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国军棋与孙子兵法

一 【孙子兵法】与四暗

四暗有没有高手?四暗的运气成分占有多大的比重?这些问题是很多人都有过的问题,之前也有各种理解。

我希望从【孙子兵法】里找到答案。【孙子兵法】被誉为“古代第一兵书”,几千年来一直被奉为不可逾越的经典。战争的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战争是一门科学,这是大家公认的常识。战争史上,吴起白起韩信等军事家都以不败的战绩光耀史册。而军棋是模拟战争的产物,而四暗最类似战争。【孙子兵法】的英译是“The Art o f War(军事艺术)”。由此可见,军棋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既然有规律可循,那么运气成分就可以降低。个人认为,四暗水平的提高就是运气成分降低的过程,那么四暗里面也会产生百战不殆的高手或者大师级人物。

那么高手大师的标准是什么?军棋的高超境界又是怎么样的呢?【孙子兵法】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答案。

“故兵不顿而利可全,必以全争于天下”,尽可能得保全自己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消耗敌人,在军棋里面就是消灭对手一大堆大子而炸弹,而自己兵力还很强大。而消灭对手双令双军等大子而自己全军覆没次之。消耗对手的子力不及自己本身消耗的子力就是居于下等了。

“兵者,诡道也。”军棋也要讲究诡道,隐藏自己的行棋目的、子力大小和战术手段,通过制造假象等手段迷惑敌人,引对手上当,达到对手不能窥测我的行棋,而我能完成我的目标。具体的战术有行棋上的伪装、欺骗性的招数、战术上的陷阱等等。在实战中,不少棋手不懂得伪装,司令是司令,军长是军长,炸弹是炸弹,与敌人硬拼,这样想获得大的优势是很难的。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现在的军棋发展还处于攻城向伐兵过渡的阶段。何谓攻城?大子正面进攻也。不管敌我实力的强弱,不管敌人的兵力虚实,没有行棋上的伪装和佯动,大子一杀到底。此欲求死,不是求胜。何谓伐兵?在各个战场上与敌人进行消耗战和拉锯战,没有重点,没有目的,以临场判断为行棋的惟一依据,这样自然陷入了你来我往互有盈亏的境地,胜与不胜很难预料。何谓伐交?加强我方的联系和配合,阻断对手的联系和配合。何谓伐谋?掌握大的战略方向,以最小的代价获取其他三家的信息,通过配合、控盘、伪装、走位、调动等战术手段,制定正确的作战方案,通过战术达到目标。伐谋,要求棋手有大局观、有丰富的战术构想、层出不穷的战术手段以及全面夯实的基本功。

“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由于每个人的兵力都是有限的,如何运用有限的兵力在进攻的同时保持坚固的防守,这是每个棋手应该思考的问题。攻击势如破竹防守滴水不漏攻守灵活转换是攻守的高超境界。至于如何做到以上几点,限于篇幅,在其他文章中有具体的论述。

“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棋局千变万化,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变化,这是一个棋手的基本素质。小从一个招数,中至一整套战术动作,大到一个完整的作战方案,能不能成立,都要依据具体的形势变化。举一个例子,当对手的五线角没有子防守的时候,就有飞立脚的手段。这个战术能不能成立,在于对手有没有可能工兵飞兑。如果我方封住了兵路,则可飞立脚。如果我方没封住兵路,我方工兵可能被兑(兑了之后我方缺兵或者进攻速度过缓),那么不如直接挖旗上。

具体到一盘棋,一个棋手水平高低如何去评判?个人认为,最直观的标准就是复盘,一盘棋失误多少,好棋有多少。而分数等级胜率评测都只能作为参考。

【孙子兵法】作为指导战争的经典,有哪些内容是可以用来指导四暗呢?

除了上文已经讲到的“谋攻”、“全胜”、“诡道”和“因变”既是战略原则,又是战术原则,还有以下原则值得借鉴。

“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避实击虚实为第一战术原则。在军棋中,实力强为实,实力弱为虚;防守森严为实,不顾防守为虚;子力未暴露为实,子力暴露为虚;子力有保护为实,子力脱根为虚。要坚持打击虚弱的一家,打击虚弱的环节,这样我方的损失和风险都极小,能够胜敌而益强。一直坚持打击虚弱的一家,可以让虚弱的一家更弱,直至失去战斗力或者被扛旗。而他的队友则为了援救,必然被我所调动,陷入被动。举两个简单的例子,对手一个有司令一个无司令,有司令为实,无司令为虚,坚持攻击无司令的一家,对于有司令一家采取防御姿态;对手都无司令,一个两炸,一个一炸,两炸为实,一炸为虚,攻击一炸的一家。从这两个例子可见,虚实主要在于对手两者实力的对比和某个对手自身的横向比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集中兵力是主要的战术原则,与避实击虚是一脉相承的。让对手暴露而隐藏自己,调动敌人掌握主动,从而使敌人的兵力分散、大子脱离保护出动、大子无奈暴露被动地调往战场等,从而形成在局部的优势兵力。要做到集中兵力,并不是指在布局上大子重叠,而是要通过调度,把大子调动到需要的地方去。

“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趋利避害是又一重要的战术原则。一步棋,很多时候有利和弊两个方面。比如我有假司令,有利的方面是司令未暴露,可以伺机吃大子。那么要达到吃大子的目的,假司令就不能被人识破,也不能被人消灭。不利的方面是其他子(除司令外)容易遭到攻击。那么其他子就要采取防御姿态,不轻易出动保护好。利有大利和小利之分。兵法云:勿贪小利。因为贪小利,看上去赚了一点,从长远讲却是亏损。比如,吃一个小子或者中级子司令就暴露了;去摸别人的工兵小子吃被反吃。下棋要考虑到不利的地方,在某步棋之前要考虑到对手最严厉的下法、对我危害最大的下法,这样就能事先防范。下棋的时候可以利用对手趋利避害的自然心理,“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jī)胜。故善出奇(jī)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正合奇胜是战术变化的指导原则。奇正,是指常规战法和特殊战法。在兵力部署上,以正面受敌为正,以机动偷袭为奇;在作战方式上,以正面进攻为正,以侧翼包抄偷袭为奇;以实力围歼为正,以诱骗欺诈为奇。

正应该是主要的,奇是次要的,不可过分求奇。什么时候用奇,什么时候用正,奇正如何转换,是一个棋手大局观的体现。


二【孙子兵法】名言集解

写到这里,我不知道是要通过【孙子兵法】谈军棋,还是通过军棋谈【孙子兵法】了。在棋评中,多引用孙子名言。结合实战去解释更有意义,故不能一一注解,望各位谅解。

1. 原文: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译文:用兵作战,就是诡诈。因此,有能力而装做没有能力,实际上要攻打而装做不攻打,欲攻打近处却装做攻打远处,攻打远处却装做攻打近处。对方贪利就用利益诱惑他,对方混乱就趁机攻取他,对方强大就要防备他,对方暴躁易怒就可以撩拨他怒而失去理智,对方谦卑而谨慎就使他骄傲自大,对方体力充沛就使其劳累,对方内部亲密团结就挑拨离间,要攻打对方没有防备的地方,在对方没有料到的时候发动进攻。这些都是军事家克敌制胜的诀窍,不可先传于人也。 

注解:司令吃军(师)是司令发挥子力效用的极限。而要做到这一点,那么司令就不能因此吃中小子或者因为中小子的攻击而暴露。假如一个团旅模样的子有撞司令的趋势,此时最好司令躲避。并不是吃不动团旅,而是装作吃不动的样子。这是“兵者,诡道也”的一个小的佐证。

2. 原文: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

译文:在未战之前,经过周密的分析、比较、谋划,如果结论是我方占据的有利条件多,有八、九成的胜利把握;或者如果结论是我方占据的有利条件少,只有六、七成的胜利把握,则只有前一种情况在实战时才可能取胜。如果在战前干脆就不做周密的分析、比较,或分析、比较的结论是我方只有五成以下的胜利把握,那在实战中就不可能获胜。

注解:在下棋之前,可以根据等级评测胜率的参考依据,判断队友和对手的棋力高低。如果队友比我棋力高,运子能力比我强,那我方应该主动打明对手子力消耗对手的实力,为队友后发制人服务。

3.原文: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译文:战争旷日持久而有利于国家的事,从来没有过。

注解:速胜是每个棋手的追求,当战机成熟的时候要及时出击,将优势变成胜利,正所谓夜长梦多久则生变。

4. 原文: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译文:所以,百战百胜,算不上是最高明的;不通过交战就降服全体敌人,才是最高明的。所以,上等的军事行动是用谋略挫败敌方的战略意图或战争行为,其次就是用外交战胜敌人,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所以善用兵者,不通过打仗就使敌人屈服,不通过攻城就使敌城投降,摧毁敌国不需长期作战,一定要用“全胜”的策略争胜于天下,从而既不使国力兵力受挫,又获得了全面胜利的利益。这就是谋攻的方法。

注解:四暗发展的过程是从攻城到伐兵最后到伐谋的过程,这需要广大棋友的努力。

5. 原文:攻城之法,为不得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译文:攻城,是不得已而为之,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如果将领难以拟制焦躁情绪,命令士兵象蚂蚁一样爬墙攻城, 尽管士兵死伤三分之一,而城池却依然没有攻下,这就是攻城带来的灾难。

注解:四暗中的攻城指的是正面进攻,以求夺旗。孙武反对盲目地攻城。军棋里所谓成熟的进攻,是在敌弱我强的形势下、以充分的信息和敌人的漏洞为基础、在做好兵力集结调度准备的前提下、以控盘封挡为基本条件而采取的行动。不成熟的正面进攻很容易亏损。这种亏损容易造成多米诺骨牌效应,从而导致连续亏子局势一蹶不振一败涂地。这样的战例屡见不鲜。

6. 原文: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 

译文:了解敌方也了解自己,每一次战斗都不会有危险;不了解对方但了解自己,胜负的机率各半;既不了解对方又不了解自己,每战必败。

注解:信息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四暗中的信息是四个棋手的行棋风格、行棋目的、子力大小、阵型特点、行棋心理等总体情况以及四个棋手相互看待其他三个棋手的主观印象之和。前一部分很多人注意到了,但是后一部分却很少有人提出来。同样一步棋,不同的棋手的判断可能不同。比如,一个司令吃了对手的一个未明军长,他的另一家是不知道的。那么这个司令还有可能继续吃另一家的军长。同样一步撞死的棋,有人可能认为是排炸,有人可能认为是大子撞死。细微之处见真功夫。

7. 原文: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译文:所以善于打战的人,不但使自己始终处于不被战胜的境地,也决不会放过任何可以击败敌人的机会。所以,打胜仗的军队总是在具备了必胜的条件之后才交战,而打败仗的部队总是先交战,在战争中企图侥幸取胜。

注解:开局时,四家的兵力都是对等的,没有强弱之分。此时进攻容易亏损。主要的任务应该是防御,清扫九宫小子,装假令,打明对手司令等,在对手出现漏洞和暴露子力之后再谋求进攻。

8. 原文: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

译文:大凡作战,都是以正兵作正面交战,而用奇兵去出奇制胜。善于运用奇兵的人,其战法的变化就象天地运行一样无穷无尽,象江海一样永不枯竭。战争中军事实力的运用不过“奇”、“正”两种,而“奇”、“正”的组合变化,永远无穷无尽。


9. 原文: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

 译文:善于调动敌军的人,向敌军展示一种或真或假的军情,敌军必然据此判断而跟从;给予敌军一点实际利益作为诱饵,敌军必然趋利而来,从而听我调动。一方面用这些办法调动敌军,一方面要严阵以待。

10. 原文: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

译文:大凡先期到达战地等待敌军的就精力充沛、主动安逸,而后到达战地匆忙投入战斗的就被动劳累。所以,善战者调动敌人而绝不为敌人所调动。所以,敌人若处军安逸,能使之疲劳;若敌人粮食充足就能使之匮乏;若敌人安然不动,就能使他不得不行动起来。

11. 原文: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战,虽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

译文:进攻时,敌人无法抵御,那是攻击了敌人兵力空虚的地方;撤退时,敌人无法追击,那是行动迅速敌人无法追上。所以我军要交战,敌人就算垒高墙挖深沟,也不得不出来与我军交战,是因为我军攻击了它非救不可的要害之处;我军不想与敌军交战,虽然只是在地上画出界限权作防守,敌人也无法与我军交战,原因是我已设法改变了敌军进攻的方向。

12. 原文: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

译文:所以,使敌军处于暴露状态而我军处于隐蔽状态,这样我军兵力就可以集中而敌军兵力就不得不分散。(如果敌我总兵力相当),我集中兵力于一点,而敌人分散为十处,我就是以十对一。这样,(在局部战场上)就出现我众敌寡的态势,在这种态势下,则我军所与战者用力少而成功多也。敌军不知道我军所预定的战场在哪里,就会处处分兵防备,防备的地方越多,能够与我军在特定的地点直接交战的敌军就越少。

13.原文: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译文:兵的形态就像水一样,水流动时是避开高处流向低处,用兵取胜的关键是避开设防严密实力强大的敌人而攻击其薄弱环节;水根据地势来决定流向,军队根据敌情来采取制胜的方略。所以用兵作战没有一成不变的态势,正如流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和去向。能够根据敌情的变化而取胜的,就叫做用兵如神。

14. 原文: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译文:“军争”中最困难的地方就在于以迂回进军的方式实现更快到达预定战场的目的,把看似不利的条件变为有利的条件。

15. 原文: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和为变者也。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

译文:所以,用兵是凭借施诡诈出奇兵而获胜的,根据是否有利于获胜决定行动,根据双方情势或分兵或集中为主要变化。按照战场形势的需要,部队行动迅速时,如狂风飞旋;行进从容时,如森林徐徐展开;攻城掠地时,如烈火迅猛;驻守防御时,如大山岿然;军情隐蔽时,如乌云蔽日;大军出动时,如雷霆万钧。

16. 原文: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无击堂堂之陈,此治变者也。 

 译文:对于敌方三军,可以挫伤其锐气,可使丧失其士气,对于敌方的将帅,可以动摇他的决心,可使其丧失斗志。所以,敌人早朝初至,其气必盛;陈兵至中午,则人力困倦而气亦怠惰;待至日暮,人心思归,其气益衰。善于用兵的人,敌之气锐则避之,趁其士气衰竭时才发起猛攻。这就是正确运用士气的原则。用治理严整的我军来对付军政混乱的敌军,用我镇定平稳的军心来对付军心躁动的敌人。这是掌握并运用军心的方法。以我就近进入战场而待长途奔袭之敌;以我从容稳定对仓促疲劳之敌;以我饱食之师对饥饿之敌,这是懂得并利用治己之力以困敌人之力。不要去迎击旗帜整齐、部伍统一的军队,不要去攻击阵容整肃、士气饱满的军队,这是懂得战场上的随机应变。

17. 原文: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遗阙,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译文:所以,用兵的原则是:对占据高地、背倚丘陵之敌,不要作正面仰攻;对于假装败逃之敌,不要跟踪追击;敌人的精锐部队不要强攻;敌人的诱饵之兵,不要贪食;对正在向本土撤退的部队不要去阻截;对被包围的敌军,要预留缺口;对于陷入绝境的敌人,不要过分逼迫,这些都是用兵的基本原则。

18. 原文: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 

译文:有的道路不要走,有些敌军不要攻,有些城池不要占,有些地域不要争,君主的某些命令也可以不接受。

19. 原文: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

译文:智慧明达的将帅考虑问题,必然把利与害一起权衡。在考虑不利条件时,同时考虑有利条件,大事就能顺利进行;在看到有利因素时同时考虑到不利因素,祸患就可以排除。

20. 原文: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译文:所以用兵的原则是:不抱敌人不会来的侥幸心理,而要依靠我方有充分准备,严阵以待;不抱敌人不会攻击的侥幸心理,而要依靠我方坚不可摧的防御,不会被战胜。

21. 原文: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

译文:那种既无深谋远虑而又轻敌的人,必定会被敌人俘虏。

22. 原文: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隘远近,上将之道也。

译文:地形是用兵打仗的辅助条件。正确判断敌情,考察地形险易,计算道路远近,这是高明的将领必须掌握的方法。

23. 原文: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

译文:主持军事行动,要做到考虑谋略沉着冷静而幽深莫测,管理部队公正严明而有条不紊。

24. 原文: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译文:将士卒置于危地,才能转危为安;使士卒陷于死地,才能起死回生。军队深陷绝境,然后才能赢得胜利

25. 原文: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

译文:因此,战争开始之前要象处女那样显得沉静柔弱,诱使敌人放松戒备;战斗展开之后,则要象脱逃的野兔一样行动迅速,使敌人措手不及,无从抵抗。

26. 原文: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

译文:国君不可因一时愤怒而发动战争,将帅不可因一时的气忿而出阵求战。符合国家利益才用兵,不符合国家利益就停止。但是国家灭亡了就不能复存,人死了也不能再生。

27. 原文: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

译文:不能掌握敌情而导致失败,那就是不仁到极点了。

四国军棋与孙子兵法


四国军棋与孙子兵法


四国军棋与孙子兵法


四国军棋与孙子兵法


四国军棋与孙子兵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