內,元代八番順元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明代貴州指揮司、貴州都指揮使司、清代貴築縣署的遺址均在今都司西路上。由於歷代眾多官府均設於此,今博愛路,復興巷一帶就成為駐地武官養馬練騎的地方,於是人們便將此地稱之為大馬槽。同同治五年(1866年),提督衙門田興恕官邸被教會改建南天主教堂,1926年貴州省政府將大馬槽在南天主教堂前形成的街道取名為南堂街,1930年貴州省政府將一些陳舊老地名更名,將南堂街取天主教意,更名為博愛路,另將大馬槽一部份取中華民族復興之意,取名為復興巷至今。

赤馬店,為今五眼橋桃園路一帶的老地名。其地名來原於民間的一個傳說,明末清初中國的風雲人物吳三桂,其幾十年征戰中都愛騎一匹棗紅色的戰馬,棗紅色的戰馬為其征戰中立下“汗馬”功勞。隨著時間的推移,棗紅馬年老體衰,吳三桂不忍心讓它再受驅馳之苦,於是將棗紅馬交其孫兒吳世璠善待恩養。吳世璠其部移駐貴陽後,就將棗紅馬放養在貴陽南明河邊的鳳凰山水草豐盛的地方,讓它以終天年。棗紅馬死後,吳世璠將它葬於鳳凰山腳,並在馬墳前建一享殿,在漢字中“紅”與“赤”二字相通,所以享殿取名“赤馬殿”,這一地名不知何時在貴陽人口中變成了“赤馬店”。20世紀50年代貴陽市在南明河畔的赤馬店一片建成了一座火電廠,當時被人們稱之為赤馬店電廠。因舊時鳳凰山一帶有很多桃園,電廠建成後,通往貴陽電廠的一條沿河馬路就取名為桃園路至今。

驛馬坡,今貴惠路老地名。清康熙二十六年(1867年)為貴陽出次南門通往惠水(原定番)的一條驛道,稱之為驛馬坡,後改名貴番路。1926年擴建為車行道,1942年稱驛馬路。1944年改名貴惠路至今。1946年至1949年間曾稱為貴惠公路。

跑馬場,為今南浦路至市南路間中興裝飾建材市場一地塊的老地名。民國十五年(1926年),時任貴州省政府主席周西成在修建湘黔公路虹橋至油榨街一段時,將團坡腳一片荒坡野土平整成一塊場地作練兵集合之用,1927年周西成在這裡興辦了貴州省第一次運動會,於是貴陽人將此處稱之為“團坡運動場”。1932年貴州省政府主席王家烈將運動場改建為“團坡飛機場”,它是貴陽有史以來的第一個飛機場,抗日戰爭期間,又將場地改用於練習騎術竟馬的場地,將場地改名為“竟馬場”,因貴陽老百姓覺得“竟馬場”三個字念起來不通俗順口,便改以“跑馬場”稱呼。這一老地名今天只有70歲上下的老貴陽人知道它在油榨街附近。而今這一老地名地塊已面目全非,已建成了許多高樓宿舍,留下最大的一塊地方也就是今市南路一側的中新裝飾建材市場。

白馬井,為今白馬井路老地名。傳說舊時二戈寨附近有一水井,百姓曾見一白馬在井邊喝水,而將井取名白馬井。1958年二戈寨地區修建鐵路時,在白馬井處今貴鐵供電段至富源南路間建起一條長300米,寬4米的水泥路,百姓就以老地名白馬井為新路起名至今。

梭石馬,為今梭石巷的老地名。舊時在今梭石巷居委會北側不遠的半坡,原先臨西湖路一面的山體橫斷面裸露出一大片長方形的光滑石面,約有三層樓高,寬約二十餘丈,成斜狀,比梭梭板陡。家住大南門一帶的娃娃都愛到那裡去“梭梭板”(相當今幼兒園的滑梯),貴陽人就稱此處叫“梭石馬”。後就將梭石馬從觀水巷至文昌南路形成的一條小巷取梭石巷名至今。

一個省會城市的城區出現那樣多含帶“馬”字的老地名,可能是偶然,也可能是巧合,不管怎樣它是這個地方豐富的地名文化的沉澱,今天把挖掘整理出來,讓我們從中看到了這個城市的發展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